摘 ?要:在日本文學史上,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獲得者即是川端康成,可見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學史上很有研究的價值。川端康成小說創作的主題是人類始終關注的愛情和婚姻,這也成了他小說中創作的永恒主題。弗洛伊德式的藝術手法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也有較為具體的表現。川端康成筆下的日本風俗人情畫也是他的創作主題和寫作的獨特方式,川端康成通過其對生命的感悟對生活的觀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小說美學特征。
關鍵詞:川端康成;小說;創作特征;藝術手法;美學特征
作者簡介:王夢靜(1991-),女,漢族,安徽鳳陽人,碩士研究生,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文藝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02
從改革開放后對川端康成的研究到九十年代,對川端康成的研究主要都是持一種否定的批判態度,大多數學者都批評川端康成的愛情觀,認為他的小說中的愛情觀是一種封建的落后的愛情觀,這和川端康成小說中透著的悲傷的美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在小說創作藝術方面,國內卻有一些較高的評價。
一、川端康成小說的創作特征
1、川端康成的身世
川端康成幼年就失去雙親,后來唯一的至親姐姐也因生病故世。川端康成就和祖父居住,祖父一直在他生命的早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祖父也在他16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從小時候起川端康成的性格就比較孤僻冷靜,由于在成長階段經歷了至親的離世,逐漸形成了一種愛感時傷懷的性格,因此,生與死這樣沉重卻永恒的話題,我們經常可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讀到,并且能夠感受得到那種憂傷悲戚的氛圍,這也是川端康成對生命的困惑感在文字方面的抒發。
2、具有日本文化底蘊舒緩自由的情節特征
川端康成的小說像是在娓娓道來日本的各種風土人情,具體地方也會有當地風物的描寫。閱讀川端康成的小說就像在欣賞一幅日本的風俗畫。川端康成在小說中往往將感覺色彩化,用色彩來緩緩敘述情感的變化。川端康成的小說擁有很多詩歌化的語言特色,在一些小說中語言化的詩歌含有節奏的韻律,由于接近詩歌散文的創作,這類小說都擁有優美、彌久、純潔的特點。如《雪國》中,“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一股清朗明凈的舒緩感覺緩緩流淌開來。
3、充滿散文抒情特質的文體特征
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或多或少的觸及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狀況,作品中也反映了人民痛苦的生存狀態,以及作者隱忍的創作企圖。[1]大作家都會有著自己關注社會變化的獨特視角,并運用自己與眾不同的視角表達著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川端康成始終關注著個體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這些對人生價值和感悟都是基于男女感情故事來進行表達敘述的。如在《伊豆的舞女》中描寫了為了排解心情苦悶的高中生獨自來到伊豆,旅途中對所遇到的流浪藝人中的小舞娘的幽微的思慕之情。
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式的寫作藝術手法
川端康成在其創作的文學作品中大量借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精神層次理論以及關于無意識、人格、戀母(父)情結等理論。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注重小說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并且運用了幻覺、夢境等描寫方法。《千只鶴》中描寫了一個反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愛欲世界。這部作品不但嘲諷虛假的世界也毀滅了情深意切的愛欲世界。在《千只鶴》中已到晚年的太田夫人愛上了自己已經故去情人的兒子菊治。可是太田夫人的內心卻遭到了情感的糾葛,她對菊治的感情受到了社會道德的制約,最后太田夫人選擇了自殺來抗拒社會道德的禁錮。太田夫人的自殺給菊治帶來了沉重的內疚感,菊治于是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太田夫人女兒文子的身上。菊治和文子之間的愛情注定是和社會倫理道德違背的愛情,是他們各自在愛情上“戀父”與“戀母”無助的生命掙扎。川端康成在這里以愛的繼承的方式來打破倫理的界限和性愛的界限。
在具有獨特內容構思的中篇小說《睡美人》中,已近古稀之年的江口老人經人介紹五次來到“睡美人旅館”,愛撫服安眠藥后熟睡的六個年輕女子,已經喪失了性能力的江口面對青春的軀體只能耽于幻想。在睡美人和江口之間有著美與丑、青春與年老、生與死的強烈對比。江口老頭對睡美人并不粗野,小說也沒有想象的那么淫穢,它只是抒發了垂暮之年人們面對死亡臨近的慨嘆。
《千只鶴》和《睡美人》都飽含著主人公到垂暮之年的憂愁,小說主人公的憂愁也是川端康成自身對歲月易失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的感慨,揭示了人類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情感體驗。川端康成在小說中運用到了意識流的描寫方法,同時也運用到幻想、夢境等心理活動。這不僅運用了西方文學藝術手法,也展露出了東方文學藝術獨特的一面。
三、含蓄蘊藉的生命美
川端康成在創作的文學作品中始終在描寫日本人情美,具有濃厚的在川端康成的小說中時時在描寫著日本的人情美,在其創作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生命美。由于自身成長經歷而形成的悲觀特質,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描寫的故事和人物總是透露著深沉悲觀的氣息。川端康成一改美和好的組合,把美和悲放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魅力的悲美。
1、川端康成小說的人情悲美
川端康成一直在作品中塑造一個以大自然為背景的唯美的世界。他的小說都以自然環境為故事的敘述背景,小說中的故事與人物和自然變更水乳交融。《雪國》那一幅清朗明凈、如夢似幻的雪景圖的一切都美得令人震撼。
川端康成的小說人物多以善良的女性為主,他把人性的美好都寄托在塑造出來的女性人物身上,這些美好的女性是川端康成理想中美的化身。川端康成一生創作出了超過百部以女性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作品。這些女性多數處于社會生活的底層,她們是藝妓、舞女或女仕者,她們各自都有著自己心酸的往事和悲苦的人生經歷,但是她們身上都閃爍著人性的美好光芒,都有著日本傳統美德的品質。《雪國》中的駒子是一個曼妙的女人,她不僅外貌姣好而且還有著堅強積極地生活態度以及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駒子對師傅的兒子行男沒有感覺不喜歡他,但是卻愿意淪落為藝妓替行男賺錢治病。駒子身上散發出為人真摯純粹的人格美。
2、川端康成小說的生命美學
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學的新感覺時期探索了文學作品在形式上的表達方式。生與死的主題是很多作家都在關注并且思考的,這同樣也是川端康成小說中有關愛戀的永恒主題。關注個體的生命價值個體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思考也是川端康成具有人文關懷的表現,同時他也在關注著個人和宇宙的關系,從巨大的時空背景下表達自己的思考。這些和川端康成的自身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他自小就失去了親人,讓本該開心快樂的童年變得陰郁沉重,川端康成成長階段的背景就是親人的葬禮。在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參加葬禮的名人》、《肩扛恩師的靈柩》等中就真實地記錄了葬禮的真實場景。這些作品中有對愛情的失意描寫,也有對自己過早失去親人的失意描寫。我所沒有把握的不僅僅是女人。于我而言,人生、現實抑或文學統統沒有把握。我是一個可憐的幸福之人。[2]在川端康成的世界觀中,他始終篤信萬物是有靈性的,在他的筆下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由靈性的,人和物可以進行情感的交流甚至達到情感互滲的境界。川端康成寫到:“每當看見有人伐木,我便產生自己身體亦被截斷的痛切之感。”[3] 川端康成可自然界息息相連的共同情感從這句自述中可以看出來。川端康成還認為:“植物的命運和人的命運相似,這是一切抒情詩的永恒主題。”[4]在川端康成的世界觀中,自然界萬物的生命盛衰變化過程往往也是人類命運變更的寫照,這其中不乏幽微的生命感傷氣息。
四、總結
川端康成的小說具有自己特異的一面。他的創作主題,創作內容都帶著日本文化的特征,在小說表現出來的人美,景也美,川端康成一直在創造著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美的世界。他一方面繼承了日本的美學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藝觀和美學觀,在書寫著屬于自己文學創作中的生命美學。
參考文獻:
[1]劉龍.川端康成小說美學研究[D]. 2008.
[2](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張云多等譯.文學自傳.川端康成十卷集.第十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頁.
[3](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張云多等譯.矜夸十說.川端康成十卷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卷,第188頁.
[4](日)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抒情歌.川端康成小說經典(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