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鈺
摘 ?要:本文試圖以切斯特曼的翻譯規范來分析不同時代的譯者在翻譯少年兒童文學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從而探索少年兒童文學翻譯中的翻譯規范。主要發現:(1)不同時代的譯者會采取相似的翻譯策略遵循相同的翻譯規范,這是由特定的文本類型以及目標讀者的內在特點決定的;(2)不同時代的譯者也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遵循不同的翻譯規范,這主要是受不同時期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少年兒童文學;切斯特曼;翻譯規范;《麥田里的守望者》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02
引言:
“規范”是指被特定的社會群體所接收的普遍的價值觀。規范規定著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行為的對與錯,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行為準則。特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不可避免地享有評定某種社會行為正確與否的普遍價值觀?存在著評定標準來決定某種行為是否符合規范(Chesterman 1997:54)。由此可以看出,規范是特定歷史時期特殊文化下的產物,任何社會行為都會受到規范的影響與制約。少年兒童文學翻譯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也同樣受到規范的影響與制約。少年兒童文學,主要是指為少年期及青年期(11、12歲至16、17歲)兒童提供閱讀欣賞的文學。(郁炳隆、唐再興,1990:50)。本文試圖以切斯特曼的翻譯規范來分析不同時代的譯者在翻譯少年兒童文學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從而探索少年兒童文學翻譯中的翻譯規范。
1.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選取青少年兒童文學經典《麥田里的守望者》和它在不同時期的兩個中文譯本作為主要研究材料,這兩個譯本分別是施咸榮先生和孫仲旭先生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進行翻譯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譯作。本論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1)不同時期的譯者采取了哪些不同的翻譯策略?有哪兒些策略是不同時代的譯者共同遵守的?有哪些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2)譯者通過翻譯策略遵循了哪些翻譯規范?有哪些規范是不同時期的譯者所共同遵守的?有哪些規范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有哪些規范被違背?如果有的規范被違背的話,那其中原因是什么?
2.相同的翻譯策略及討論分析
2.1 詞匯策略與句法策略
從譯文整體來看,二位譯者都不約而同地大量使用日常熟悉詞匯,避免生僻詞匯。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二位譯者都大量使用了青少年兒童文學中常用的感嘆詞和疊詞。下面的例子表明二者在翻譯時大量使用了感嘆詞和疊詞。
(1)Then I sat down on his cement bed again. Boy, you cant imagine how sorry I was ?getting that Id stopped by to say good-by to him.
(1a) Suns version: 我又坐到他那張硬如水泥的床上。乖乖,你想象不到我心里有多后悔來跟他道別。
(1b) Shis version: 隨后我又坐到他那張像是水泥做的床上。嘿,你想象不出我心里有多懊喪,深悔自己不該來想他道別。
2.2 句法策略
在句法方面,兩個譯本都大量使用簡單句,使用口語化的詞匯,把原文中較長的句子切分成短小的句子,例如:
(2) Take Old Eustacia Vye,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by Thoms Hardy. She wasnt too sexy or anything, but even so you cant help wondering what a nun maybe ?Thinks about when she reads about old Eustacia.
(2a) Suns version: 比如說托馬斯·哈代的小說《還鄉》里面的尤斯塔西婭·維爾吧,這個人物不是很淫蕩,但盡管這樣,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對一個修女來說,在讀到有關尤斯塔西婭這妞兒的地方時,心里會怎么想。
(2b) Shis version: 就拿托馬斯·哈代的《還鄉》里的游苔莎·斐伊來說,她并不太性感,可即便這樣,你仍不免要暗忖一個修女閱讀老游苔莎這樣的人物,心里不知會有何感想。
3.不同的翻譯策略及討論分析
3.1 譯者選擇的不同
“期待規范是指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的期待。這些期待部分地受到目標語文化所盛行的種種翻譯傳統的制約和類似文本類型形式的制約,也受到經濟、意識形態因素、同一文化及不同文化間權力關系的影響”(Chesterman 1997: 64)。不同時期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期待規范,這些規范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譯者的譯作。 期待規范會制約著譯者,譯者可以選擇服從這些規范或是充分發揮譯者的主體性打破常規創造出新的規范。這些都會因人而異。接下來我們就對二者的差異進行分析。
20世紀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具有很強的政治功利化色彩。文學翻譯也是如此。20世紀中國的文學翻譯基本上都是以滿足時代政治的訴求為翻譯價值取向,“外國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成為“決定介紹與否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有時則是翻譯選擇的首要甚或唯一條件。50年代后,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當時被視為中國文學界學習的典范,最符合“優秀”和“進步”的翻譯選擇標準,因此成為文學翻譯的重點和熱點。從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中國翻譯出版的俄蘇文學作品達3526種之多,占這一時期翻譯出版外國文學藝術作品品種總數的65.8%以上。至于歐美現當代文學,只有少數作家作品符合“優秀”和“進步”的標準(查明建,2004)。
在這種形勢下,施咸榮毅然決然地選擇對《麥田里的守望者》進行翻譯,這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文學眼光和過人的膽識。他認為,對美國的認識,不能老停留在“紙老虎”這種印象上,有必要讓領導和更多的人了解更加真實的美國。而《麥田里的守望者》,正是當時美國社會思潮的一種反映。當問及選擇這本書進行翻譯時是否有壓力時,施咸榮表示:“有是有,但搞翻譯就好比在中外文化之間架橋,幫人跨橋溝通了,架橋人擔當一點算不了什么。翻譯這本書,就是希望中國讀者批判地看待這種社會現象,多少起一點警示的作用。”(李景端,2005)
由此可以看出施咸榮在翻譯《麥田里的守望者》并未過多地考慮少年兒童對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欣賞程度,更多的是考慮到政治因素。
3.2 “文化俗語”的不同翻譯策略
對于原文中“文化俗語”的翻譯,兩位譯者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譯策略,孫仲旭采取了規劃策略,這樣有助于少年兒童讀者的閱讀與欣賞。而施咸榮則恰恰相反。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進行對比分析。
(3) Anyway, it was December and all, and it was cold as a witch's teat, especially on top of that stupid hill.
(3a) Sun's version: 當時已經是十二月,天氣冷得邪門,特別在那個破山頂上。
(3b) Shi's version: 嗯,那是十二月,天氣冷得像巫婆的奶頭。
(4) I knew she wouldn't let him get to the first base with her, but it drove me crazy anyway.
(4a) Sun's version: 我知道她根本不會讓斯特拉雷德占到什么便宜,卻還是能讓我發狂。
(4b) Shi's version: 我知道她絕不會讓他攻入一壘,可我心里照樣難過得要命。
交際規范是一種社會規范,它要求“譯者(翻譯時)能應場合和所有涉及到的各方的要求使傳意達到最優化”(Chesterman 1997: 69)。在翻譯策略問題上,美國解構主義翻譯家韋努蒂(Laurence Venuti) 在 1995 年曾正式提出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他認為:歸化是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表達原文的內容;異化是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用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言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原文的內容(韋努蒂,1995)究竟翻譯中應該采取哪種策略可謂是因人而異。
從上面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孫采取了歸化的策略,采取了目的語讀者所習慣 的表達方式,雖利于少年兒童讀者對原作的閱讀與理解,但是缺失了原作特有的文化風格。而施則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保留了原語的特殊文化,但倘若能夠加一些腳注對特殊的文化現象進行解釋,則既能保留其原作特殊的文化現象又能夠更方便少年兒童讀者的閱讀與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分析翻譯文本而找出譯者所采取得翻譯策略,然后通過對這些策略進行詳細的分析總結出譯者所遵循的翻譯規范。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研究少年兒童翻譯中的規范,不僅可以為將來的翻譯實踐提供借鑒,提高譯作的可接受度,而且可以為少年兒童文學翻譯批評提供一些參考。但是,本文只是從《麥田里的守望者》這一單一文本研究出發來探索少年兒童文學翻譯中的一些規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更多的研究者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John Benjamins, 1997.
[2]李景端. 2005. 眼光敏銳的翻譯家[OL]. http://www. gmw.cn/content/2005-02/28/content_186776.htm
[3]施咸榮(譯). 麥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1997.
[4]孫仲旭(譯). 麥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7.
[5]郁炳隆,唐再興. 兒童文學理論基礎[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6]査明建. 文化操縱與利用: 意識形態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J]. 中國比較學, 2004.
[7]張小林,王愛華. 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意識形態研究—《麥田里的守望者》不同譯本臟話翻譯差異的原因探析[J]. 知識經濟,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