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演變的一種重要社會文化現象。漢字簡化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漢字簡化很多優缺點。漢字簡化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使漢字的使用規范化。
關鍵詞:漢字;簡化;利弊;文字學規律
作者簡介:郭怡天(1990-),女,漢,河北省邢臺市任縣人,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1
一.漢字簡化的發展與現狀
在漢民族5000年的文明歷程中,漢字演變先后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現行楷書通行但未完全定型。漢字簡化過程中出現過眾多分歧,漢字規范性的“由繁入簡”開始于20世紀五十年代,且至今仍在推行。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提筆忘字”現象越發嚴重的今天,該節目寓意喚醒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正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總監金越介紹——“這不是一個秀場,呈現出來的狀態可能非常單純、簡樸,但卻可以吸引觀眾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 這種性質和形式的活動是帶有民族性質和國家精神的活動。
二.漢字簡化的利處
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漢字簡化現象,許多年來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漢字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的好處和絕對的不妥,具有兩面性。就漢字簡化的優點而言:
(一)漢字簡化更便于識記書寫。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講求速度與效率并重。漢字簡化書寫可以省略繁瑣的筆畫,節省書寫時間,有助于我們提高效率。其次,漢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和繁體字相比,簡化了的文字更便于識記。許多漢字的無論是讀音,還是外形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即我們常說的形近字。例如:“叟”,讀“sou”,與此字有關的漢字除了“瘦”字讀“shou”之外,其余全讀:“sou” 音,易于識記。
(二)漢字簡化更體現時代的美感。
漢字的構造原理基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即“六行”。漢字簡化在通義、諧音的同時,更由難趨易,不改變其本身的造字結構,具有簡潔時代的美感。而漢字本身不同于拼音文字和線條型文字,這就成就了“方塊字”本身的書法美,甚至成為一種“文字美學”。
(三)漢字簡化有利于克服社會用字的混亂現象,有利于漢字的信息化處理。
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電子錄入,繁體字帶來的諸多問題暴露無疑。當今社會不可能脫離計算機而存在,漢字簡化極大了克服了這一問題。與此同時,漢字簡化過程是一個規范化的過程,這更能促使在廣范圍內統一漢文字使用,并且廣泛傳播。
三.漢字簡化的弊端
漢字簡化有優點,同時也存在嚴重的弊端。
(一)、多字并一字容易引發語義歧義。
在漢字簡化中,由于將很多意義不一樣、甚至毫不相關的兩個字或者多個字合并為一個字,使讀者在閱讀時容易產生語義上的歧義。比如,徵征、干干乾、復覆復、雕凋雕等。雖然有時候我們可以參照上下文來確定某一字的含義。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歧義,我認為是值得的。當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異體字確實應該規范和合并,如群和羣、裏和里、峯和峰、舉和擧、回逥廻廽等等。漢字簡化應非常地細心謹慎,從而避免歧義問題的產生。
(二)、推行簡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帶來極大的浪費。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過度重視經濟建設,簡體字廣泛應用,只有少數古籍使用繁體字。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由于港澳臺以及海外大多數學者仍然使用繁體字,導致大陸出版的書籍還要出版一個繁體字版本面來面向海外,然而引進國內的繁體字書籍又需要改印為簡體字。自從港澳回歸之后,交往更趨頻繁,一些繁體字文書有很大的處理難度。另外,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很多網站不僅制作簡體網頁,還需制作繁體字網頁。如中華網。這些都已經造成極大的浪費。大陸和臺灣本來是同文同種,但現在卻搞成不同文,對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割裂傳統文化。
簡化字最大的不足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歷史上漢字的字形也經過不斷地變化,在篆、隸、楷三種字體轉化中字形有了很大變化,但相對于簡體字來說變化已經算是微小了。歷史上只有兩次較大的人為文字改革——秦始皇時期和共產黨執政時期。秦始皇是為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不同的字形,以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共產黨將文字簡化主要則是出于一廂情愿的想法,即省減漢字筆畫便于學習和使用,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傳統,這其中也包括漢字造字和字形構成的基本規律。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結果使得一些字不再適用于六書的規律。比如乂,在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岡、區、網字鹵字中又是什么呢?“文”字在“這”字中表示言,在“劉”字中又是什么呢?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四.對漢字規劃與改革的建議
漢字同其他事物一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變化的動力是求簡存異。文字作為工具是為了便于學習使用,字形要簡;為了便于分辨,避免混淆也要存在區別。既簡且有別,是漢字發展和追求的目標。古漢字主要源于原始圖畫,借象形描繪外界事物,許多字繁復。在求簡存別的推動下,字體和字形是簡化和繁華和共同發展史。漢字簡化,我們應堅持正確的方向,學好規范漢字,自覺抵制不規范現象。
參考文獻:
[1]沈克成,沈迦.漢字簡化說略.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2).
[2]蘇培成.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書海出版社,2009(9).
[3]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