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仔細讀華茲華斯的自然詩,不難發現他主張親近自然,在自然里調節情感和心態;主張保留一顆未泯的童心,使心靈免受世俗枷鎖束縛的思想。他的這些思想與中國老子的養生之道有著許多相通之處。本文結合老子的養生之道解讀華茲華斯自然詩歌里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華茲華斯;老子;養生;自然;童心
作者簡介:關貞蘭(1990-),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現代英國小說。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02
引言:
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里壽命最長的詩人。他的長壽與他的養生思想密不可分。他主張親近自然,與自然融合,修身養性。自然對他來說不單單可以養眼,給予感官上美的享受;最可貴的是親近自然讓他找到了一種擺脫煩惱,調節情感和心態的養生方法。這與中國老子的養生之道有相通之處。老子認為,心靜而長生。華茲華斯還提出“童年乃成年之父”的哲思,主張人要保留一顆童心。孩童天真無邪的天性可以使人的心靈多一分快樂少一分煩惱,使人免受世俗枷鎖的束縛,促進身心健康。這一點與老子“復歸于嬰兒”的思想有相似之處,具有養生的意義。
一
華茲華斯認為自然是快樂的源泉。這種快樂不僅通過人的感官獲得,更通過人的心靈獲得。在享受美景時人可以摒棄雜念,使心靈獲得自由和解脫,心態得以平靜。他曾積極支持法國大革命,然而,革命的失敗使他心靈飽受重壓,于是他轉向自然尋求安慰,到湖畔尋找平復心性的良藥。正是這樣的思想轉變讓他飽受世人不公平的責難,認為他在逃避社會責任。在得不到理解與支持,心靈承受重負時,他堅決地選擇向自然尋找解脫心靈的出路,及時釋放重負。
華茲華斯這種親近自然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的思想在《水仙花》這首詩里有所體現。此詩寫于詩人在對大革命的失望心情稍稍平靜之后。詩歌不僅體現了自然美景對詩人感官的怡悅作用,還反映了美景給予詩人的無限的心靈安慰。當他在寧靜中回味水仙花迎風婆娑起舞的秀美景色給他的美好感受時,內心就再次充滿歡樂,獲得平靜。正如第二節中所寫“常常是,當我獨臥榻上,/……它們在我心田閃光/這是我獨處時的歡樂無限;/我的心就充滿歡樂,隨著那些水仙起舞婀娜/”。(李正栓,2004:100)
從醫學角度講,通過親近自然來滋養心神的做法具有養生的意義,這種養生思想與我國古代老子的養生之道有著相通之處。老子談到,養生就是養心性。心態越樂觀,遇事越想得開。親近自然,可以平靜心靈,使得情緒樂觀隨和,正體現了心靜而長生的思想。在內心感到困頓迷茫時華茲華斯選擇向自然尋找良方的舉措體現了老子“心善淵”,“動善時”的思想。心善淵,就是要心胸寬廣;動善時,就是要學會靈活變通。其中的養生道理就是要學會調節情感和心態。面對法國大革命的失敗,面對世人對他不公正的批判,面對現實中種種的流言蜚語,華茲華斯選擇在自然中尋找方向,獲得理解和支持的做法體現了老子的這種思想。
在《延騰寺》①中,詩人描寫自己在喧囂的城市感到孤獨無助,而自然的美好卻能讓他的心靈得到平靜。他寫道:“在此心境里,人生之謎的重負,/幽晦難明的塵世的如磐重壓,/都趨于輕緩/”(楊德豫, 2009:126)
詩人把自然看做是心靈的向導,是他忠實的伙伴,能給他心靈上的撫慰。當詩人心靈感到傷痛和困頓時,他曾多次求助于大自然,而自然也總能給他撫慰。他寫道“那時,多少次,我心思轉而向你……我神魂向你飛去!”(楊德豫, 2009:126)對于華茲華斯來說,自然是他忠實的精神伴侶,能引導人從困惑走向光明,激發人內心對生活的感悟和靈智,給人強大的精神支撐。自然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
二
華茲華斯的養生思想不僅體現在主張親近自然,促進身心健康上,還滲透在他對保留一顆未泯童心思想的追求上。他認為,人心處于困頓,受到各種雜念束縛時,就應該用孩童的視角看待問題,遇事要想得開,不要有太多負面情緒,這樣有利于身心健康。
童年的歡愉和孩子天真的思考方式可以安撫成年人的傷痛。華茲華斯對保留一顆未泯童心的追求集中體現在“童年乃成年之父”這句哲理詩句中: “每當我看到天掛彩虹,/我的心就激烈地跳動。/……童年乃成年之父”(李正栓,2004:102 )看似矛盾的一句話卻蘊含了深深的養生道理?!巴昴顺赡曛浮?,就是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困頓,使心靈免受世俗枷鎖的束縛,保持良好的心態。成人要以孩子為師,讓天性永存。在追憶童年的美好時光里,可以放空心境去欣賞彩虹和感悟人生。用孩子的視角思考生活就可以拋開大革命失敗帶來的失望和煩惱,放下世人的指責,使心靈獲得自由和解脫。成年要保留童年的那份天真和純樸,保留一顆童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以靜養心,心靜神安,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困頓,排除煩惱有助于修養心神。
華茲華斯歌頌孩童的天真和純樸,表達了他主張童心未泯的思想。孩童天真,心靈純潔,沒有受到社會壓力和欲望的羈絆;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就會少一些煩惱,有助于調節心態,促進身心健康。
華茲華斯主張童心未泯的思想與老子“復歸嬰兒”的思想相似。老子的理想人生狀態是復歸于“嬰兒”。(王英杰,2010:3) 老子提到:“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王治國, 2012:30)老子的“復歸于嬰兒”,并不是主張人永遠不要長大,停留在天真無邪的階段最好,而是說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要始終不離大道,保有自然真樸的心靈,保持生命的和柔,充足與久長。(王英杰,2010:263)華茲華斯主張保留一個童心,也是提倡保留孩子自然真樸的心靈,使得心靈免受世俗雜念的束縛,不用過于理性和復雜的眼光看待生活。這種追求精神層面的復歸嬰兒有助于養生。
在《我們是七個》里,詩人稱贊孩子的野性和天真?!八簧砩搅粥l野氣息,/胡亂穿幾件衣衫;/……那模樣叫我喜歡/”。(楊德豫, 2009:013)孩子純樸中帶著的野性得到了詩人的喜愛,他試圖努力向孩子解釋有關她的姐弟死亡的問題,但是小姑娘堅定得告訴他,她們還是七個。女孩兒沒有對死亡的思考更沒有畏懼,她的單純讓她免于經歷失去的痛苦。孩子不懂大人的世界,沒有為了應付詩人而敷衍他。孩子象征著天真純樸的世界,詩人則代表著紛繁復雜的理性社會。前者的純真使外界復雜的過于理性的觀念根本無法對其內心世界做出改變。華茲華斯認為,擁有童心可以使人守住心靈的那方“凈土”,維護內心的平靜,修身養氣。
結語:
華茲華斯自然詩中所流露的養生思想,即親近自然以滋養心靈,使身心得到自由和歡愉;保留童心以在紛繁的社會中保持一方“凈土”,免受世俗枷鎖的束縛,與中國老子的養生之道有著共通之處。借助老子的養生思想,從中國本土視角解讀華茲華斯的自然詩可以重新感受他的詩歌所蘊含的哲思。
注釋:
[1]本文作者采用楊德豫學者翻譯的《延騰寺》,出自楊德豫, 《華茲華斯詩選》: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參考文獻:
[1]葛桂錄, 道與真的追尋——《老子》與華茲華斯詩歌中 “復歸嬰孩”觀念比較[J]. 外國文學研究,1999.
[2]李正栓, 吳曉梅. 英美詩歌教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9
[3]王英杰,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9
[4]王治國, 道德經譯評[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
[5]王佐良,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6]楊德豫, 華茲華斯詩選[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
[7]詹劍峰, 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8]張金光, 老子的人生藝術[M]. 濟南: 濟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