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自2004年起,每年都有學者對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匯總梳理,并大致按照涉及頻率的高低,歸納出當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并且還采用關鍵詞解讀的方式進行總結概括和評說。經統計,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學者們列出的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共94個,①具體如表一。
表一 2004-2013年我國每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表
上表中的關鍵詞反映了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每年的主要選題和聚焦點,對其進行縱向梳理和分析,彰顯出十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現象導向”“問題導向”“技術導向”“政策導向”等幾個鮮明特征。
縱觀2004年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可以發現,十年來的廣播電視研究,很多是針對我國廣播電視領域出現的一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而開展的研究,呈現出典型的“現象導向”特征。這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被學者們列為當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如2004年1月1日,杭州電視臺西湖頻道推出了一檔用杭州方言說新聞的節日《阿六頭說新聞》,收視率超過11%,被認為是我國電視新聞界的一個收視奇跡;緊接著,西湖頻道又推出用紹興蓮花落方式播報新聞的節目《你說我說》;還有美國的卡通片《貓與老鼠》被譯制成各種方言版在各地方電視臺熱播……,以至于后來國家廣電總局專門下文 “叫停”用方言譯制境外節目。一些學者針對這種地方電視臺用方言播報新聞、譯制境外影片的現象開展了研究,他們挖掘這種“方言現象”產生的根原,分析其對社會的影響和利弊,既有肯定也有否定。“方言現象”成為2004年廣播電視研究中的一個爭論性的熱點話題,從而被學者列為2004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又如,2011年3月1日,重慶衛視實施全面改版,宣布不再播出商業廣告,減少電視劇和外購外包節目,同時增加新聞節目、自辦文化欄目、公益廣告和公益宣傳片,宣稱致力于打造“中國第一個公益電視頻道”。重慶衛視的做法引起了廣播電視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圍繞重慶衛視的改版展開了討論,既有正面的評價,也有質疑之聲,并進而引發對公共廣播電視的研究。“重慶衛視改版”成為2011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話題,后來被學者列為2011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
“現象導向”是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涉及的關鍵詞達38個,占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40%強,而且每年都有涉及廣播電視研究“現象導向”的關鍵詞,具體見表二。
2004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 “現象導向”特征,說明十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非常關注廣播電視業界的實踐,廣播電視業界的一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是每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主要選題來源。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媒介市場化進一步深化,媒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之境外媒體咄咄逼人的挑戰,特別是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廣播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環境更加嚴峻,而這也成為了我國廣播電視業界積極探索、銳意進取、不斷改革的動力。相比宏觀層面的廣播電視體制改革,廣播電視行業內部運營機制,特別是傳播業務等中微觀層面的改革探索更加活躍,一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不斷出現,而這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自然成為廣播電視研究者的重要關注點,成為廣播電視研究的熱門話題。這就是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現象導向”特征產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現象導向”所涉及的關鍵詞達38個,占總數的40%強的主要原因。
表二
表三
其中又以涉及中央電視臺的一些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的關鍵詞為最多,達九個,差不多平均一年一個,如2005年的關鍵詞 “廣告招標——電視頻道的品牌化競爭”“獨播劇戰略”,2006年的關鍵詞“綠色收視率”,“電視學術論壇”,2009年的關鍵詞“央視改版”“電視突發事件報道”,2011年的關鍵詞“電視節目新評價體系”等。這一方面反映十年來中央電視臺一直在積極探索,積極改革,不斷創新,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不斷出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電視臺在我國廣播電視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它不但是我國廣播電視業界的風向標,也是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風向標,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廣播電視研究界的關注,它的改革探索引領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
在2004年至2013年的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中,有不少屬于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或廣播電視新媒體方面的關鍵詞,如移動電視、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網絡電視、3D電視OTT TV、融合廣播等,說明我國十年來的廣播電視研究中,有不少是圍繞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不斷產生的新的廣播電視傳播技術或新媒體而開展研究的。如從2004年6月1日起,北京首批1000輛裝有移動電視接收設備的公交車開始行駛在北京各主干道上;2004年底,全國首家覆蓋全省的省級數字移動電視頻道——廣東數字移動電視頻道正式開播。這些標志著我國移動電視傳播技術的成熟和移動電視這種新媒體在我國的誕生,2004年的廣播電視研究也較多地聚焦于移動電視,學者們研究移動電視的特征、收視環境、節目制作策略以及影響等。于是,“移動電視”被人列為2004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又如,2012年元月,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六家單位聯合開辦的國內首個立體電視(即3D電視)綜合性試驗頻道開播,截至2012年6月,我國3D電視試驗播出2400多個小時,國內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30家有線網絡公司接收了該頻道。這標志著3D電視傳播技術在我國正式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3D電視媒體呼之欲出。3D電視也成為了2012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新熱點,學者們關注3D電視將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其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等。“3D電視”后被人列為2012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
“技術導向”也是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涉及的關鍵詞達18個,占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19%強;且每年都有涉及廣播電視研究“技術導向”的關鍵詞,當然,有些關鍵詞是重復的,也就是說有些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或新媒體成為一年以上廣播電視研究的熱門話題,如“手機電視”就被人列為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視聽新媒體”也被人列為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具體見表三。
自2004年以來,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衛星傳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導致新的廣播電視媒體如手機電視、網絡電視、3D電視等不斷產生,對廣播電視領域、媒介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每次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突破和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產生都引起了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廣播電視研究者們總會圍繞廣播電視新技術和新媒體開展研究,研究其傳播特征,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發展前景等,于是,新的廣播電視傳播技術和新媒體就成為了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這也是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中的許多研究以技術為導向的原因。
“問題導向”,就是指以存在或新出現的問題為研究導向。縱觀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可以發現,許多關鍵詞都涉及廣播電視傳播領域存在或新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許多研究都是針對廣播電視傳播領域存在或新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而開展的研究,呈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特征。如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末上星擴張的“熱潮”后,在21世紀初,省級衛視遭遇了同質競爭的 “寒流”;加之受到中央電視臺和城市電視臺的“上壓下擠”,省級衛視陷入了生存發展的困境,省級衛視應該怎樣定位,生存發展的出路在哪里,成為了困擾我國廣播電視界的一個迫切問題。因此,2004年的廣播電視研究就較多地關注省級衛視的現實處境和可能出路,“省級衛視”也被人列為了2004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又如,面對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持續的創新能力和面對市場的靈活應變能力已經成為媒體參與市場角逐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我國的廣播電視行業,一方面研發能力普遍不足,研發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研發部門備受冷落。研發成為制約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一個普遍問題,引起了廣播電視研究界的關注。在2011年,一批學者深入分析了廣播電視領域研發部門受冷落的原因、業界對研發理解的誤區以及提高研發能力的對策等。于是,“研發”被學者列為了2011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問題導向”是2004年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涉及的關鍵詞有17個,占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18%強。其中“對農傳播”成為2004年、2006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大眾傳媒(主要是電視)對農報道的極度匱乏,與我國九億農業人口的基本國情極不相稱的問題引起學者們的持續關注。“問題導向”特色,說明十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比較關注廣播電視領域的現實問題,許多研究是針對廣播電視領域中存在或新出現的問題做原因闡釋和對策研究,為我國廣播電視的健康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獻計獻策。具體見表四:
表四
分析2004年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還會發現許多關鍵詞與十年來我國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或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方面的政策有關,許多廣播電視研究是圍繞政府或相關部門 (主要是國家廣電總局)制定或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政策進行的,呈現出典型的“政策導向”特征。如在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將這一年定為“產業發展年”“數字發展年”“產業化”和“數字化”被確定為國家的一項政策,大力推進全國廣播影視的數字化和產業化。廣播電視業界和學界就圍繞國家的這一政策開展了大量研究,學者們研究了我國媒介產業化的歷程,產業化實現的障礙和路徑,研究推廣數字付費電視的困難和對策等,“產業化”“數字付費時代”后被人列為2004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又如,2010年1月13日,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推進“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3月5日,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6月底,“三網融合”12個試點城市名單和試點方案正式公布。歷經十余年的徘徊,“三網融合”終于被確定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策并在政府的推動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10年的廣播電視研究也圍繞國家的這一政策研究內容控制權的歸屬、分級新媒體平臺的建設(例如IPTV),以及新媒體語境下的臺網互動等“三網融合”相關問題。因此,“三網融合”也被學者列為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以政策為導向也是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涉及的關鍵詞達17個,占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18%強,而且除了2012年,每年都有涉及廣播電視研究“政策導向”的關鍵詞,具體見表五。
表五
在體制上,我國的廣播電視屬于國有國營,由國家投資,規劃建設,資產為國家所有,并由政府直接領導和管理,廣播電視機構的領導成員由政府任命,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到政府的指導和監督。政府通常會根據形勢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或出臺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方面的政策,而我國的廣播電視機構必須具體落實這些政策。因此,這些政策對我國廣播電視的發展會產生直接而關鍵的影響,它指引著我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廣播電視業界還是學界自然會非常關注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或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方面的政策,學術界也會圍繞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或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政策開展深入研究,包括對政策出臺的背景原因進行解讀,對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對政策的落實提出建議等等。這是近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鮮明的“政策導向”特征的原因。
總之,綜合起來,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現象導向”“問題導向”“技術導向”“政策導向”等鮮明特征,所涉及的關鍵詞達90個,占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近96%,這充分說明十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主要是實踐導向,即圍繞廣播電視領域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技術、新政策等開展研究,是“研究跟著實踐走”,實踐引導理論研究的情形特別突出。其中,最主要是針對廣播電視領域出現的新提法、新做法、新現象開展研究;其次是針對廣播電視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技術開展研究;再次是針對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或出臺的有關廣播電視發展的新政策開展研究。因此,總的來看,2004年至2013年十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貼近實踐,針對性強,實踐性強。
但就學術研究本身而言,十年來的我國廣播電研究很少形成基于理論問題而聚焦的學術關注,只有2009年的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受眾本位”涉及廣播電視傳播中受眾的地位以及廣播電視媒介與受眾的關系,2013年的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紀錄片”涉及紀錄片的理論建構問題、真實性問題、人文關懷問題等理論問題。此外,十年來的廣播電視研究也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前瞻性,一方面對廣播電視傳播發展史的關注較少,涉及的只有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50年/30年”,在2008年中國電視5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這個歷史節點,有些學者進行了廣播電視發展的階段性回顧和反思;另一方面,十年來的廣播電視研究在前瞻性方面也存在不足,只有在2011年,部分研究者基于三網融合的背景,借鑒iPhone,提出了iRadio的概念,分析了基于智能數字化媒介終端的廣播媒體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涉及的只有2011年的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iRadio”。因此,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在歷史的深度和前瞻性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注釋:①見王辰瑤:《2004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05(2);
曹慎慎:《2005:中國電視研究十大關鍵詞》,《中國電視》,2006(2);
陳力丹,汪露:《2006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07(2);
陳力丹,陳秀云:《2007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08(3);
陳力丹,孫江波:《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九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09(2);
陳力丹,王晶:《2009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八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10(2);
陳力丹,董晨宇:《2010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七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11(3);
陳力丹,張能鋒:《2011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聲屏世界》,2012(2);
陳力丹,李志敏:《2012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上、下),《聲屏世界》,2013 年(1、2);
陳力丹,廖金英:《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聲屏世界》,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