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艾昌淼,朱頌國,羅興武
(佛岡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佛岡 511600)
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在顱內壓監測中的應用
王智勇,艾昌淼,朱頌國,羅興武
(佛岡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佛岡 511600)
顱內壓監測; 監測傳感器; 腦室出血,重度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臨床神經外科中的一項重要監測指標,如能及早發現和及時處理顱高壓,可避免腦灌注壓降低、腦血流量減少、腦缺血缺氧造成的昏迷、腦功能障礙等,因此,顱內壓監測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但在基層醫院因顱內壓監測須承擔昂貴費用,推廣較緩慢。佛岡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從麻醉科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圖1)在有創動脈壓、中心靜脈壓監測的應用中受到啟發,2013年3月開始將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用于重度腦室出血外引流術后患者的顱內壓監測,收到滿意效果。

圖1 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
1)使用方法:腦室外引流術后,利用三通旋塞,連接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再連接帶有測壓模塊的心電監護儀器,此時引流導管在腦室內,傳感器在顱外,它與腦脊液接觸進行測壓,清零后可開始測壓,監測傳感器可將顱內的壓力轉換為數字于監護儀上顯示并記錄,單位為mmHg。
2)使用依據: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裝置可對患者進行動脈壓力、中心靜脈壓等壓力監測,可在0~13.3 kPa(0~100 mmHg)之間測量;選取20例病例,每次使用一次性使用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進行顱內壓測定(A組),同時使用簡易測壓裝置測量顱內壓(B組),分別測量2次,取平均值,與B組數據進行比較,在0~2.7 kPa(0~20 mmHg)范圍內精確度±0.3 kPa(±2 mmHg),在2.7~13.3 kPa(20~100 mmHg)范圍內最大誤差<10%,符合醫學儀器進展聯合會與神經外科協會確定的顱內壓監護儀美國國內標準[2],故可用于腦室內顱內壓監測。
3)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流程,因側腦室穿刺留置引流管時間較長,一旦感染后果嚴重,因此,筆者建議在手術室進行,避免在床邊進行該操作,留管時間3~5 d,一般不超過7 d;②監測傳感器使用前應注水、排氣和調零,以室間孔水平為測壓參考點(零點),為避免患者翻身造成的誤差,可將傳感器和三通旋塞包好固定在頭頂正中,監護期間傳感器應定期調零;③須去除影響顱內壓監測的因素,如煩躁不安、呼吸道不通暢、腦室外引流不通暢等情況,且測壓前停止腦室外引流30 min,以減少誤差。
使用一次性有創壓力監測傳感器于重度腦室出血術后顱內壓監測,操作簡單,數據準確,材料費用降低,為平穩降顱內壓提供可靠依據,維持恰當腦灌注壓,指導臨床治療用藥,適合在基層醫院應用。
[1] 高亮,周良輔,黃峰平,等.腦室內顱內壓持續監測和階梯式治療重型顱腦外傷[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7):507-509.
[2] 江基堯,朱誠,羅其中.顱腦創傷臨床救治指南:修訂版[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44-45.
(責任編輯:鐘榮梅)
R443.+8
A
1009-8194(2015)01-0107-01
10.13764/j.cnki.lcsy.2015.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