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耕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學生習作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們深思——學生對習作的喜歡度有多少?喜歡度不高,帶來的是對習作的厭倦,導致習作水平難以提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近年來嘗試“習作活動課”的形式,多給學生“扶手”,也就是在習作過程中多給學生提供幫助,使他們能積極習作,快樂習作,享受運用語言文字的快樂。
一、提供鮮活的資源,創設積極習作的氛圍
“習作活動課”上提供給學生的閱讀資源,我們稱其為“故事”。教材中的文本是學生積累語言、掌握言語形式的經典,而我們所說的“故事”是原生態的,是貼近學生生活且活潑有趣的。有的是已經登載作文刊物上的,有的本就是班上學生的“涂鴉之作”。比如,有這樣的片段:“我提著竹竿,心驚肉跳地朝著馬蜂窩走去。竿子夠得著馬蜂窩了,我使勁揮著竿子往馬蜂窩上一拍。馬蜂窩搖了搖掉了下來,沒等我反應過來,馬蜂涌出來了!我向大門逃去,馬蜂一股腦兒地追著我,不知弟弟是太緊張,還是被馬蜂嚇著了,我還沒進去,弟弟便關了門……我緊貼著大門,驚恐地看著越來越近的馬蜂……”多精彩的生活啊!這些資源鮮活得熠熠生輝,強烈地吸引著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對類似生活場景的回憶,也就容易產生習作的沖動。
二、提供豐富的形式,喚醒積極習作的情緒
在“習作活動課”上,筆者抓住“加工”這一環節,以上述“鮮活的閱讀資源”為載體,指導學生在不同的形式里想象故事的發展。或根據故事的條理改編情節,或順著作者的思路添上情節,或給故事的片段補上開頭,或依著故事的情節給人物“畫像”,或根據表達的需要確定敘述順序……豐富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促進他們在習作實踐中學會習作。如一次的習作活動課上,筆者提供一個開頭,讓學生想象故事,進行續寫——
老師走到我們面前,舉起手上的花生酥:“有沒有人要上來表演‘貪吃鬼呀?”
“我來!”老師的話音一落,我毫不猶豫地站起來,走到了老師跟前……
20分鐘后,學生開始講故事。不少學生抓住“我”的動作來描寫,通過細節表現一個“貪吃鬼”的形象。為了引導學生繼續“加工”,給故事設計一些波瀾,讓它更有趣,我對三兩個學生的交流作了評點后又出示個小片段——
“我又用指頭捏起一小塊憋著氣放進嘴里,花生酥剛落在舌頭上,我松了口氣,誰知這么一放松,那些花生酥隨著呼吸飛出了我的嘴巴,嗆得我直咳嗽。”
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我”這個貪吃鬼會怎么“接招”呢?評點中引導學生繼續想開去,這一包美味的花生酥還會“遭遇”什么呢?有了教師此處的情節補充,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回答的內容豐富了,而且,還從教師的引導中捕捉到一個信息,那就是寫作文時要想著讓故事情節變得曲折些,就應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提供相似的情境,勾起積極習作的熱情
以往,學生在習作中運用的素材總是送傘、父母照顧生病的他們之類“陳舊”的東西。是學生生活不夠豐富?其實不然。他們的生活太精彩了,關鍵在于我們的習作指導沒有觸動他們生活的“弦”,勾起他們對生活經歷的回憶。因此,在“習作活動課”上,筆者借助“鮮活的資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聽到的是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似的故事內容:摘龍眼、趕蜘蛛、丟車、與粉筆灰的“戰斗”……比如,《捅馬蜂窩》就會喚醒了學生對課堂上那些“不速之客”的回憶——“看到那只大黃蜂在我頭頂不遠的地方嗡嗡地轉著,我緊張得全身快要僵硬了。”“我真想用書本把那只大黃蜂拍落,但是,現在上課。”“我坐在座位上,眼睛一直在轉動,看看那只大黃蜂飛到哪里了,它會不會突然飛到我的面前。”……于是,一個片段練習開始了:我要求把當時教室里同學們的表現作為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寫出自己的心理活動。熟悉的生活場景,使學生產生了愉悅的情緒,他們積極參與習作活動,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感受。個個下筆流暢,臉上也閃著生動的光彩。
四、提供多樣的范式,形成積極習作的動力
學生學作文,首先學的是作文的“架子”,要把作文寫成符合文體要求的文章,而后才是修辭、表達技巧的運用。“習作活動課”自然也要教會學生掌握作文的“架子”。例如,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要寫成比較規范格式的作文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事。在“習作活動課”上,筆者注重運用多樣的范式,讓學生掌握習作的基本模式。比如,讓學生聽故事,模仿故事敘述的順序,或者是語言,試著“也來一段”。在教材中,三年級上學期第二次習作就安排了寫人的內容了——“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因此,筆者在“習作活動課”上,就來了篇《我的鄰居靜靜》。讀給學生聽的故事只有兩段,第一段是外貌描寫,突出她的兩條大辮子,美麗的發夾,漂亮的花裙子。第二段寫靜靜在幼兒園的“鬧事”。學生一聽,就樂開了,“靜靜哪里像個女孩子?就是個男生!”“靜靜不靜。”……學生來興致了,筆者就問學生:“如果讓你來往下說靜靜的故事,會嗎?”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會。”“編的時候要提醒同學們什么?”學生的回答多是要抓住靜靜愛鬧不愛靜這個特點。思考了之后,學生開始創編了。這樣的嘗試富有情趣,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積累習作的“架子”。除了文章的結構外,還要提供給學生規范的語言形式。讓學生通過習作實踐,不斷積累這些語言范式,為寫好作文打下基礎,從而形成積極習作的動力。
五、提供語詞的幫助,推動積極習作的進展
習作中的“扶手”還可以是為學生提供解決習作困難的詞語、句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以幫助學生解決“言之無詞”的困難。如“習作活動課”上活動的主題是“寫一寫我的果園之行”。學生跟著父母到郊外的果園摘草莓、采枇杷等都是常有的事。根據活動的前測,學生在表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用詞不準確,特別是動詞。習作活動課時,我就提供了一些表示采摘動作的詞:壓、采、勾、攀、拉、折……供學生選擇。學生在生活經歷的基礎上,憑借教師提供的“扶手”,在習作實踐中實現了有序表達和準確表達這兩個目標,自然也感受到習作帶來的快樂。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