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線平
高階梯性的知識不能以當下的就業率來簡單衡量,創造這部分知識需要高度的自由思考。
高校“就業率”這一指標,頗得學生、家長、高校自身以及社會重視。多年來,學生、家長把就業率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以就業率來評價學校高低;官方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然而筆者認為,以就業率來評判大學質量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就業率是學生畢業后就業數的統計,以此作為建設一流大學的標準,必然導致高校知識傳授只為單方面適應社會需求。先不說統計數據是否造假,單就這種發展思路而言,就會使得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朝應用性、低端化發展,應用性、低端化專業更容易就業,容易提升就業率。從現有的高校專業設置上可以看出這一點,以前有比較清晰的專業邊界,現在這種專業邊界越來越模糊,代之以社會需要什么,就設置什么專業。
高校專業設置不是不要應用性,只是不能以應用性模糊了專業邊界。專業邊界的模糊,意味著知識引領作用的減弱。知識在自己的領域按邏輯增長,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引領作用。高校作為知識傳授和生產的地方,本來對社會具有引領作用,這也是設置高校的本質要求所在。隨著專業邊界被社會應用所模糊,其引領社會的功能就逐漸消失了。
不但高校專業設置朝應用性、低端化方向發展,而且教師知識傳播也向應用性與低端化方向發展。高校教師都是在自己領域有所研究、有所建樹的知識人才,隨著高校追求就業率排名,教師不得不將自己的教授重點由基礎知識向應用知識轉變。對教師來說,知識不再有積累和創新,因為重點放在如何講好應用性知識上。知識的創新是建立在從應用到基礎邏輯一貫性上,沒有基礎知識支撐,知識創新難以完成。對學生來說,只專注于應用,社會需要什么學習什么,什么好賺錢學什么,逐漸就沒有了從事專業學習和在知識領域進行生產創新的興趣。一方面,知識無以積累,剛建立的一點知識,因為就業需要變化而不得不放棄。這里說的積累是知識創造性積累。二是這種適應是低水平的適應。知識無以積累,無以進步,只為滿足就業需要,知識只會在不斷變化中退步。反過來,就業因為沒有知識引領而不能進行結構和質量上的提升。暫時的就業不等于永久的就業,有人暫時就業了,可能意味著未來長期失業。
知識生產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知識推動社會,二是需求帶動知識。恩格斯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高校不能脫離社會需求進行知識生產,但并不因此,高校就應以符合現實需要為知識生產的目標。需求帶動知識,是對知識結果而言,并不是改變知識本身。換句話說,社會一旦產生需要,就會產生推動知識進步的動力。就知識本身而言,它還要在自己的邏輯里面前進。追求就業率,意味著以就業需要改變知識原有的邏輯產生順序。社會需求拉動知識與完成高就業率完全是兩碼事,就業率是知識符合就業需要。需求拉動知識,是根據需求,在知識里面進行創新發現。對高校來說,社會需求拉動知識,其主體不一定是高校,很多時候,社會力量可完成這種知識轉換。社會對就業有某種需求,相應的職業培訓馬上就產生。
在社會轉型期,就業率維持對社會穩定很重要,但就業率是在動態中維持。與此相應的,社會轉型需要知識引領,高校恰恰就處于知識傳授這樣的角色中。相反,沒有知識引領的轉型,一是轉不了型,社會在原有的結構與生產方式中打轉。二是亂,沒有知識引領,等于沒有方向,社會轉型走到哪算哪,這種轉型最容易出問題。三是無以反思。知識引領轉型,可以提供社會反思的基礎,這次轉型不成功,需要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反思。轉型成功,也需要在既有知識基礎上不斷前進。
知識推動社會轉型依靠兩種力量,一是科學技術力量,科技創新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現在建設創新型社會,關鍵是科技創新。科技落后使得國家長期處于低端生產中,既破壞環境,耗費資源,也越來越喪失發展的動力。二是社會管理創新力量。社會管理創新是另一種生產力,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管理同樣要適應新的需要。沒有社會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效率發揮不出來。處理好高校與就業的關系,等于是處理好知識與社會轉型的關系。
知識本身具有階梯性,一方面,低階梯性知識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這反映高校教育建立在現有社會基礎上,高校知識傳授不能完全脫離社會。一定的就業率反映高校專業設置和知識培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創新總需要高于社會需要的知識,高階梯性知識完成社會創新的需求。這部分知識不能以當下的就業來衡量,也不能以任何強制管理方式來完成,而是需要高度的自由思考。這部分知識被荒廢了,意味著高校引領社會的力量消失了。
對建設一流大學而言,引領社會的知識越多,無疑是越成功的。引領社會有兩種,一種是無縫引領,高校知識傳播既滿足社會生產的需要,也推動社會生產的進步。這需要高校在專業設置以及知識傳授上有很好的安排,既要有一定的基礎性,又要有一定的應用性。就業率只是高校知識引領的一個結果。還有一種是高度的引導,這種知識與社會現實需求相對脫節,它對社會的實際引領作用看似很小,但它對社會引領作用是存在并且是巨大的。這部分知識不能以就業率排名來取消研究和傳授資格。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摘自《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