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
摘 要:模具企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有更高的要求,貼近企業生產模式的實踐項目化教學能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模具的設計、開發、制造的全過程。本文就基于模具工廠模式的項目化實訓教學研究與實踐進行探索。
關鍵詞:教學流程 項目化 PMP
模具行業近年發展迅速。為得到更好的產品,新的設備、技術和工藝不斷引入到模具工廠中。傳統的模具企業也在由單一的模具加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向服務型產業轉型,從產品的設計、樣品的制作到模具的設計、制造,最后到產品的批量生產、組裝、包裝,都引入信息管理技術按照項目化操作產品生產全過程。從業人員由單純的模具零件數控加工技能向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安排、產品生產、物流等多領域開拓,但從實踐看,還存在模具加工人才需要補充、先進模具設計人才有缺口、模具管理人才缺乏等問題。
高職模具專業是培養模具人才的主力軍,但是按照傳統的分學科、分課程的培養模式難以將模具加工、模具設計和模具管理的綜合知識傳授給學生,必須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內進行教學改革。
一、傳統模具教學現狀
高職模具教學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中以理論教學為主線,以掌握知識技能為重點,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各個模具類實踐課程都是單獨的訓練學生某一個方面的技術能力,學生掌握了這些單獨的技能后卻不能轉化成模具設計制造能力。
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模具畢業生不能僅僅是一名模具制造工,也應該是一名懂得產品設計、模具設計和項目化管理能力的工程師。目前的人才培養主要偏重在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過程操作,而作為一名工程師所應具備的發現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訓練。要在實踐學習中取得這些能力就需要進行綜合實訓,按照模具工廠的生產模式,以產品項目作為實踐內容,在模擬工廠實際工作流程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設計、自己生產、自己管理。
二、模具實訓的改革思路
在高職模具的學習中,發現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唯有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步驟進行有效的管理,經歷一個從產品設計、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裝配、產品生產的全部過程,才能有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管理的概念。
1.以學生充分就業為最終設計思想
實踐技能是學生就業的基礎,實踐教學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通過基礎教學達到學生對知識從認識、了解層次上升到掌握層次,通過不斷實踐操作使學生逐步具有基本實踐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靠能力就業,憑技術生存。
2.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為歸宿
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因此,實踐課程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要考慮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課程組要開發各類實踐活動能滿足培養優秀學生的要求,實踐教學環境和設備要能夠滿足教學要求,能夠進行開放式教學。
3.以建設實踐教學環境為著力點
加大專業模式的探索力度,積極開展以培養方案符合度、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資源整合、教學內容更新、工程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在教學場地建設、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管理創新上要有突破,著力建設一個與傳統實踐教學相區別的有“模具工廠”真情實境的實踐環境。
三、具體做法
1.以“模具工廠”為基礎,構建“雙證融通、階梯漸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模具工廠”有三要素,生產流程及設備、控制生產流程的人以及產品,三者缺一不可。在教學中要模擬模具企業培訓員工就要先建設一個“模具工廠”,主要有三項建設內容:按模具工廠生產流程規劃建設的實訓工廠,有企業元素、企業指導的教學內容,有模具企業學習、培訓經歷的師資隊伍。
(1)建設“模具工廠”。按照模具生產車間工作流程規劃布置實訓場地,分成倉儲備料區、研發區、設計區、電加工區、裝配試模區、機加工區和柔性制造區。采購工廠生產用設備裝備實訓車間,對教師進行6S的培訓和考核,學生實訓教學增加6S內容并測試,和企業合作共建課程,選取企業生產案例作為實訓產品,教師通過下企業做項目、學習積累生產經驗,三要素齊備后方可稱之為“模具工廠”。
(2)人才培養模式。“雙證融通、階梯漸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依據現代模具企業的生產流程方式,按照“模具工廠”模式來組織教學,在鍛煉學生模具制造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模具設計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模具管理項目組織能力。
“模具工廠”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為主,教師引導鑒定為輔,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去主動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積累知識掌握技能。筆者學院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打破學科體系,緊密結合本地區的行業特色,通過對模具加工流程以及其形成的崗位群進行分析,分析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完成每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要求,再根據認知機制及成長規律重構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通過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完成整個工作過程的學習體驗。
教學按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采用分階段、分層次、循序漸進的訓練。基本技能、專項技能和綜合技能的一部分訓練在校內“模具工廠”內進行,畢業綜合實踐訓練在校外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行。所有訓練涵蓋模具項目從測量、繪圖、打樣、評估、模具設計、報價、采購、加工、打磨、裝配、試模、生產、包裝、資料整理和項目匯報等完整過程,前一個課題考核通過后,即可進入第二個課題的訓練,最后由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進行職業等級考試。領悟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實訓課題,中級證考完還可以考高級證,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2.教學流程引入模具企業生產流程式樣,創造真情實境的模具工廠實踐環境
模具工廠賴以生存的是“產品訂單”,每一個訂單都是一個項目,按照通用的生產流程來管理,我們引入生產流程及管理方式,按照企業的訂單形式來運行實踐教學,用企業車間的管理形式來管理實訓的學生。教學中,從訂單引入到制件生產都是學生作為項目完成的主體,相應技能強的學生按照企業的崗位規程定工作崗,每個班組設組長一名管理4~8個不同的工種崗位,所有這些崗位成員組成一個團隊來完成一項模具制造任務,完成工作任務是團隊工作的推動力。
每天按企業方式上班考勤,按設計圖紙和加工指示單生產,下班整理設備,關閉門窗,工作調度有班長、組長指揮,學生是為著一個工作目標來的,自己設計生產自己管理,自己收獲成績,最大的快樂就是設計生產出模具并把塑料件在注塑機上生產出來。一個學生完成這些工作后對模具生產制造的整個工藝流程就非常熟悉了。
3.設計新教學方法,并引入企業管理方法,將模具管理教學輕松融入到綜合實踐中
我們為這門課程進行了全新的設計,設計了PMP教學法,學生分組教學,分項目實踐,項目內容來自企業,企業工程師參與實踐指導,實踐環境按照企業設計,教學管理參考企業管理,成績合格者頒發“模具制造工”中級證書。
模具制造校內生產實踐PMP教學法,P(Products)指的是產品,代表的企業的訂單,M(Mold)指的是模具,第二個P(Products)指的是制件,使用設計制造的模具生產產品的塑料制件(沒有上漆)。學生是實訓課程的主體,他們既是學習項目的實踐者也是學習項目的管理者,教師起著思路引導和技術支持的作用。課程實踐課題來自于企業,我們把這些來自于企業的課題設計成一個個訂單,把學生按照企業的形式進行編組,一個工作組完成一個訂單,在第一個P階段實訓中學生的身份是“企業員工”,教師的身份是“客戶”,雙方協商討論產品的技術規格、加工精度要求、生產時間節點。在M階段教師的身份是“總工程師”,指導所有工作班組的模具設計、制造工藝、裝配,但具體的工作由各個班組完成。在第二個P階段教師的身份既是“總工程師”指導模具試模調試,又是“客戶”檢查從注塑機上下來的制件的質量,并向工作班組提出修改意見。
學生的實踐課題來源于企業的以前和現有生產項目,這些實踐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般模具的整個生產過程,也培養了學生模具工程管理能力。整個實踐環節歷時1個月,從產品設計、物資采購、加工工藝設計、生產安排、裝配試模到質量檢驗,中間需要至少8個工種和崗位的協同操作。
4.學生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按照模具生產流程建設了模具實訓工廠,按照上課任務進行排班,依據任務靈活調整設備使用時間,把模具綜合實訓室在正常實訓的時間以外進行預約開放。學生在課堂上作業沒有完成時可以填表申請課余時間繼續操作設備,課余時間安排專兼職教師管理員值班。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可以在有橫向課題的教師帶領下做項目,項目完成后可以進行適當修改作為課堂教學新項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時間限制打通,教學內容互通,既保證了實踐項目可行性和先進性,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也鍛煉了學生項目管理能力。把學習轉變成一種興趣愛好。
總之,將企業的生產流程、管理方式和生產項目引入到實訓教學中,充實了實踐教學的內容,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提高了學生的設計、制造和管理能力,拉近了學生和企業一線工作崗位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楊運鑫,羅頻頻,陳鵬.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機制創新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4).
[2]陳傳雄,安劍.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的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1).
[3]王艷,高職教育實施第三方評價的主要問題與改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2(19).
[4]張小桃.德國高等教育理念及體制改革對我國人才培養的啟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4).
[5]趙曉明,洪堡.“大學理念”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