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翻看歐陽修的《送楊置序》,里面有這樣兩句話:“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亦將有大得矣。”這是他見好朋友楊置因為屢試不第,憂郁成疾后,送給楊置的金玉良言,勸說楊置以撫琴辨樂來寄托情懷,排遣憂愁,從而達到舒肝理脾、暢達氣機之目的。
撫琴真有這樣的神功,能夠治病療疾、保健養生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歐陽修自己就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他在音樂療疾的醫案中說:“吾嘗有幽憂之疾,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孫友道滋。受宮音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體也。”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因為歐陽修知道,音樂療疾,他已不是偶然一次得益了,他還曾經撫琴治療過“書寫痙攣癥”。“昨因患兩手中指拘攣,醫者言,唯數運動以導氣之滯者,謂唯彈琴為可。”
其實,《黃帝內經》中,醫家就將宮、商、角、徵、羽五音,歸屬于脾、肺、肝、心、腎五臟了。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說:“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清代醫學家吳尚先也認為:“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多次強調音樂療疾的重要性。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與賈母吃酒玩耍時,只聽得蕭管悠揚,笙笛并發,樂聲穿林度水而來,讓劉姥姥手舞足蹈起來。還有七十六回:“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風清,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
不單單是中國相信音樂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認為醫學與音樂關系密切。古希臘的醫療之神,就是一把豎琴的人物形象;太陽神阿波羅是醫神的同時,還是一個音樂神;博物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經指出,音樂對人的智力、性格和情緒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正因如此,“音樂療法”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中國當然也不肯落后。早在1984年,就在湖南馬王堆療養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心理音樂治療室,醫師們運用我們民族音樂中不同旋律、不同節奏的樂曲,治療神經癥、高血壓、冠心病、消化道潰瘍以及心律失常等十多種疾病,收到了顯著的療效。《春天來了》、《喜洋洋》可解除憂郁;《娛樂生平》、《金蛇狂舞曲》能振奮精神;《假日的海灘》、《錦上添花》可消除疲勞;《春風得意》、《江南好》能舒心理氣;《春江花月夜》、《蘇武牧羊》可鎮靜安神;《二泉映月》、《軍港之夜》能寧心催眠;《花好月圓》、《歡樂舞曲》可促進食欲。
其他還有《梅花三弄》可使你心曠神怡,輕松愉快;當你失眠時,《漁舟唱晚》能有鎮靜催眠之效,把你帶入甜蜜的夢鄉;《步步高》能激發你的熱情,樹立你的信心;《月光曲》可使你沉醉于愛的遐想中,幸幸福福,快快樂樂,等等,不勝枚舉,數不勝數。所以我們在選曲時也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根據自己所需選擇不同的樂曲。
(摘自《中國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