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西藏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不斷提升。但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嚴重阻礙了西藏經濟的發展。本文分析了旅游產業融合在西藏經濟發展中的可行性和實現路徑,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旅游產業融合;西藏;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全局戰略的推動下,西藏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但其總體發展水平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因此,西藏應該在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 西藏旅游產業融合可行性分析
(一) 可行性分析
1. 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使不同產業間的邊界趨于模糊甚至消失,最終促使旅游產業融合現象的產生。近年來,西藏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現有傳統和特色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性能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2. 放松管制
管制的放松使得各行業間的壁壘得以降低,使西藏的三大產業加入到旅游業的競爭中,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近幾年,西藏實行政企分開的管理體制,打破了管制機構與被管制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使管制機構更好地實施經濟性管制職能,為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3. 西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西藏大多屬于高寒缺氧的氣候類型,生態環境及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相反,如果西藏能夠合理的利用其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旅游產業融合的道路,使當地具有獨特宗教及人文的旅游業與三大產業做到最佳融合,促進西藏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 旅游產業融合的意義
1. 對現有技術的影響
旅游產業融合過程是技術不斷創新與進步的過程。目前西藏還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依靠數量和規模的增長來獲得經濟效益,技術含量低,因此需要走旅游產業融合的道路,才能使技術更好的應用到各個產業部門,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延長產業鏈,開拓新市場和新產業。
2. 促使新興產業部門產生
新業態的出現和發展是旅游經濟的新價值增長點和動力源泉。[1]在西藏通過走旅游產業融合的道路,產生了許多新型產業形態。新業態的形成為西藏旅游業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高原特色的基礎上,吸引了重多游客,旅游收入不斷增長,成為西藏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對勞動力的影響
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也是勞動力在各產業部門重新分配的過程。西藏的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業、建筑業、傳統服務業,而其他產業吸納的勞動力很少。在西藏隨著旅游產業融合的深入,會形成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
二、 旅游產業融合視角下西藏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一) 產業重組融合模式
新的融合型產業既兼具原來各自產業的特征,又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模式,極大地推進了產業升級。農業、工業和旅游業可以把節慶和會展作為產業融合的紐帶,通過產業活動重組的方式實現三者的融合發展。西藏可以依托節慶展會為載體,將農業、工業、旅游業的資源、產業活動進行重新整合,創造全新的旅游產業形態,推動三大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 產業延伸融合模式
西藏的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最終實現農牧民的進一步增收;工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具有西藏特色的工業旅游項目,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第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辟科技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產業形態。該產業融合形態突出了旅游特點,增加了游客體驗,具有很強的產業增值能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 產業滲透融合模式
此模式通過農業、工業向旅游業的滲透融合,來實現三大產業的融合,其重要的表現形式為旅游演藝。該類融合模式是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把工農業元素滲透到旅游產業當中,借助傳播渠道和展示載體,通過渠道融合和內容融合來推動三大產業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融合狀態。
三、 基于旅游產業融合的西藏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與機制設計
(一) 實現路徑
1. 旅游節慶模式
旅游節慶是產業重組模式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三大產業在資源和市場上的重組融合。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的具體表現形式。雪頓節已經成為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商品展銷、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盛會,為農業、工業和旅游業的產業重組融合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
2. 旅游演藝模式
旅游演藝是伴隨主題公園的演藝而發展起來的旅游產品。西藏可以將大型實景劇作為演出平臺,將三大產業的主要元素融入到演出當中,展現西藏獨具特色的工農業生產活動和旅游活動,由此豐富了夜間旅游產品,旅游餐飲和住宿業被帶動發展起來,推動旅游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 旅游集團帶動模式
西藏的旅游企業規模較小,產品結構單一,而且“食住行游購娛”屬于不同的產業部門,導致體制差異過大,利益難以平衡,資源難以整合。旅游集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而且旅游集團在促進旅游發展過程中有很強的帶動和引領效應,因此西藏組建旅游集團是大勢所趨。
(二) 相應對策
1. 加快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
信息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必由之路,現代旅游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經營方式改變來實現對傳統旅游業的創新和提升。因此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各個經濟領域的應用,加快信息資源整合、開發和利用速度,改善信息資源開發落后的局面。
2. 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企業是產業的微觀主體,也是產業競爭力賴以建立的基石。因此,企業應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創新模式;積極從事融合型產品的創新與開發,不斷擴大業務范圍和市場范圍,促進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幫助企業更好地適應旅游產業融合趨勢的需要。
3. 發展教育,培養融合性人才。
高科技人才是實現產業融合的關鍵[2]。然而目前西藏信息技術領域的專門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信息技術及其產業滲透融入傳統產業的主要“瓶頸”之一。因此企業應該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鼓勵員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復合性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 徐虹,范清.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障礙因素及其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學,2008,22(04):1-5.
[2] 吳海瑾.產業融合、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轉換[J].科技與經濟報,2009,(1):50-52.
作者簡介:韓沙沙(1988年2月17)女,漢族,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碼頭鎮,學生,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管理)學院,飯店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