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泓旭
摘要 生態旅游是當今旅游界的熱門話題,也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作為生態學與旅游學科的一門交叉性新學科,被學者們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分析生態旅游的發展歷程以及規劃與發展的理論,從未更深層次的了解生態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 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發展
生態旅游作為一項集保護、教育為一體的旅游活動,在環境問題愈加嚴峻的今天,不斷受到人類的關注。“生態旅游”一詞起源于1965年,其雛形是“生態性旅游,是Hetzer 提出的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思路。隨后,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H.Ceballos-Lascuráin 首次使用“生態旅游”一詞,這也是第一次將生態旅游作為一個獨立術語應用于該領域。根據世界旅游組織(UNWTO)2002年估計,生態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總收入的30%以上。“生態旅游”沖破了傳統旅游發展以經濟增長作為目標的舊模式,將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觀確立,不再是單方面以發展為目的,變經濟增長為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協調發展。
1.生態旅游的發展
1.1 產生階段
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第一篇有關“生態旅游”的重要文獻。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少數旅游經營者逐漸看到了潛在利潤點,發展生態旅游,會成為下一個經濟爆點。我國有關生態旅游的起步也在此時,雖然也提出將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發展,但國內這個時期有關生態旅游的文獻極少見,所以導致對生態旅游的內涵了解不透徹。總之,在這一階段“生態旅游”應屬于起步階段,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創新理念,有待完善。
1.2初步發展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是“生態旅游”的初步發展階段。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潮的深入和國外一些國家對“生態旅游”的成功實踐,有關“生態旅游”的研究也從基本的描述性逐漸深入走向分析性、探索性的領域;除對概念的探討外,還加入了生態旅游與道德、社會發展、教育、資源等領域共存的新內容。1991年美國成立的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ES);1992年日本旅游業協會(JATA)發布《生態旅游的指導方針》;1990年肯尼亞生態旅游收入占其外匯總收入的34%;1992年泰國政府出臺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政策。我國在1994年底召開了第一屆生態旅游研討會;1997年在北京舉行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1999年是我國的生態旅游年,期間舉辦了一系列的生態旅游研討會等。這一個時期的國內外會議及研討會的召開,全面推動生態旅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
1.3全面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旅游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占有舉足輕重,中國名列國際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游態勢喜人,但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對生態環境、文化教育等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2000年后,我國召開過兩次重要的生態旅游會議,會議目的是討論生態旅游發展潛力與實踐的結合問題。會議對促進和推動了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總之,新千年后,國內在借鑒國外優秀研究的成果基礎上,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具有指導性和實踐意義的成果。
2.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
2.1 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當時人口劇增,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這篇文章的問世后,學術界紛紛響應,隨后出現了一批與生態經濟相關的多本著作。我國的生態經濟學領域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但發展較快。生態經濟學是人類在探索生態經濟問題中,研究其產生、發展、解決措施中形成的。具有研究內容綜合性,角度戰略性、結果使用性的特點。它的研究對象包含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兩大系統,二者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生態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還包含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理論、生態經濟平衡理論和生態經濟效益理論。
2.2 生態美理論
生態美是美的一種形式,生態美學是生態學在美學領域的集中表現,是生態學和美學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自然生態美和人文生態美是生態美的兩大分支,美的創造都需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和原則上進行,美的實質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諧。生態旅游是21世紀普遍被人們認為能較好地解決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的重要理論途徑之一。
2.3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在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它以可持續為基礎、發展為目的,是總結發展與環境兩者關系利弊的基礎上提出的。核心觀點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展開。旅游與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密切相關,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為生態旅游發展起到了規劃指導作用.也將生態旅游規劃的重點明確,并通過運用生態學知識進行合理有效及嚴格管理的措施進行規劃。
3.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
生態旅游規劃理論
旅游規劃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到了20世紀70年代,旅游規劃的觀念已經被許多國家及國際組織所重視。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旅游業開始進行全面發展階段,旅游規劃開始逐漸走向“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以科學性、綜合性、專業性和生態性等特點為導向,并本著可持續發展原則、承載力控制原則、文化教育原則、法制監督原則為準則,保證生態旅游在社會大背景下健康發展。
4.結語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對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就目前查閱的文獻情況,筆者認為目前在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較零散,針對性、實踐性和系統性不強;定量研究少,實證研究較少。未來發展中,應更注重在實踐性的創新上,以生態學理論和旅游學理論為基礎,同時兼容其他學科如地理學、美學等。如何解決目前生態旅游中的各種問題,讓生態旅游成為未來的主旋律,也將成為我們生態工作者、旅游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康云海,寧蘋. 論發展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J]. 生態經濟,1997,06:36-42.
2胡序威. 有關城市化與城鎮體系規劃的若干思考[J]. 城市規劃,2000,01:16-20+64.
3 黃金火,楊新軍,馬曉龍. 國內外生態旅游研究的問題及進展[J]. 生態學雜志,2005,02:228-232.
4 張紅梅. 生態旅游規劃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