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雯 劉春學
摘要:傳統工業發展模式使得許多產業園區功能結構過于單一,設施建設不足,導致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產業發展速度和科技創新能力受限。本文在“產城融合”理念基礎上,以云南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布局為例,通過對當地片區實地調研,從“產城融合”視角對產業布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創新發展思路及調整方向,從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產城一體,多邊融合三個層次提出產業調整的方向及對策,為當地各片區經濟發展主體向生產、服務、消費多元化發展,創新產業發展途徑,實現經濟發展可持續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調整;產城融合;經濟技術開發區;昆明
隨著昆明市城市化進程加快,以產業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使產業園區功能結構亟待調整,主要表現在居住、交通、教育、商貿等設施建設不足,導致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產業發展速度和科技創新能力受到限制,嚴重制約了地方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產業調整思路下的調整政策對于現今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1 “產城融合”概念及內涵
蔣華東(2012)以四川天府新區為例,提出產城融合為兩個獨立的對象體——城市業態(新區產業業態)和城市形態[1]。林華(2011)認為,產城融合就其實質而言,即為居住與就業的融合[2]。 “產城融合”的實現,將形成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優化互促,一方面,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經濟支撐,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設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與服務環境,兩者共同為城市經濟發展服務。
“產城融合”在空間層級上,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的融合,即開發區內部生產與生活功能的匹配發展。在開發區生產功能較為完備的基礎上,注重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滿足生產性服務的針對性配套需求,保障開發區內部職工生活便利性與獨立性,實現與城市化功能的一致性,逐步實現由單一的產業園區向多元化綜合性城區的轉變。二是開發區和城區的融合。注重與臨近區域設施資源的共建共享,開發區與周邊城區之間既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又要在功能上緊密聯系,實現良性互動,即開發區為周邊區實現完備的生產功能,周邊城區為開發區提供完善的生活性服務。
符合“產城融合”理念的區域可概括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產業體系作為核心驅動力、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相融合、多元功能復合共生的新型城區。
2 昆明經開區“產城融合”現狀
2.1 基本現狀
昆明經開區分為牛鳴片區、羊甫片區、信息產業基地片區、洛羊片區、大沖片區、普照海子片區、清水片區、黃土坡片區等八大片區(如圖1),現已形成了以昆明信息產業基地,光電子產業基地、大沖機械裝備產業園、羊甫昆明出口加工區、王家營物流片區、清水生物醫藥產業園及牛街莊鳴泉起步區等7個特色產業園區齊頭并進的的“一核七園”空間布局,逐步實現了本地產業的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構建了集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一體的現代多元特色產業體系。
但園區產業布局與城市功能協調發展能力弱,缺乏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的結合點和突破口,“產城融合”協作效應較低,社保體系、交通、通訊、教育、醫療、城市規劃等方面落后于產業發展。
2.1.1 牛鳴片區、羊甫片區
總體上,牛鳴片區、羊甫片區與昆明主城區接壤,城市化程度較高,人口密集,屬于城市化建設較為完善,但產業發展帶動能力不足的片區。
牛鳴片區為發展食品加工、食品批發、科技研發及配套居住為主的經開區起步區。目前片區以期依托現有基礎條件,加強光電子產業、生物制藥產業,通過完善商業服務,形成“復合型”城市區,融入巫家壩片區“城市副中心”整體格局。
羊甫片區位于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該片區以出口保稅工業為主,以“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工業為核心產業。目前羊甫片區以期充分依托云南大學軟件學院形成具備科研、行政辦公、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職能的完善服務支撐體系,并通過出口加工區的建設推動周邊村鎮改造。昆明出口加工區、新嘉源物流配送中心等現均位于羊甫片區。
在生活配套服務方面,牛鳴片區及羊甫區都較為齊全,基本達到城市化建設要求。
2.1.2 信息產業基地片區、洛羊片區、大沖片區、普照海子片區
信息產業基地片區為以發展電子科技、光電子信息能源、新材料產業為支撐的經開區核心區。現該片區包括產業類別較雜:茶業、制造加工廠、物流、信息科技類、機械加工、養殖場等亦在信息產業基地片區之內。該片區生活、生產性服務較為豐富,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
洛羊片區為經開區商貿物流園區,主要以發展現代化物流中心為核心,目前主要依托片區優越的外向型交通區位條件,以期建設成為現代新昆明的“國際陸港”,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區。王家營商貿物流位于該片區,該片區以物流為主要產業,其他產業稀少,配套設施分布較為集中。
大沖片區為經開區優先發展數控機床、精密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的現代工業片區,以期建設成以高新科技和先進加工制造產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區。 該片區東部以山地居多,產業及生產、生活性服務集中于片區的西南部,產業種類較多,規模較小,競爭實力較弱。大沖片區城市配套類設施較為貧乏,城市化配套能力較弱。
普照海子片區為以高新技術、科技研發和商貿物流產業為主的昆明東部產業新區。該片區現有遠大物流基地、云南省官渡工業園、昆明空港經濟區等產業園區,生活配套較為分散,生活居住等功能基本能實現,但尚未達到城市化程度。
總體上,從片區產業類型及生活配套服務分析,以上四大片區均屬產業帶動能力較強,城市化功能建設不夠完善的片區,且大部分片區(如信息產業基地片區、洛羊片區)產業特色較為鮮明。
2.1.3 清水片區、黃土坡片區
黃土坡片區為經開區生活服務區,而其北部的清水片區為生物醫藥園區和重要的生物產業發展基地。現該片區現為經開區重新規劃再造的重點片區。該片區現有產業稀少、配套設施基本能滿足居民保障,有少數學校、超市、農貿市場等,且較為分散,大部分區域配套不夠完善。總體上,該片區屬于產業結構模糊,城市化建設欠缺的片區。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帶動能力不足。如牛鳴片區、羊甫片區兩大片區接近昆明主城區,配套設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備齊全,整體產業發展較慢,作為原有基礎產業的食品業涉及企業較多,企業實力參差不齊,發展集約化程度不高,作為核心產業的光電子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競爭優勢較弱。
城市功能配套不足。經開區大部分片區最初以發展經濟為主,城市化程度較弱,缺乏完整的社會配套,導致職住分離、人才流失情況較為嚴重。該類片區工業生產占據主導左右,部分片區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重超過60%,甚至更多,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卻遠遠達不到規范配套要求,社會福利等設施配備數量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
另外,處于經開區東部的清水片區、黃土坡片區現亟待重新整合再造。產業帶動能力及城市化程度均處在片區發展的初級階段,未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產業,產業競爭優勢尚未體現,且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貧乏,道路、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配套能力無法適應加速引進戰略投資和產業轉移的現實需求。
3 產業調整方向及建議
3.1 以城促產,以產帶城
為保障開發區城市業態與城市形態和諧發展,應注重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根據各片區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現狀,按照產業發展條件將經開區各片區劃分為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產城一體等發展模式,引導各片區經濟發展主體由單一生活或生產型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元化發展,以創新產業發展途徑,提升城市活力[3]。
第一,以城促產,推動城市化程度較高的片區進行產業轉型。關閉轉移不適應城市化發展建設的企業,為片區產業跨越式發展創造空間[2]。積極發展現代生活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鼓勵符合城市發展的服務性企業入駐片區,加大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類生活性服務業功能的植入,健全城市化功能體系,推動服務性產業高速發展,輔助完善其他片區的服務配套功能。
第二,以產帶城,推進以洛羊片區為主的城市化建設。以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注重服務功能的導入,通過統籌建設配套服務的合理布局和完善,實現經開區各個園區由分散發展到產業集群與生產性服務之間良性互動,保障職工生活,提升整個經開區對各產業高端人才的吸納能力,積極推動產業創新。
第三,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實現效益增長最大化。基于片區土地面積限制,應嚴格執行入駐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標準,進一步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同時,遷出單位用地產出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排污水平、環保不達標的企業。
3.2 產城一體,同步互促
對相關片區進行超前的產業調整規劃,把園區發展與城市化建設規劃相結合,注重城市功能與產業配套的契合,使產業園區真正融入城市化建設。
第一,注入產城融合理念,抓好統籌布局工作。以建設有色金屬產業園、中醫藥產業園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園區為目標,對清水片區等產業新型園區聚集地進行超前規劃。在用地性質上,適當規劃居住及公共設施用地,為以后的城市化預留足夠空間。在設施布局上,以工業園區現有布局為基礎進行土地的二次開發,適當建設公共服務設施[4]。充分挖掘片區的區位及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片區新項目的實施。
第二,加快植入基礎設施,增強生產、生活性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公共租賃房、集體宿舍等居住設施,就近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及公交線路,改善新城內外交通狀況,強化區域交通聯系。加快引進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同時維持合理的商品住宅價格水平,增強地區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鼓勵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優質企業入駐,圍繞片區核心產業建設,集聚資源,集中政策,推動服務業發展,搶抓昆明城市重心向東部轉移的發展機遇,實現片區產業多元化,吸入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資源。
3.3 多邊融合,資源共享
大膽借鑒“借籠養鳥”、“合籠養鳥”的產業發展思路,加強各片區與主城區、周邊片區在產業發展、配套服務等領域的功能融合,推動各片區產業優勢互補,完善片區生產性、生活性功能,推進區域城市化進程,實現多邊互動的發展局面。
積極尋求與昆明主城區相關產業的合作機會。著重引導牛鳴片區等片區的建設,利用片區優勢產業基礎帶動主城區相關產業發展,開拓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利用區位優勢積極與主城區相關服務性產業進行交流、學習,推進開發區內生產性服務業優化升級,完善片區服務配套,著力推動片區城市化進程。
引導生產服務等相似的中小企業進行土地、資源、技術共享,提高不同片區的相關企業生產水平,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積極整合臨近片區配套服務資源,形成片區服務的功能互補,有效利用后發優勢,推進片區生產性服務短期內逐步完善,促進片區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華東.產城融合發展及其城市建設的互融性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2(6):43-47.
[2]林華.關于上海新城“產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1(5).
[3]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7):99-103.
[4]夏驥.對上海郊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思考[J].城市管理,2012:58-61.
[5]沈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生動示范——江陰市璜土鎮新型城鎮化的創新實踐與啟示[J].他山之石.2014(3):33-35.
[6]劉暢,李新陽等.城市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與實施路徑[J].城市規劃學刊,2012(7):104-109.
作者簡介:
趙婧雯,女,(1992年2月-),云南財經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
劉春學,男,(1975年3月-),云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