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生產力即文化作為生產力因素而產出的那部分生產力,是組成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在國家層面,它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國際間競爭和博弈的重要內容,包括文化作為要素直接產出的、直接參與產出的、間接參與產出的生產力三部分。
從生產力要素角度來考察文化所能產出的生產力,要辯證地看待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復雜性。一方面,文化要素能夠直接產出財富和利潤,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能間接影響其他生產力要素,激發更多社會生產力。文化既能作為生產力要素,同時又必然發揮其作為上層建筑而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我國文化產能已有相當大的規模,但問題在于嚴重同質化造成的產能浪費、消費缺位和“落后產能”問題嚴重。無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還是發展文化產業、公共文化事業,根本都在于如何充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關鍵詞:文化生產力;文化產能;軟實力
“國民酷值”(GNC,Gross National Cool),這是美國新美洲基金研究員道格拉斯·麥克葛瑞早在2002年就提出來的新概念。其來源于國民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道格拉斯·麥克葛瑞在《外交政策》(2002年5、6月刊)上發表論文,提出“國民酷值”概念,即將文化的力量概念化,把文化這一無形資產綜合起來,評價一個國家的國力。
“國民酷值”的概念等于什么?本文認為,相當于文化生產力。道格拉斯·麥克葛瑞提出了一種描述當代文化生產力的新概念。近年來,隨著文化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化生產力”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文化生產力該如何定義?本文就何為文化生產力、文化生產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關系、文化產能等問題做一探討。
首先,何為文化生產力?一般認為,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中,文化屬觀念層面的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它由經濟基礎所產生,又對其有反作用。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間接影響,也即“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精神動力”等。但近二十年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商品創造物質財富和GDP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也有人認為,文化生產力就是文化產業產出的物質財富。
如何與時俱進地看待和理解文化生產力?必須辯證地看到:當今世界,隨著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的不斷融合,文化不僅是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不僅僅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產力因素,和科學技術一樣,是直接構成社會生產力的因素,是生產力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句話,文化生產力不光是“虛”的,也是“實”的。
本文認為,文化生產力,即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而產出的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層面,它是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也是國際間競爭和博弈的重要內容。理解文化生產力這一概念就必須把文化和科學技術同樣作為生產力要素來看待。
文化生產力包括:文化作為要素直接產出的、直接參與產出的、間接參與產出的生產力三部分。
文化作為要素直接產出的生產力,簡言之即文化產業及其衍生的相關產業。它能直接創造利潤和物質財富,是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最直接的體現。例如,美國迪士尼公司2010年收入已達380.63億美元,法國的文化旅游連年把法國推上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寶座。日美歐等文化強國的文化產業更走出過國門,在全球產生巨額利潤。
文化作為要素直接參與產出的生產力,即文化的社會溢出效應所產生的生產力。一方面,社會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為其更好地從事生產和工作提供了精神上的滿足條件。另一方面,國家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的繁榮發展使社會的認同感、凝聚力、安定性大大提高,不但降低社會管理成本,還能產生“以文化人、上下同欲”的正面效應,激發社會的活力和生產力。即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后,反過來對其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
文化作為要素間接參與產出的生產力,可理解為文化對綜合國力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一個文化強國,國民有高度的文化自豪感,他國民眾具有對本國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和愿景,本國具有強大的文化輸出能力和國際文化交流發言權。由此產生的經濟紅利、外交紅利、政治紅利等,將大大提升本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縱觀歷史,我國漢唐盛世國威遠播的同時,皆是文明發達、文化鼎盛。放眼世界,美法等文化強國也莫不如是。
總之,文化生產力,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生產力要素,從這一角度來考察文化所能產出的生產力。同時要辯證地看待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復雜性。一方面,如同科學技術轉化后能創造產值和財富,文化要素能直接產出財富和利潤,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能間接影響其他生產力要素,激發更多的社會生產力。即文化既能作為生產力要素,同時又必然發揮其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而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反作用。
那么,文化生產力和國家軟實力這兩個概念又是什么關系呢?按照約瑟夫·奈的定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那么,文化生產力既涉及硬實力,也包括了軟實力。一方面,在當今世界文化消費日益增長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生產力所催生的強大經濟實力絕不遜色于工業生產力、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也絕不遜于“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美日等文化強國每年文化產業的產出甚至超過某些制造產業。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也包括了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影響力。而如果沒有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所激發、產出的強大生產力、沒有“硬實力”,那么軟實力也將無從談起??梢?,文化生產力絕不僅僅等同于國家軟實力,恰恰相反,后者只是前者的外在表現。文化生產力所涵蓋的范疇更加廣泛。
因此,要提升國家軟實力,就必然要從更深一層來探討,即從如何激發和解放國家文化生產力這一層面來探討。當前,我國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所激發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生產能力——“文化產能”已有相當大的規模。例如,我國每年數千集的電視劇、數百部電影的生產,數萬種圖書的出版,各地文化旅游的火熱情況、傳統文化的熱潮等等。然而,與規模龐大的產能相不符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相較于西方文化強國的較大差距。這一悖論的原因在于我國的文化生產力還沒有因為文化產能的擴張而得到有效的解放。換言之,我國文化產能與其他產業的產能相似,同樣面臨產能過剩和結構性調整的問題。
我國的文化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兩個問題。一是嚴重同質化造成的產能浪費和消費缺位。如前所說,我國文化產能規模龐大,但同質化產品過多,如千篇一律的幼兒動畫片、抗戰題材電視劇、各地相似主題的文化旅游村鎮開發等。這些同質產品大量產出,“千軍萬馬爭市場”,供大于求,真正能得到市場和消費者認可的是少數,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同質化產品過多,無法滿足民眾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造成了消費者沒有過多選擇的窘境,喪失了市場及更重要的文化影響力。二是“落后產能”問題嚴重。當前,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加,但仍與西方文化強國有明顯差距,這其中“文化落后產能”的原因不容忽視。借用相關概念,“文化落后產能”即指創意、制作、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過度市場化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涵蓋了影視出版、文化旅游等方面,其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相較國外產品(美影、韓劇、日本動漫、英法文化旅游)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和廣泛的受眾群體。這些問題反映到國家層面,就是軟實力差距的重要原因。
總之,從生產力要素角度考察,無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還是發展文化產業、公共文化事業,種種問題在本質上都在于如何充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從這一角度出發,充分盤活文化資源,深化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的優化升級,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充分促進文化及其相關市場的活力和多元化,以法制的理念制定相應的分級機制和管理規章,才能以高度發達的文化生產力的“硬實力”確保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浦劬. 政治學基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鄧安球. 文化產業發展理論研究[D]. 江西: 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2009.
[3] 范玉剛. 試析文化產業對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意義[J]. 學習與實踐,2006,(11).
[4] 艾斐.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N]. 人民日報,2004年05月11日.
作者簡介:王念,男,四川博物院文博助理館員,現于四川省文化廳政策法規處工作。 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