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事求是,探索前進?!逼鋬群S富,在革命戰爭年代,遵義會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反思失敗,總結教訓的一次大會,同時也是作為一個現代政黨成熟的標志。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中國革命取得成果,其成功途徑卻是獨特的。在改革開放的當下,我們也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探索前進,總結經驗,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務實有效的建設途徑。
關鍵詞:遵義會議;精神實質;改革開放
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召開,至今已有80個年頭,回顧80年風雨征程,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經歷了30余年的改革開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建立起來,如今的中國正在煥發出歷久彌新的活力,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回首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歷程,遵義會議是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人第一次獨立自主決定革命走向、第一次在組織程序上獨立推選核心領導人的一次重要會議。遵義會議精神在戰爭年代指導我們取得了一系列軍事斗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發揚遵義會議精神,推進改革開放進程,完成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鑄就“中國夢”而繼續奮斗。
一 發揚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
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是什么呢?關于這一點,前人已有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我認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事求是,探索前進?!本褪亲窳x會議的精神實質。
首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之一。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的這次會議是在于共產國際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召開的,這就從客觀上擺脫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盲目指導。如何讓中國工農紅軍走出困境?如何解決黨的組織問題?如何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原因?這些現實而緊迫的問題都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急需解決。毛澤東同志在關鍵時刻積極聯絡其他領導人,達成共識,決定由中國共產黨人自己肩負起中國革命的重任。
1、中共中央通過遵義會議決定改組政治局常委。三天會議期間,中共中央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博古、張聞天、周恩來等領導人都作了針對性發言,其他同志在會上大多都對博古同志的發言進行了批駁,只有凱豐同志站在博古一邊進行了反駁發言,由此可見,由博古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的最高領導人已經不合適了,改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已是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鑒于遵義會議上的情勢,大會作出的重大決定之一就是將“毛澤東同志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另一決定就是“指定洛甫同志(即張聞天)起草(遵義會議)決議,委托(中央政治局)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討論?!睂ΤN止ぜ右悦鞔_,常委分工會上,決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的責任。這就說明毛澤東在改組后的黨中央的地位得到了全黨的認可,撤換博古確立了洛甫的最高領導人地位,從而徹底改組了黨的組織問題。
2、中共中央通過遵義會議決定改組“三人團”,負責軍事。由于李德堅持軍事教條主義,瞎指揮,給紅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會議決定不再由李德同志負責軍事指揮,改組三人團,遵義會議結束翌日即1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時決定“以澤東同志為恩來同志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1]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新的“三人團”,負責軍事指揮,把毛澤東同志放到軍事指揮崗位上去是全黨同志對毛澤東軍事指揮才能的認可。這一英明決定使紅軍在之后的戰斗中淋漓盡致地體會了毛澤東純熟的游擊運動戰軍事指揮藝術?!白窳x會議后,中國革命能夠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在短短14年取得震撼世界的勝利,新中國能夠在1949年10月誕生于世界東方,無不充分地證明了遵義會議對于毛澤東的歷史性選擇是完全正確的,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2]
其次,“實事求是,探索前進?!?是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之二。遵義會議的召開,是在共產國際支持下的博古、李德等人掌控中共中央領導權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的背景下召開的。這次會議總結了失敗教訓,也證明了共產國際直接指導中國革命的具體方式是與中國國情不符的。中國的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是中國同志在了解具體國情的基礎上要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來。這就是“實事求是、探索前進?!痹趹馉幠甏褪窃诿珴蓶|同志的領導下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取得革命的勝利。
1、抗戰時期,中共武裝力量深入敵后,建立了一系列的抗日革命根據地,為抗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遵義會議后,中國革命何去何從,到哪里去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是在長征路上一直爭論的問題,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央紅軍最后把落腳點選在了陜北的延安。之后,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紅軍被改編委第十八路集團軍與新四軍,中共中央決定將部隊分散到敵后開展武裝斗爭,建立了一系列抗日革命根據地——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等。中國共產黨人深徹地認識到中國廣大農村是大有可為的用武之地,在面對優勢裝備的日軍面前,只有發動人民戰爭全面抗擊日寇,最終的勝利是屬于中國人民的,這一點已經被歷史所證明。
2、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席卷山河,是根據地有力支持的必然結果。國共內戰,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具體通過三大戰役體現出來,而三大戰役最堅強的后盾是來自革命根據地的有力支持,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新中國的建立與這種根據地人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采取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大策略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是在深入了解國情的基礎上,實事求是,探索出來的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二 遵義會議精神助推改革開放進程
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事求是,探索前進。”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依然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的各項建設。
首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钡淖窳x會議精神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依然是指導我們前進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是實現強國夢的必由之路,但是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盲目照搬別國的模式,更要以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為前車之鑒,這就要求我們獨立自主地把社會主義建設東方化,自力更生創建新的思想庫來指引前進方向。
1、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指明了航向。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在文革結束后,高瞻遠矚地認識到: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鑒于此,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設想,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在各方面都做出了綱領性的思想成果,后來逐漸形成一個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這是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次思想結晶。它科學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作為國家的寶貴財富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在經濟上,鄧小平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啊ぁぁぁぁぁぢ耦^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3]這件事就是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不能動搖;在外交策略上,鄧小平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指導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外交上的一條鐵律,事實證明這為我國贏得戰略機遇期爭取了相當自如的外交空間,在軍事上,鄧小平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要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總之,鄧小平理論是今后指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綱。
2、三個代表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三個代表思想是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總結性發言。即“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钡谝粋€代表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與各項工作必須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規律,以更好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務;第二個代表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與各項工作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促進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三個代表就是說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與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只有這樣,為人民服務才能落到實處。三個代表思想是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思想結晶,它密切了群關系,是人民群眾深切的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
3、科學發展觀是深化改革解決存在問題的良方??茖W發展觀是胡錦濤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重要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辦法是統籌兼顧發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在黨的十七大上,科學發展觀被寫入黨章,成為指導社會主義特色建設新的理論成果。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高消耗、高產出的粗放式發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了,在發展中涌現出許多負面的問題來,這些問題必須在當代解決,負責將貽害無窮,針對這些問題與發展前景,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領導集體通過調研、集思廣益的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思想,為深化改革找到了一劑良方。
其次,“實事求是,探索前進?!钡淖窳x會議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依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因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參照。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進行探索建設。
1、在充分了解國情的基礎上,采取先實驗再推廣的辦法進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全面放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模式已經令人們的思想僵化,面對這種情形,中央采取的是“試驗田”辦法,即以某一地區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辦經濟特區,成功了就將經驗推而廣之。眾所周知,我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就是深圳,這個從1980年設立的特區已經創造了驚人的“深圳速度”,目前,深圳市人均收入在全國排在第一位,這充分說明經濟特區政策是英明正確的。之后,經濟特區模式在全國遍地開花,深刻地改變了我國的經濟狀況,2014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0.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一邊探索一邊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改革初期的1980年,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建設的提法具有前瞻性,不愧是總設計師。物質文明我們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我國人均收入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不容樂觀,這一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至于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對其內涵發掘的還不夠,精神文明的內容實際上還包括了制度改良,有效監督權力,預防腐敗等含義,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一味追求GDP總量,將精神文明建設滯后了。好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首的第五代領導集體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強調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由中共中央紀委牽頭在各個領域深度反腐敗,打虎拍蠅,力度空前,一波又一波的反腐高潮,令國內外即瞠目結舌又大聲叫好,中國共產黨刮骨療毒的勇氣和魄力使人民群眾相信這是一個不斷煥發生機的政黨,是一個值得13億中國人民信賴的政黨。
總之,遵義會議的精神實質不僅在戰爭年代指導了中國革命取得輝煌的勝利,載入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史冊,而且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拓性事業中也具有現實意義,它啟迪我們在開拓奮進中不斷將經驗教訓總結成理論成果,豐富我們的思想寶庫,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央檔案館:《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2]薛慶超.論“遵義會議精神”[J].轉引自《論遵義會議精神——2011年“遵義會議精神”研討論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7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遵義師范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課題“遵義會議對當前改革的啟示意義”階段成果。項目編號:JD2014191
作者簡介:
王友富(1972—),男,漢族,四川南部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