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淺談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就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現有問題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字:智慧城市;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
一、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一)優化產業結構
建設智慧化城市不僅能夠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還能惠及工業以及服務領域,進一步革新我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特征,創造出新一批智慧化產業。如智慧商務,這一類產業結構相較于傳統產業,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進一步推進我國向創造大國邁進。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當前重要的建設任務,將生態文明放在首要位置,納入經濟建設范疇,實現生產空間的最大化,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智慧城市的建設依賴與物聯網以及云計算,對這一高新技術的廣泛使用能夠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智慧城市的信息因素讓公共資源得以合理配置,轉變傳統公共服務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這一建設環節中,人民群眾能夠暢享信息資源,服務流程的透明化,讓民眾充分體會公共服務的優勢。同時智慧社區的建設以及智能家居的推廣將大大的優化公共服務質量,進一步落實民生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問題分析
(一)城市之間攀比現象成風
目前我國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方面并未出臺正式的文件法案,智慧城市的規劃是以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新型技術為依托,至2012年中國移動、聯通以及電信在多座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導致一時智慧城市的建設迅速走熱,城市之間盲目攀比,卻又缺乏實際的統籌規劃,在建設過程中沒有經過科學的計算就盲目下決定,導致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保障缺失,極可能化為泡沫。
(二)同質化現象嚴重
智慧城市建設是新型的工程,在全世界都可能找不出參照模型。故而政府極易按照傳統的城市建設方案來建設,對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耐性,阻礙智慧城市建設的創新性原則,使得各個智慧城市失去自由的特色,不能優勢互補,此外,城市建設的同質化還可能導致民族文化的沒落,失去該城市特有的文化力量。
(三)缺乏市場導向性
某些地區的政府將智慧城市建設當做面子工程,忽略了真正的市場需求,促進市民生活便利的原則以及其應用的普及性,讓智慧建設實效與市場需求嚴重背離,而市民對該技術的掌握也十分薄弱,讓智慧城市提高民生的目的成為一紙空話。
(四)自主創新能力差
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在智慧化建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這些新技術研究上,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還較差,大多都是從國外引進,依耐性強,許多核心技術仍然由跨國集團掌握。
(五)資源整合難以實現
智慧城市建設的宗旨是合理配置資源,但在實際的智慧城市建設中,還難以實現這一目的。對技術而言,智慧城市涉及諸多領域,而當前的市場上還缺少規范的標準,建設以及評估都沒有相應的制度來制約和引導,在各個系統之間聯系較弱,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都難以實現。從建設角度而言,各個部門彼此獨立,信息無法共享,造成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從管理而言,各個城市間的部門聯系甚少,行政分離,使得資源的合理配置來管理上更加復雜。
三、智慧城市建設對策
(一)城市差異化,建立特色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在城市的特色基礎上來進行,按照其特征、功能、性質以歷史淵源來進行事先的頂層設計,立足于長遠的制度建設,具體有:確立城市建設目標,以便提供建設指導;豐富建設內容,加強各個環節的體系建設;劃分城市部門的業務管轄范疇,權責分明;強化重大建設項目功能,突出城市建設的獨特性。
(二)市場需求為導向
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設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為促進智慧化建設具體內容有:一是確定政府在建設城市的作用,充分利用政府資源,大力引進市場競爭體制,將城市建設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讓智慧城市真正成為民生工程;二是確立企業為市場主體,讓企業來帶動智慧城市發展;三是以人為本,不基于民生需求,建立適合廣大群眾、便于操作的系統,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智慧項目上用的好、用的舒心。
(三)技術與專業人才做支撐
首先應該加強技術自主創新的意識,進一步推進技術的研究,建設更多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資源,加強技術研發。此外,在創新智慧技術的基礎上,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全面發展,智慧技術帶動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衍生出更多的新興產業。重視人才的培養、制定獎勵制度,為新興科研技術的研發提供獎勵,以激勵人心。
(四)整合資源,信息共享
規范行業標準,建立標準的信息化結構,實現資源的整合,加強信息共享;在城市建設規劃上,要根據城市的特點及性能制定頂層設計方案,同步建設,讓各個部門明確自己的業務范疇,敢于承擔自己的義務,在建設過程中互幫互助,優勢互補,各部門應信息共享,實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還應加強政權聯合,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智慧城市建設共同貢獻力量。
(五)轉變城市管理模式
轉變城市管理模式已是大勢所趨,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使城市建設更具人性化,結合指揮技術積極號召群眾共同建造理想城市,從依附政策權威之下到以民生為主,將科學的管理手段和高新技術相結合,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結語
智慧城市是數字化與智能化建設的產物,建設智慧城市不僅能優化城市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還能提供公共服務質量。在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克服現有的問難,促進城市差異化,建立特色城市,以技術和專業人士為支撐,整合資源,促進信息共享,進一步轉變城市管理模式,不斷提高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改善民生生活。
參考文獻
[1]李重照,劉淑華.智慧城市:中國城市治理的新趨向[J].電子政務,201l(6):13—18.
[2]胡小明.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資源觀念的演變[J].電子政務,201l(8):47 56.
[3]王輝,吳越,章建強,等.智慧城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趙子博(1987—),男,漢族,天津人,碩士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政治公共管理學院研三學生,四川科虹集團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電子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