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要:如何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前提下更好的進行土地開發和城市建設是每個地區都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德國阿默爾蘭地區為例,從規劃管理,景觀設計和公眾參與三個方面闡述了該地區對自然價值觀的堅守,以期喚醒我國各階層對土地、對自然的敬畏,并為解決目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利用沖突提供借鑒。
關鍵詞:土地利用;自然價值觀;規劃管理;最小干預原則;公眾參與
1引言
阿默爾蘭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的西北部,該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同時國際知名的苗圃公司,牧場和泥炭開采場也集中在此地。隨著各產業的發展,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劇。在面對這樣的土地利用沖突時,該地區還能堅守對土地和自然的敬畏,限制建設,保持場地的自然特性,是因為自然價值觀已經成為每個人的基本價值觀,規劃、設計、管理各個層面都能做到敬畏土地,尊重自然。自然價值觀就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評估各項法則的重要性時把尊重自然作為首要原則。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學會理性思考,認真呵護每一寸土地。
2規劃管理中自然價值觀的體現
2.1嚴格保護森林和自然保育地
阿默爾蘭有許多森林和自然保育地并且都受到了嚴格的保護。德國實行土地私有制,但是法律規定所有者不得隨意開采森林、輕易流轉或轉變用地性質,同時所有者必須承擔保護森林的義務。正是這些法規保證了每一塊森林都有人保護,整個地區的森林都生長茂密。
自然保育地是內部長滿了各類植物的未利用土地。這樣的土地在我國多數情況下都被看做未利用土地直接審批進行建設。而在德國,這樣的土地作為生態用地的一種受到嚴格保護,因為他們認為這塊地提供的生態功能才是最寶貴的。
2.2泥炭開采場“復濕地化”
泥炭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廣泛的用途。它不僅在農業上能作各種肥料和飼料或填加劑;還能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產品、燃料、貯備能源等。但是泥炭開采會造成地表大面積裸露,而且把富含有機質的泥炭層挖出之后的地塊無法種植其他植物。為了降低泥炭開采的影響,阿默爾蘭經過研究,提出把泥炭開采地逐步恢復為濕地的解決方案,即向開采完畢的廢棄地注水,使裸露的地塊變成湖泊,然后經過多年的發育,湖泊逐步變為沼澤,甚至有望重新發育為樹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草本植物會再次形成泥炭層。由于這個過程需要十幾年甚至上百年,為確保濕地恢復的過程有人負責,政府要求泥炭開采商在買地時簽訂協議,負責開采完后漫長的恢復過程,切實做到了誰開采誰治理。
3尊重自然的景觀方法
3.1灌溉溝渠的“去直復彎”行動
德國在一百多年前也經歷過我國現階段如火如荼進行的河流渠化和裁彎取直工程。但是現在德國人已經充分認識到違背自然規律是不行的,又開始花大力氣糾正之前的錯誤。阿默爾蘭有大量的農田和牧場需要灌溉,曾經的河流渠化和裁彎取直使河流喪失了自然美和生態功能。近年來政府每年投入一部分資金把這些筆直的水渠恢復成蜿蜒的小溪,為更多小動物提供棲息地,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具自然的審美體驗。
3.2場地中老樹籬的巧用
阿默爾蘭擁有大量牧場,為了劃定牧場邊界,當地人往往會在邊界上種植樹籬;為了加固河堤,當地人也種植了很多樹籬。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有的老樹籬喪失了過去的邊界功能和加固功能,但是當地人認為樹籬已經融入了整個場地,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牧場中的老樹籬現在依然長在那里,已經成了一排排偉岸的大樹,在風中搖曳生姿,這些樹成為連接森林和草地的廊道,很好的實現了生態系統的連通性。
3.2旅游開發中的微設計
阿默爾蘭為了保留當地原生態的自然美,最大限度的防止旅游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本著最小干預原則,只進行了一些微小的設計。(西蒙茲,俞孔堅,1999)Zwischenahner Meer湖是游客集中的一個主要場所,但是湖邊并沒有建造游憩棧道,戲水平臺,濱水建筑等人工構筑物,恰恰相反,湖邊只是建立游船碼頭,其他地方還是保留著湖邊原有的自然形態。坐在椅子上看著靜謐的湖水,默默發覺這才是自然旅游景區該有的狀態。果然,少即是多,最好的設計就是最少的干擾,脫離人工構筑物才能感受純粹的自然美。(魏浩波,2010)
4尊重自然、敬畏土地的社會環境
4.1崇尚自然的社會審美品味
阿默爾蘭能夠堅持在土地開發利用的每個環節都堅守住尊重自然的價值觀,主要原因是全社會已經普遍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審美品位。現在國內好多人還在想盡辦法脫離自然,刻意建造人工構筑物,模仿歐洲城市,模仿別的城市,造成千城一面,各類風景區雷同的現象。這是由于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尊敬自然的價值觀,只有全社會都認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才能共同營造人地關系和諧的環境。
4.2普遍的公眾參與
在德國,規劃設計的各個階段,普通民眾都能輕松的獲取參與機會,各利益相關方都能表達出自己的訴求,保證各方利益的均衡,才能滿足所有人的訴求,做成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規劃。在我們參與的土地利用策略研討活動期間,苗圃主,農場主,區域規劃者,管理者,當地居民,環保組織和旅游公司都參與了我們的談論,還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可見當地每個人都把土地利用,城市發展當做一件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他們都愿意通過自身的參與,共同商討開發策略以減少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5結語
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園。(周國平,2011)周國平先生的這句話彰顯出了過去的中國人對土地的敬畏,對自然的尊重。而中國今天的建設在重復歐美一些城市在100年前走過的路,歐美國家都已經轉變了,我們為什么還要再走這樣的彎路呢?尊敬自然,敬畏土地,充分挖掘它的價值,體現場地特性,實現人地關系的和諧。通過對德國阿默爾蘭的分析可以得知,只有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審美品位和參與環境,每個公民才能保證對土地和自然的尊敬。顯然良好的社會環境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但是我們要懷著良好的愿景,重新樹立尊敬自然,敬畏土地的價值觀,回歸天地人神和諧的景觀設計。(俞孔堅.2006)
參考文獻
[1]約翰,西蒙茲,&俞孔堅.(1999).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
[2]魏浩波.(2010).“少即是多”理論的實踐新解.城市建筑,(10),32-34.
[3]周國平.(2011).人生哲思錄.上海辭書出版社.
[4]俞孔堅.(2006).生存的藝術: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建筑學報,(10),3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