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飛
摘要:我國是發生地質災害較嚴重,較多的國家其中一個,存在著大量地質災害方面的隱患,具有災種多、多發性、高發性、高隱藏性和時間上集中性等特點。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六種和地質影響有關災害。本文對新疆新源縣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進行簡要介紹,并著重探討一下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現狀;原因;對策
一、地質環境條件現狀
1、地形。新源縣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伊犁河谷,阿吾拉勒的山北部,南部山區和那拉提山伊什基里克,向西為鞏乃斯河河谷平原區兩山之間的開口東部,根據東部天山山區,長條狀的地理形式,東西長約170公里,對71公里南北寬,總低洼趨勢從東到西。新源縣,從東部天山山區,山勢險峻挺拔天山峰的東北部高度在5000米,它的海拔最高的高原為5250米山峰。喀什鞏乃斯河谷流域的主峰海拔的東端也是4260米。從那里阿吾拉勒山向西延伸,從東到西構成了全縣的分水嶺北部邊界的新來源。新源縣由伊朗Yilianhabierga山結區西南部的主脈山那拉提延長南部,尤其是在4400米的主峰海拔的東部。領土艾肯達坂山山脊和伊什基里克那拉提山向西延伸運行新源縣,主脈以北和那拉提山共同構成了南部山區新源縣,總地勢東高西低。
2新源縣在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遠離海洋,構成了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潮濕的空氣流動,由于地形的影響,從北冰洋和大西洋可以直接進入伊犁河谷西部,后鞏乃斯河谷,東,南,北三面環山擋住雨水相對充足的形成已經濕潤大陸性溫帶氣候。在這一年中,春秋受陽光照射,光熱資源十分豐富。像春天很容易適應,溫和多雨的夏季,秋季降溫快,漫長的冬季溫暖。新源縣面積大,地形復雜的變化。因為天然的地理環境和高度差,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差異,在水平方向和氣候的垂直方向。
3地質結構。 (1)伊利塊。位于西天山優地槽褶皺帶在中間,北至尼勒克深大斷裂褶皺帶,南到那拉提深大斷裂帶分別山背斜和哈爾克山背斜界復雜。那拉提深大斷裂由一個主斷層破裂和附近的一套次級斷層平行組成。 (2)哈爾克山背斜。哈爾克他為主體,以烏山,南北分別哈爾克山深大斷裂,深大斷裂東部區,斷褶帶,南阿吾拉勒山,山背斜哈爾克那拉提深大斷裂全縣結構的北部是更復雜,更發達的巖石裂隙。
4新構造運動。新源縣在激烈的地震活動區,因此新構造運動相當強勁,不僅規模大,而且非常活躍。它通常會繼續之前的構造運動的基礎上開展活動,打造展覽面積地質構造和地形等高線布起著重要的作用。舊體制奠定了新的結構的基礎上,繼承了舊體制的新結構的主要特征。自進入第四紀,新源縣山河谷上升平原地區繼續下降,導致沉積厚的河谷平原區松散沉積物。據地球物理測量地面,不遠處就是第四紀礫石層厚度的新來源,高達800米,附近的新源縣400-600m,西至新源收集數據大于400-600m。升降運動差異導致夷平古山離開它踩山前河谷呈現不對稱,作為在升降運動差異的結果,不僅造成陳舊性骨折的復活,但也產生了許多新的骨折,尤其是讓新生代和西方集團是晚第三紀地層發生變形的彈性。新源縣南部的搖滾樂隊組成的紅色向斜就是一個例子。
5地震和區域地殼的穩定性。地震是地質災害之新構造運動的重要體現,對倒塌和山體滑坡等,都可能形成直接的影響。地質災害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是間接的,漸進的,但它有一個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破壞力極大,地震不僅破壞了斜坡的穩定性,而且直接引發山體滑坡,塌方,泥石流和巖石破碎,裂縫,形成大量碎屑物質,增加地質災害。新源縣是北天山地震帶,靠近南天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新源縣是北天山地震帶,靠近南天山地震帶的一部分。這兩地震帶的地震活動是新疆的主要區域。區域地殼穩定性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地殼表面的穩定性相互之間的影響。新源縣位于天山 - 興安地槽褶皺區西南褶皺系eugeosynclinal西天山褶皺帶,地殼不穩定區域,新構造運動強烈的,顯著差異升降運動,活動斷層和發展,新的一個新源全縣從南到-4.6?16毫米/年北構造變形速率。
二、地質災害災情與危害程度
新源縣在2000年根據縣區劃和地質災害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數據,結合實地調查,統計,截至2010年底新源縣,地質災害造成27347800元直接經濟損失傷亡水平。根據滑坡泥石流的詳細調查流動崩潰規格,地質災害新源縣的危害程度分級分為輕型,中型,重型和特種重型四個層次.
三、地質災害防治區的管理措施
一,基本的注意事項。 (1)對新類型的項目應做好示范。大,中型礦山,水利設施,工廠規劃建設相應的選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現場演示,評估。對于受影響的對象可能已在危險區域,應根據程度進行具體評估威脅要采取控制,監測和預測,以及其他措施,以避免,即治理和搬遷費用,避免了成本比較,使用最優化的方式來預防災害。 (2)人工斜坡由于人類活動和經濟工程的形成,渣則以預防性保護工程應進行。盡量減少道路建設,維修的種類和渠道形成高陡邊坡開挖自由表面,由于這些地質災害的部分及時防微杜漸人工切坡。
二,監測和防范體系。建立監測和預防體系。根據地質災害的區域,分期的危險的大小和控制部的風險,預防重點,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絡,預警,在“監測組,組特異性結合”的原則,實施分類管理,縣鄉,村三級監督政府組織,發動群眾自覺監測災區,共同防御。
三,搬遷的措施。據“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詳細調查規范”要求,將受到分散農戶的地質災害的威脅,遷此建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安全方面,徹底擺脫地質的威脅本身災害,地質災害點,以適應更多的新源縣,面廣,規模小,穩定性差,數量少的單點威脅和財產安全,經濟發展水平高是不是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巴岱,李濤,李輝,馬長慧.新疆巴楚縣工業園區地面塌陷工程地質條件分析與治理[J].西部探礦工程,2011,(07)。
[2]門妮,余學鵬,李平,于曉輝.重慶市城區地質災害分級評價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2,(04)。
[3]張泳,孫文卿,張玉東,馬殷倉.開采活動對肥城礦區生態的影響及治理對策[J].山西焦煤科技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