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中國,“空心村”與“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農民工和技術人才,使得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就像《馬向陽下鄉記》中的大槐樹村,在山水秀麗的田園之地,數百年來人丁興旺的古老村鎮隨著勞動力和高學歷青年的流失,變成了以老人、婦女和孩子鎮守的“993861村”,因此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相當迫切。
關鍵詞: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
隨著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在央視一套的熱播,中國農村現代化發展也隨之受到密切關注,該劇展現了“新農村政策”扶持下,農業、農村、農民所呈現的新面貌,強化突出城鄉之間從環境到觀念的反差,生動表現了“第一書記”建設基層、維護農村諧穩定的真情實感。
2012年4月,山東省全面開展“聯百鄉包千村”行動,選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工作,廣大黨員干部和大學生村官身處農村工作一線,直面農村深層次問題,對現實矛盾不回避、不逃避、不歪曲,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山東所做出了偉大奉獻。建設新農村,正確處理“空心村”、“老人村”、“幼兒村”以及土地流轉等農村矛盾問題,是我國當今普遍存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是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現實展現。 劇中大槐樹村這個千年老村莊,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長城的經過地,自古民風淳樸,但也不乏有著矛盾勢力,使得原本就空心的村子,更是波瀾不斷。
1.官民之爭
村主任齊旺財在競選時,曾和劉姓首領二叔有一場無形的權力之爭,造成兩人圍繞土地流轉一直相爭相斗;富可敵市的劉玉彬回村,要買走大槐樹村的象征——那棵百年古樹為父親祝壽,馬向陽絕地反擊,成功保住了大樹,卻也成了“全村公敵”。
2.官官之斗
村集體長期空殼,村兩委庸懶散,與組織“失聯”,意氣用事,睚眥必報,缺乏主動化解矛盾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宗旨意識差,執行能力差,奉獻精神不強,統籌發展共同致富舉步艱難。
3.民民之擾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土地是他們吃飯的來源,劉二叔占了寡婦丁秋香兩壟地,是是非非勾勒出農村宗族大爺耍盡心機謀私利棉里藏刀的嘴臉,這種人非常具有普遍性,既熟悉又陌生。
針對種種現實狀況、矛盾與沖突,馬向陽結合實際,在重重壓力下開始了探索性的現代農村發展之路:
1.修路,打開發展之窗
“要致富先修路”,大槐樹村四面環山,交通閉塞,隨著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提高農村綜合實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種植大棚
廣闊肥沃的富硒地,仿佛是一片片的金子,給這個村莊帶來了發展前景。依托土壤,建立天然農產品基地,規劃產業文化,勢必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3.推廣煎餅
名揚全國的“山東煎餅卷大蔥”久負盛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手工煎餅越來越少。馬向陽在城市力量的支援下,利用抗戰文化與農村特色相結合,成立了“支前煎餅公司”,創立了新商機。
4.發展旅游
依山傍水的鄉村,蜿蜒的青石板路,雄關漫漫齊長城腳下的裊裊炊煙,無一不是淳樸的鄉村美景。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系統規劃鄉村旅游資源,突出田園特色。但也要注意環境保護,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因此,中國特色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必須是在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在黨的領導下積極貫徹群眾路線,結合當地實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勇于實踐與創新,才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村發展道路。
一、結合農村實際,因地制宜,發揮長處
新農村建設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培育農村主導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制訂長期發展規劃,鞏固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大力扶持農產品走上企業化道路,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的企業示范基地。
二、制定合理完備的招商引資政策
以農民投入為主,政府“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為輔,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努力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財政支持力度,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覆蓋范圍,加速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
三、廣大黨員干部要一心為民,時刻把農民群眾利益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新農村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統籌安排。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的發生,通過建設新農村,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使農村面貌發生實實在在的變化。
四、人民群眾要緊跟黨的領導,擁護黨的方針政策
只有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快更好,這就必須把各級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上下齊心形成合力。既要千方百計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又要使各級部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強化責任,以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馬向陽的下鄉之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干部在農村的奮斗故事。他的雙腳結結實實地踩在了土地上,展現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象教材,是黨和人貼心的務實精神。
新農村建設是我們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改革步伐也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在現實利益與長期愿景之間,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的取舍與選擇,正是廣大黨政干部和群眾心路歷程與現實的對撞。
馬向陽的追夢之旅,正是我們所要詮釋的“中國夢”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主編:《新農村建設實踐展示》,文津出版社,2006年。
[2]徐勇:《中國家戶制傳統與農村發展道路——以俄國、印度的村社傳統為參照》,《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第102-123頁。
[3]張富剛、劉彥隨:《中國區域農村發展動力機制及其發展模式》,《地理學報》,2008年第2期,第115-122頁。
[4]張富剛、劉彥隨、張瀠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發展態勢評價與驅動力分析》,《自然資源學報》,2010年第2期,第177-184頁。
[5]王富喜:《山東省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經濟地理》,2009年第10期,第1710-1715頁。
【作者簡介】
劉曉飛,山東淄博人,1991年生,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主攻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