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新
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想方設法創設與小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情境,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好奇、歡樂、有趣的活動,讓每個孩子在情境中體驗,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深化,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為師者德、能全面化的追求。但如何來創新設計課堂活動與教學情境,使課堂真正成為以生命為本的實效活動,則是筆者近年來深入思考和實踐研究的課題。
一、課堂教學情境要因材而設,形式多樣
教師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內容實際和條件可能,通過投影、錄像、音樂、表演、圖片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展示具體、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從而渲染課堂氛圍,使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學生身臨其境,才能受到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感悟人生哲理。
1.創設語言情境,渲染課堂氣氛。
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在品德課中是很重要的。在品社、品生教材中,有著大量的故事。以故事闡明道理,是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便捷途徑。因此,故事講得如何,直接影響到一節課的效果。教師要上好課,必須對課文故事加以精選和提煉,并且分析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講述時,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故事中的情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我的祖國多遼闊》一文的教學中,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元朝地理版圖,讓學生感受、體會“遼闊”,并把元朝開創者開創祖國山河的歷史故事生動地講述給學生聽。同時,介紹我國南北氣候變化、東西時差,讓學生感知、理解“遼闊”。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交流、體會,在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的事實中,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體驗。這種寓教育于輕松、愉快的故事之中的教學方法,具有強烈的感化、引導作用。
2.創設活動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教師要適時創設多種形式的活動平臺,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學生通過參與小品表演、演講、辯論賽、猜謎語、講故事等活動融入情境,迸發出與情境共鳴的道德情感。在沉浸中慢慢體會,在玩味中悟出道理,加深了對高尚道德的認知,從而提高是非辨別能力,較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①表演。在教學《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一課時,教師采用了“盲行游戲”活動。讓一個同學扮演“盲人”,另一同學扮演盲人的“拐杖”。通過這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千辛萬苦,從而了解到自尊與尊重他人的相互關系。
②游戲。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游戲活動。如教學《集體處處有規則》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傳話游戲”導入。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到無規則游戲的不公平,意識到了要給游戲定一個規則。從一個小游戲讓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這就是生本課堂低耗高效的生動教育范例。
③辯論。上好辯論課,課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確立辯題,讓學生廣泛收集有說服力的資料。辯論式課堂組織得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學的知識,增長見識,拓寬視野,還能幫助他們鍛煉口才,提高心理素質和語言能力。
二、在教學情境創設中拓展教學空間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生活必須要聯系生活的事件、生活的體驗、生活的空間,要結合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區、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不能僅僅把視野局限于教材,時空局限于課堂,而應轉向室外,轉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1.創新教學設計,構建教材與生活的快速通道。
學生的經歷體會是最能產生教學共鳴的有效資源,教師要善于聯系課堂內外,從學生的生活中找教學資源,努力把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
教學《人要有毅力》一課時,我想到了南平市自強模范、殘疾成功人士劉某。劉某出生僅6個月,就因為得了小兒麻痹癥,與拐杖結緣一生。但他身殘志堅,能寫一手好文章,每年都有數十篇文章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于是,我請他來班上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身殘志堅,不懈努力的人生,正確的價值理念,敲擊、震撼著學生幼小的心靈。從他們感動的雙眸中可以看出,現實的人物,真實的故事,情境課堂的創設,達到了教師預期效果。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與榜樣人物正面接觸,讓學生真實地體驗了榜樣的力量,達到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那節課后,班上原本頑皮、畏難的學生,有了明顯改變,變得懂事、堅強了。
2.精心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培植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在教學中,拓展教材,聯系生活,創設富有刺激性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欲望。
如教學《多彩的服飾》一課時,當學生了解了服飾與禮儀后,教師拋出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幫老師出出主意,明天老師要去參加演講比賽,該穿怎樣的衣服?師生、生生多方交流互動,雖然意見不是很一致,但是,由此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對新學知識產生了濃厚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由心動到行動,既發展了認知能力,又提升了理解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3.有效整合教育資源,為品德教育搭建新平臺。
要加強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就必須大力挖掘學生片刻不離的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環境的資源,讓學生的品德教育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促進學生對受教育的理解、體驗和感悟。
如教學《珍愛生命,遠離毒品》一課時,怎樣才能讓學生從視覺上、心理上受到新的觸動,深刻體驗悄無聲息的毒品侵害,從而自覺地遠離毒品呢?我從學校圖書館尋找到圖片宣傳資料,在教室周圍懸掛起來,引導學生逐一觀看。圖片中,吸食毒品后的人毒癮發作時的各種丑惡表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徑,觸目驚心。學生邊看邊議論,不時發出驚嘆聲,幼小的心靈一次次被撞擊,毒品的危害性得到了認識,對毒品的反感油然而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自覺地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我相信,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方式,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合理創設情境,必將“潤物細無聲”地引領學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和縣南門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