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碧瓊

摘 要:本文基于能力本位教學思想,對中職學校進出口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究。認為該課程的教學應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以能力培養和訓練為本,設置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方式,使學生適應企業與市場的人才需求。
關鍵詞:能力本位 進出口貿易 實務教學改革
我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使社會對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們所培養的畢業生卻往往因專業能力不足被擋在用人單位的門外。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堅持“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即以能力培養設置教學目標、以能力要求設計教學項目、以能力訓練改進教學模式、以能力發展改革評價方式。
一、何為“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要求以某種具體職業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項目、選擇教學方法與評估教學效果,是一種強調學生主導地位,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思想。而進出口貿易實務是中職國際商務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旨在讓學生學會完成一筆進出口交易,具備勝任外貿業務員這一職業崗位的能力。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更應突出實踐,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職《進出口貿易實務》教學改革
1.以能力培養設置教學目標
要開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改革,首先應圍繞該課程所指向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準確定位課程教學目標。進出口貿易實務是面向外貿業務員這一崗位開設的課程。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外貿業務員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1)能根據雙方交易的環境與企業的經營意圖,進行市場調研,尋找到潛在客戶,制定商品合理可行的經營方案。
(2)能根據雙方的交易條件,選擇合理的貿易術語與付款方式,完成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的報價核算、運費核算、保險費核算與盈虧核算,準確把握交易過程中的各項費用與成本。
(3)能根據雙方交易的條件與客戶進行交易磋商,草擬進出口貿易合同的各項條款,訂立完整、合理、準確的合同。
(4)能分析已擬定的進出口貿易合同,把握進出口貿易合同的各項條款,根據合同條款準確完整地履行合同,實現出口商或進口商的權利與義務。
因此,該課程的教學也應該以上述能力的培養為教學目標。
2.以能力要求設計教學項目
要開展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改革,還需要重新梳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項目。目前中職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合同的條款為線索,割裂了完成一筆業務的完整流程,不利于有效實現以上的能力目標。因此,筆者認為,應該以工作過程為教學內容的組織線索,以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來確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項目。
3.以能力訓練改進教學模式
要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教學重心應從專業知識的講授轉向職業能力訓練,以職業能力發展作為出發點和重點改進教學模式。
“五環四步”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筆者以“能力發展”為主線,以項目教學法組織不同的教學項目,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在項目任務下達前,首先對學生的能力發展進行動員,使學生明確項目的意義與目標;然后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診斷,以便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與指導。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將項目分解為若干個工作任務,通過任務布置—協作行動—成果展示—評價反饋來完成某個具體工作任務,在若干個工作任務后,將對學生完成項目的能力進行再次鑒定,并要求學生進行項目的反思與總結。
4.以能力發展改革評價方式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改革,還需要改革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職業能力考核。
首先評價主體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評價,而是學習同伴以及學生自身將有效地參與到評價中來。同時,評價方法也不再是一味地看重最終的考試成績,而是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過程性評價是指對任務完成執行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各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分為學習態度、能力水平與職業素養三方面;終結性評價則由校內考試成績與相關考證成績結合。評價重點是考核學生知識和技能應用能力,弱化對專業理論知識和原理的考核和評價。
三、小結
以上是筆者在中職進出口貿易實務教學改革中應用 “能力本位”教學思想所做出的嘗試。事實也證明,堅持以能力發展為主,能力訓練為本,才能使學生盡快適應企業崗位能力素質的要求,實現在工作崗位上的“零適應期”,成為能迅速切入具體崗位的“楔型人才”。
(作者單位:寧波市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