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摘 要:通過測試心率和練習密度,發現數據背后存在的三個普遍性問題,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三個觀點:根據大課間活動情況安排教學內容;運動負荷不足的教材要選擇“高負荷教學法”;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
關鍵詞:心率;練習密度;心率曲線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4-0065-02
不久前,筆者在杭州聽了幾節體育課。在課中通過測試發現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下面對這些問題進行剖析。
一、根據大課間活動情況安排教學內容
現象:教師A執教“上步擲壘球”。被測學生的課前心率為160次/分鐘,但教師還是執行預設的準備活動,結果這些學生的心率在本課一直是150次以上。
分析與對策:眾所周知,學生的心率整堂課保持在150次以上,會導致其過度疲勞,影響主教材的學習,甚至會損害身體健康。經了解,課前學生的心率高是大課間活動所致。其實,該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為此,筆者建議:
首先,教師要知道大課間后的體育課不同于其他時間的體育課。大課間后的體育課,學生的課前心率普遍比較高,而其他時間的體育課,學生課前的心率一般處于安靜時的水平。
其次,教師要科學設計大課間后的體育課。按上課學校來分,教師上課分為校內課和校外課。在校內課中,教師一般了解學校大課間的內容和學生的運動負荷,因此,可根據學生比較疲勞的特點,在準備活動設計“集中注意力”游戲,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喘息,然后再做一些專門性的準備活動,讓學生盡可能精神飽滿地進入基本部分的學習。像本堂課,課前脈搏達到160次/分鐘,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做諸如“抓手指”等游戲,然后組織學生活動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的韌帶。這樣既激發了興趣,降低了心率,而且活動了肢體。在主教材的選擇上,考慮到大課間后學生的身體和神經比較疲勞,建議采用球類等學生喜歡的內容,以再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在大課間后的體育課“課課練”的內容安排上,筆者建議不要與大課間的內容相同。如果是校外上課,組織者最好不要安排大課間后的體育課。如必須安排,上課教師須提前了解借班學校大課間的內容和運動負荷,然后再進行科學設計。
二、運動負荷不足的教材要選擇高負荷教學法
現象:“上步肩上屈肘(單手擲壘球)”課的練習密度為38%。其中,準備部分的練習密度為80%,主教材的練習密度為11.25%,“課課練”的練習密度為52.63%。
分析與對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新授“上步肩上屈肘”,按理練習密度不高。但該課的練習密度卻達到38%,究其原因,一是在準備和結束部分采用集體練習;二是“課課練”選擇了全體學生參與的游戲。該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是,運動負荷不足的教材可選擇“高負荷教學法”。
“高負荷教學法”是指有利于提高運動負荷的教學方法。高負荷教學法包括:(1)集體練習法。就是全班學生一起練習的方法。在準備部分、課課練、結束部分和基本部分中盡可能采用集體練習法。(2)循環練習法。如,在山羊分腿騰躍教學中,我們一般將學生分成四組,這樣勢必站的人多,練的人少,假如在每組增加一個跳“人羊”練習,要求每組學生循環練習跳“人羊”和山羊,無疑增加了課的運動負荷。(3)多分組法。它是指利用多分組提高運動負荷。(4)教材搭配法。如果主教材運動負荷不足,教師不妨選擇運動負荷高的內容作為輔教材。在上述案例中,“肩上屈肘”搭配“網魚”游戲,效果很好。(5)增加法。主要指增加器械重量、遠度和高度,以提高運動強度,增加運動負荷。(6)附加法。即附加條件法。如蹲踞式跳遠教學中,要求練習的學生跑步返回隊伍,要求等候的學生原地模仿擺臂動作等。(7)一場多用法。即整堂課一個場地,一個隊形。(8)精講多練法。精講要把握三個關鍵:講關鍵點,講關鍵時間,講關鍵語言。
三、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
現象:“立定跳遠”課的平均心率為126次/分鐘,心率曲線是前高后低,最高心率為168次/分鐘,出現在第5分鐘,此后逐漸下降。
分析與對策:研究表明,課的平均心率最好在130次/分鐘,心率曲線有標準型、雙峰型、前高后低和前低后高型。本課的心率變化曲線是高峰在前型,從形式上分析,該課的心率曲線較合理,但細分析卻有問題,正規的前高后低型,最高心率應出現在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大概時間是17~20分鐘,而該課的最高心率出現在第5分鐘,此后逐漸下降,說明本課的準備部分運動負荷大,這易導致身體疲勞,影響基本部分的學習。從“健康第一”的角度出發,體育教學必須遵守“人體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在該案例中,筆者建議省去快節奏的韻律操,直接進行專項準備活動。這樣既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又能活動肢體,避免傷害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