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嘟,嘟,嘟。快來啦,孩子們,讓我們坐上汽車到動物園里游一游,好不好?”親切和藹的話音剛落,孩子們便在何冬娜身后自動“組裝”成一輛“小巴士”,隨著歡快的音樂,扭動著“尾巴”向“動物園”開去。“動物園到了。好,慢慢停車,注意安全,不要撞到旁邊的人哦。孩子們你們看,那里有可愛的小兔子,還有‘嘰嘰喳喳歡叫的小鳥呢。”觀看動物園視頻的同時,何冬娜做出喜悅、激動的表情和動作,孩子們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忽然,何冬娜一聲驚呼,滿臉哀傷地說:“哎呀,孩子們你們看,墻上有條小壁虎,可是它的尾巴被蛇咬掉了。它該多痛苦呀!”孩子們也隨之表現出痛苦的表情……
1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南寧市衡陽西路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衡陽西一幼),親自體驗了該園教師何冬娜的故事課《小壁虎借尾巴》。此前不久,她憑著該故事課在全區幼兒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摘得桂冠。當時評委評價說,何冬娜以富有童趣的教具、新穎獨特的設計、自然大方的教態、思路清晰的教學,將“聽”“看”“說”“想”“玩”等多種體驗形式相互轉換,凸顯了幼兒的主體性與互動性,展現了良好的教學風貌。
童心:“一位幼教
老師必備的素質”
在一次區域游戲活動中,何冬娜正在準備教具,突然,一陣哭喊聲傳來,一個孩子跑過來說:“老師,李聰咬人了!”何冬娜立刻沖過去,拉開正在打架的孩子,并對咬人的孩子大吼道:“李聰,你干嘛咬人!”李聰愣了一下,隨之也大聲喊道:“我討厭你!”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當時,何冬娜想也沒想就回應說:“我不喜歡李聰了,盡欺負小朋友。”待安慰好被咬的孩子后,何冬娜忽然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她走到蹲在墻角傷心的李聰身旁,蹲下,柔聲向他道歉,輕聲詢問咬人的原因。一番溝通之后,李聰認識到了自己咬人是錯誤的行為,并主動向受傷的孩子道歉。
何冬娜反思說:“剛開始的處理方式太簡單粗暴了,不僅教育不了孩子,反而會對他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從那件事之后,我認識到,作為一名幼教,首先要具備一顆童心。童心就是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站在孩子的立場真心地與孩子溝通。我覺得這是一位幼教必備的素質。”在何冬娜心中,“童心”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在教學活動中,幼教應保有一顆鮮活的童心,貼近兒童、親近心靈,讓兒童真正參與活動,從而收獲最佳的教育效果。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集中展示了何冬娜的“童心理論”,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幼教的教學語言要具有兒童語言的特點。眾所周知,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對陌生的事物他們總喜歡問為什么,因此兒童語言有比較多的疑問句式。當小壁虎的尾巴剛被咬斷時,何冬娜會問“尾巴斷了會不會很痛?”;當小壁虎向牛伯伯借尾巴時,她會問“牛伯伯愿不愿意借尾巴給小壁虎呀?為什么呀?”;當小壁虎看到新尾巴長出來時,她又會問“小壁虎看到新尾巴時高不高興呀?為什么小壁虎的尾巴斷了會自己長出來呀?”……她說:“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別的事情干擾,通過不斷地提問,能夠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進而引導他們有所思考。”何冬娜如此解釋。另一方面,教師教學時要運用肢體語言,充分調動兒童的感官認知能力。小壁虎斷尾時,她會做出一臉痛苦的表情;小魚姐姐拒絕小壁虎借尾巴的請求時,她會一邊擺動雙手一邊皺著眉頭說“我要用尾巴撥水呢”……何冬娜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帶領兒童逐漸深入故事,認知故事。
衡陽西一幼園長甘麗瓊這樣評價:“何冬娜老師的‘童心,就是平等地與孩子們交朋友,按照兒童的天性設計有趣的活動,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展開教學。效果很好。”
童趣:“就是要有好玩的游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教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實際操作中,何冬娜將之定義為“童趣的教學”。所謂童趣教學,就是讓兒童在有趣多樣的游戲中自主地感知、認知事物。
隨著音樂響起,何冬娜頭戴維尼熊圖像,蹲著身子,模仿維尼熊笨拙的步伐向孩子們走來。忽然,她發現了一壇蜂蜜。她歡快地跑到壇子旁邊,拿起勺子一勺一勺地享用美味的蜂蜜。這時,蜜蜂回來了。蜜蜂對她發起了攻擊……在中班音樂游戲課《小熊和蜜蜂》中,何冬娜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游戲,她以惟妙惟肖的表演將故事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迅速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隨后,她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角色。有的孩子選擇小熊,有的孩子選擇小蜜蜂。扮演小熊的孩子跟隨音樂的節奏,學著小熊笨拙的體態外出尋找蜂蜜,扮演蜜蜂的孩子則候在一旁,時刻準備著對闖入家園的“小熊”發動“猛攻”……
有趣的游戲調動起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他們在游戲過程中逐漸感受、熟悉音樂的節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何冬娜解釋說:“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因此,課堂上應該有豐富、有趣的游戲,讓孩子們盡情地玩耍,以學帶玩、以玩促學,從而不斷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可以說,游戲是何冬娜課堂教學的核心元素。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中,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后,何冬娜和孩子們開起了Party,慶祝小壁虎又有了“一條美麗的尾巴”。《Touching game》一課中,她通過“猜物”游戲,讓孩子去觸摸、感受,然后用英語說出事物,孩子們從“猜著玩”到“試著玩”,最后“猜得對”“猜得準”,還能回答老師的提問“Whats this?”,參與熱情高漲。開展反應游戲時,她引入了“競賽機制”,將兒童分成藍色組和黃色組,分別設計口號“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鼓勵兒童在比賽中大膽說英語。
何冬娜說:“以有效的游戲為教學主線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童趣的教學。而游戲的設計方法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幼兒的實際表現作出多元化應對,從而提高游戲的有效性。”
童真:“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幼兒教育應該是充滿童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保護孩子的童真。”采訪中,何冬娜反復提及這一觀點。從1996年參加幼教工作至今,她始終堅持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感知。
在大班美工活動課《做做玩玩:動力小木筏》中,何冬娜先將全班20個孩子分為5個小組,給每個小組發放訂書機、冰激淋小木條、橡皮筋等材料。然后播放指導制作動力小木筏的課件,并拿出事先做好的模型讓孩子們觀察。做完這些工作,何冬娜便做起了“甩手掌柜”,讓各小組自主設計木筏的圖樣、自己動手制作木筏、自行展示成果,她只是“巡游”其中,孩子碰到難題時她稍作指導,孩子實驗失敗時她及時安慰、鼓勵。經過小組成員的協同努力,各小組很快有了成果,并且頗具新意:有的小組做出的木筏是三角形的,有的小組的木筏是球狀的,有的小組還在木筏上插上了小彩旗。看著自己做的木筏在水面上游動,孩子們激動地鼓起了小手掌。
當下,仍有不少幼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看得太緊”,未能放手讓兒童親自動手、親自體驗,他們有這樣的憂慮:這么小的孩子自己能做得好嗎?老師不管,孩子們在動手時發生意外怎么辦?對此,何冬娜用可操作性強、教學效果明顯的課堂作出了回應。她說:“孩子們能不能做好,要他們親自做了才知道。就算失敗了又如何呢?老師多鼓勵他們,他們總會成功的。這一點我愿意相信孩子們。至于安全問題,這需要老師平時多強調多教育。總之一句話,老師要相信孩子、放開孩子,讓他們自由奔跑,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兒童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直接感知。所以,何冬娜認為,在幼教工作中孩子永遠是活動的中心,教師在活動中應該扮演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代替兒童去感知。她說:“教師在課堂上要敢于放手,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何冬娜對幼教課堂上的“童心、童趣、童真”有了深透的感悟。她把兒童比作小鳥,而自己就是那片讓小鳥翱翔的天空,“因為天空廣闊,小鳥才能自由地飛翔,才得以充分發展個性”。用與她同事多年的秦瑜老師的話來說:“這是何冬娜老師的愛。她愛自己的工作,愛她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因為愛,所以才有樂于鉆研的那股勁;因為愛,才有對孩子那份超強的耐心。她就是孩子們的好媽媽。”
(責編 黃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