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容
從教以來,我覺得老師最不缺的就是“感動”,被他人感動,也感動著他人。
這個學期,我接手一年級的一個班。上課第一天,我發現豆豆這個男生有些不一樣。豆豆好像不喜歡笑,也不愛主動開口說話,上課時安靜地坐著。同學們在開展活動時,他也只是站在一旁安靜地看著。7歲的小男孩,是什么讓他如此沉默寡言?我特意去問了豆豆讀學前班的老師。得到的答案是:豆豆很孤僻,不合群,很難看到他開口說話,就像啞巴一樣。有位老師對我說:“豆豆的外號就叫‘啞巴,只要他不影響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其他的你就不用操心了。”話雖如此,但是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夠快樂地成長。過去,我遇到過調皮搗蛋的學生,甚至身患殘疾的學生,都沒有想過放棄他們。況且豆豆只是有點“孤僻”,我怎么能夠放棄他呢?我迫切地想讓豆豆融入班集體,希望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燦爛的笑容。
在一節寫字課上,我走到豆豆的身邊,拿起他的寫字本說:“豆豆寫的字好漂亮呀!”聽我說完,豆豆的眼睛一亮,害羞地看了我一眼,隨即低下頭去。我變戲法似地從身后拿出一幅畫,對豆豆說:“這是老師畫的簡筆畫,你能給老師簽個名嗎?”豆豆想了想,在上面寫了一句話:“老師好!豆豆。”我看著簡筆畫上豆豆的簽名,說:“得到你漂亮的簽名,老師好高興喲!謝謝你給了老師這么好的禮物。放學后,你來辦公室,老師也送給你一份禮物,好嗎?”豆豆不說話,只是點點頭。
放學后,豆豆來辦公室找我。我問他想要什么禮物?豆豆低著頭,不說話。我有些納悶:豆豆肯來找我,一定有想要的禮物,可他為什么不說呢?我只好將禮物一一羅列出來由他選擇:書包、汽車模型、風箏……豆豆還是沉默著。最后,我只好對他說:“老師先送給你一個文具盒(豆豆沒有文具盒),好嗎?”“老師……你能……抱抱……我嗎?”豆豆突然冒出的話語,令我感到有些驚訝。“當然可以啦,豆豆這么棒,老師很喜歡你。”說完,我輕輕地擁抱了豆豆,并對他說:“你的聲音真好聽,以后可以多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嗎?”豆豆點點頭,拿起文具盒跑出了辦公室。
我知道,豆豆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無論上課還是下課,我都會制造機會讓豆豆參與學習活動,“硬逼”著他說話,并適時鼓勵他。
有一天放學后,我到豆豆家家訪。來到豆豆家門口,我看見豆豆正蹲在一個小火爐前鼓著小嘴巴吹火,小臉憋得通紅,爐子里的火還沒生起來,冒出一股濃煙嗆得他直咳嗽。我叫了一聲“豆豆”,他站起來,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怯怯地叫了聲“老師好”。我走過去摸摸他的頭,問他在做什么。他說在生火做飯。這時,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從房間里走出來,嘴里叫著“哥哥、哥哥”。我問豆豆:“你一個人做晚飯嗎?”豆豆點點頭,說:“爸爸媽媽不在家,我要做飯給自己和妹妹吃。”這時,豆豆的爺爺和奶奶從外面回來了。得知我的來意后,豆豆的爺爺對我說:“豆豆的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了,我和豆豆的奶奶住在隔壁,每天過來幫一下兩個孩子。”我在豆豆家逗留了好長時間,幫豆豆做飯、炒菜、燒水。晚飯后,豆豆又忙著給妹妹洗澡。看著豆豆忙碌的小身影,我感到很心酸,也明白了豆豆“沉默”的原因。
回校后,我一方面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每次都派幾個學生邀請豆豆加入進來;一方面經常給豆豆的父母打電話、發短信,向他們匯報豆豆在學校的表現,提醒他們常回家看看兩個孩子。
孩子們的熱情是很容易感染人的,一段時間后,豆豆變得開朗活潑了許多,愿意主動和同學說話了,臉上也有了笑容。有一次,學校門口小賣部的老板娘對我說:“陳老師,俗話說‘啞巴說話,鐵樹開花,你讓一個‘啞巴開口說話了,真了不起!”我聽了很生氣,嚴肅地對她說:“豆豆不是啞巴,他只是一個缺少愛、需要愛的孩子,不許你們再叫他啞巴。”
半個學期后的一天早上,豆豆提著一個袋子來到我的辦公室,說:“老師,我來送粽子給您。”我看著袋子里的粽子,有四角形的、三角形的,還有一兩個沒有棱角的,便對豆豆說:“謝謝你!粽子是你包的嗎?”“是爸爸和我一起包的。爸爸回來了,他說以后留在家里干農活不去打工了,這樣可以照顧我和妹妹。”豆豆說話的時候,臉上掛著微笑。聽著豆豆第一次對我說這么長的話,我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與欣慰。
原來,感動的滋味可以是幾個簡單卻飽含真情的粽子,也可以是一個孩子說的幾句樸實的話語。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