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振
在過去一個世紀,倫敦的黃金定盤價一直主導著世界黃金價格。但這一古老的黃金定價機制終究敵不過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外界對于金價被操縱的質疑,最終讓位于電子報價制度。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的開放,預示著未來國際金價的確定中將有更多的中國因素。
當今世界有四大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蘇黎世黃金市場,紐約黃金市場和香港黃金市場。其中,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倫敦金價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價格。
公元17世紀中后葉,英國對處于歷史鼎盛時期的荷蘭發起3次挑戰,終結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1804年,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為世界黃金交易中心。當時,歐洲主要的黃金冶煉商和貿易商都在倫敦進行黃金交易。
倫敦長期壟斷著世界最大產金國南非的全部黃金銷售,使得世界上大部分黃金供給都通過倫敦黃金市場進行交易。同時,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蜚聲國際,與世界上許多金礦和金行擁有廣泛聯系。因此,倫敦金價在世界黃金市場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倫敦黃金市場在今年3月告別了沿用一個世紀的定盤價制度。在該制度中,德意志銀行、美國匯豐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等五大金行每天通過電話會議,根據客戶的訂單及其自身賬戶需求,議定當天的金價。但這一制度不僅不再適應信息技術發達的當代,而且還被質疑存在操縱國際金價的行為。
2012年6月28日,前巴克萊銀行交易員丹尼爾·普倫基特利用巴克萊銀行系統漏洞,試圖操縱當天的黃金定價機制從而獲利。2014年5月23日,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督機構決定對巴克萊銀行處以2600萬英鎊的罰款。該機構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巴克萊銀行未能妥善處理自身和客戶之間的利益沖突,并疏于管理系統漏洞。
更讓人驚訝的是,操縱黃金定價機制的行為可能并不止于普倫基特和巴克萊銀行。2014年2月下旬,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所研究機構的分析稱,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全球金價在50%的情景中是被有意操縱的。
該金融機構的研究發現,在倫敦黃金市場五大金行每天舉行的電話定價會議中,金價通常在開始時上漲或下跌,在會議結束時停止上漲或下跌,然后開始劇烈的反向運行。這一模式可能是這些銀行共同操縱金價的證明。
根據以上證據,2014年7月25日,一位美國投資者向曼哈頓聯邦法院起訴匯豐、德意志和加拿大豐業三家銀行操縱金銀價格,并尋求索賠。2015年2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司法單位已就至少10家大銀行可能涉及操控貴金屬市場行情展開調查。
在倫敦金銀市場,傳統的金銀定價流程通常要花費數分鐘直至超過一小時。其間,交易參與者也可以在現貨市場和交易所買賣黃金及其衍生品。這是倫敦黃金定盤價制度的一個漏洞,因為在交易優勢以毫秒來計算的資本市場,短時的內幕消息也意味著巨大的價值。
有業內人士指出,到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金銀交易商試圖操縱定盤價,但在當今的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社會,容易被濫用并缺乏任何直接監管的黑箱定價無疑落后于時代。
與此同時,由于金融危機后監管的持續介入,德、英、美等國的監管機構都在調查傳統定價機制的問題。實際上舊的定盤價制度已經搖搖欲墜,行業必須找到一種既能讓市場滿意,也能避免操縱、增進市場透明的定價機制。

上海黃金交易所
2015年3月19日,倫敦黃金市場給沿用了近一個世紀的定盤價畫上了句號,并于次日啟用新的電子報價制度。
1919年9月12日上午11:00,當時的倫敦五大金行——洛希爾公司、莫卡塔與戈得斯密德公司、皮克斯利與埃布爾公司、塞繆爾·蒙塔古公司、夏普斯·威爾金斯公司——的代表們通過電話會議第一次共同制定了倫敦金價,這就是倫敦定盤價的起源。這樣的電話會議進行了幾次之后,五大金行開始固定于每個交易日上午10:30在洛希爾公司總部一個辦公室里(黃金屋)舉行黃金定價會議。1968年,為了和新開張的紐約黃金市場對接,倫敦黃金市場開始在每個交易日下午15:00進行第二次黃金定價會議。
經過國際資本市場數十載的群雄逐鹿,最早的倫敦五大金行先后經歷了多次拆分與并購。在歷史走入21世紀的門檻時,倫敦五大金行已經演變成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美國匯豐銀行。
2004年,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和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先后宣布退出黃金做市業務,后者在倫敦黃金市場的定價席位被巴克萊銀行收購。此后,倫敦黃金市場由巴克萊銀行、美國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這五大金行來制定金價,定盤價會議也改為視頻電話會議,每年的指定主席在五家銀行中輪替。
2014年,作為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三大白銀定價行和五大黃金定價行之一的德意志銀行宣布退出倫敦金銀的定價會議。LBMA旋即作出調整,在當年8月份停止管理白銀定價機制,并將銀價基準交由芝加哥交易所集團和湯森路透管理。
2015年3月20日,黃金將成為繼白銀、鉑金和鈀金之后最后一個取消倫敦定盤價、完全采用電子報價的貴金屬。新的黃金定價機制由洲際交易所管理,通過六家銀行基于電子和可交易的拍賣過程產生,取代之前的倫敦黃金定盤價。這六家銀行分別是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美國匯豐銀行、瑞銀集團、巴克萊資本銀行、摩根大通和高盛。
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取消黃金統購統銷,打破黃金“計劃經濟”,在上海設立統一的黃金交易市場。到2013年,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出庫量已超過2000噸,占全球消費量近一半,連續7年蟬聯世界第一。
長期以來,我國缺失黃金定價權,一直采用倫敦金價和紐約金價的影子價格。因而,我國投資者的消費拉動對金價影響力不足,而西方投資者眼中的一些季節性波動和地緣危機卻被相對強化。
中國對全球黃金市場定價權影響較低,原因在于實施黃金進出口管制,國內的黃金市場處于相對封閉狀態。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上海黃金交易所在2014年9月啟動了國際板塊,同時批準包括高盛銀行、瑞銀集團、匯豐銀行在內的40家國際公司在上海自貿區黃金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為外國資本打開了中國黃金市場,將中國國內的現貨黃金市場和國際黃金合約市場整合了起來。
而另一方面,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在3月份表示,參與國際金價確定的交易者在未來還會大幅增加,正在洽談加入電子定價機制的銀行中有中資銀行,LBMA不愿透露這些中資銀行都有哪些。目前,LBMA有三個中國成員,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
雖然從目前看來,國際黃金價格走勢對中國的關注程度仍較低,重點關注美國經濟環境,但是隨著中國國內黃金現貨市場和國際黃金市場的整合,以及未來中資銀行參與國際黃金價格的定價機制,相信中國在國際黃金價格中將會有更大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