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于韜,趙英杰,邱巖,羅婭紅
遼寧省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遼寧 沈陽 110042
宮頸癌是女性第三常見惡性腫瘤,約占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的9%[1],有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99%宮頸腫瘤中均可檢出此病毒[2]。宮頸癌的病理分型以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為主,占75%~85%,而其病理分化程度亦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據報道,分化程度越低預后越差,5年生存率亦越低[3]。18F-脫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顯像可通過病灶的糖代謝率反映病變的發展程度及浸潤范圍。本研究將宮頸鱗癌的病理分化程度與18F-FDG PET/CT顯像的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進行比較,探討18F-FDG PET/CT在宮頸鱗癌預后評價中的價值,為臨床治療及隨訪計劃提供參考。
回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28例宮頸鱗癌患者,年齡36~75歲,中位年齡49歲。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或活組織檢查的病理證實,其中高分化鱗癌9例,占32%;中分化鱗癌6例,占22%;低分化鱗癌13例,占46%。
采用GE公司Discovery VCT 64 PET/CT設備顯像,18F-FDG為本院合成生產,放化純>95%。注藥前測量患者身高、體質量及血糖濃度,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注藥活度總量按照4.4~5.5 MBq/kg。注藥后囑患者平臥靜息,45~60 min后行全身PET/CT顯像;圖像采集過程采用140 kV,自動毫安,容積成像,重建層厚3.8 mm,PET圖像根據患者身高采集6~7個床位,每個床位3 min。采集圖像時患者保持平靜呼吸,根據CT掃描數據進行PET衰減校正。
掃描后的圖像上傳到GE公司的AW4.5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分析,由2名高年資PET/CT醫師進行獨立閱片,意見一致為確定性結果,意見不同則經討論達到意見一致;宮頸感興趣區勾畫由軟件自動識別生成感興趣立方體束,測量時避開膀胱及后方直腸的影響,測量以體質量為標準化的SUVmax。
PET/CT顯像重點觀測宮頸區的葡萄糖濃聚程度、范圍,盆腔、腹膜后淋巴結浸潤情況,有無骨轉移及遠端轉移。測量宮頸病變SUVmax時,避免膀胱及輸尿管末段尿液及部分腸管內高代謝的干擾。
宮頸鱗癌患者共28例,其中單純淋巴結轉移8例、淋巴結轉移及遠端轉移3例、無轉移17例。由表1可見,病理證實的低分化組共13例,SUVmax為14.50±3.20 (圖1A);中分化組共6例,SUVmax為8.45±1.61 (圖1B);高分化組共9例,SUVmax為5.77±1.74 (圖1C)。不同病理組之間SUVmax存在顯著差異,F=34.682,P<0.05。隨著分化程度降低,病變SUVmax增高,宮頸鱗癌的SUVmax與分化程度呈負相關,Spearman 相關性分析r=-0.845,P<0.05。表明PET/CT的定量指標SUVmax高低可反映惡性病變的病理級別,且相關度很好。

表1 28例宮頸鱗癌患者的分化程度及相應SUVmax

圖1 不同分化程度宮頸癌的18F-FDG PET/CT表現
18F-FDG PET/CT是利用18F-FDG作為葡萄糖類似物,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進入細胞內,并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FDG。由于不能進行下一步反應故滯留在細胞內,從而顯像。腫瘤細胞膜上具有大量葡萄糖轉運蛋白,且其無氧酵解速率較正常細胞快,因此腫瘤細胞聚集了大量18F-FDG,表現為放射性濃聚,通過半定量指標SUVmax可反映病變的糖代謝水平[4]。
臨床上,葡萄糖攝取值通常用于區分病變的良惡性,根據組織的SUV可判斷病變的性質。本研究發現,病變的糖代謝率亦可反映病變的惡性程度,且呈明顯負相關。病變的分化程度越低,葡萄糖SUVmax越高。
個別高分化鱗癌的SUVmax與中分化鱗癌出現重疊。通過病理對照,發現這部分患者在宮頸鱗癌的基礎上存在炎性改變。筆者推斷,高中分化宮頸鱗癌的SUVmax出現重疊現象是宮頸鱗癌周圍炎性細胞浸潤及相關干擾造成,因此在用SUVmax推斷中高分化鱗癌時一定要注意感染相關因素的影響。
宮頸癌的分化程度關系到患者治療及預后,分化程度越低,其5年生存率及無腫瘤生存率越低。SUVmax作為定量指標,是與治療效果及預后相關的唯一獨立因素。有學者報道,SUVmax≤5.2的5年生存率達95%,在5.2~13.3之間為70%,>13.3則僅為44%[5]。PET/CT通過SUVmax定量評價預測惡性腫瘤的分化程度,有利于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預后監測及隨訪評價。
[1]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GLOBOCAN 2012 [EB/OL].http://globocan.iarc.fr/Default.aspx.
[2]REY-ARES L,CIAPPONI A,PICHON-RIVIERE A.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vaccine in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sys 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rch Argent Pediatr,2012,110(6):483-489.
[3]劉文欣,陳穎.144例宮頸腺癌臨床與預后相關因素分析 [J].中國腫瘤臨床,2011,38(11):664-667.
[4]辛軍,王丹波.PET/CT在婦科惡性腫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9):720-722.
[5]KIDD E A,SIEGEL B A,DEHDASHTI F,et al.Th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for F-18 fluorodeoxyglucose is a sensitive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urvival [J].Cancer,2007,110(8):1738-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