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陳礪
摘 要 啟發式教學法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運用,是對該課程講授的一個新嘗試。通過對國貿2011、2012屆學生進行教學實驗表明,啟發式教學法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 啟發式教學法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 理論知識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48
Application of the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TANG Yong, CHEN Li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a new attemp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of the 2011, 2012 ses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re have some help to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to learn this course, and can carry on the thorough ponder to the stro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the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theory knowledge
0 引言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設28~36個學時,1.5~2個學分,在大三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課。
該課程表現為:(1)觀點內容陳舊。近些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認識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缺乏新的認識突破。(2)理路依據褊狹。我國外貿理論界對古典理論的研究十分不夠,經典作家的思想深邃尚未得到挖掘。同時國際經貿理論已有重大發展應納入該課程體系中。(3)分析敘事方式落后。“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仍停留在簡單定性分析、一般邏輯化的敘述,其分析敘述方法及教學方法貧乏枯燥。(4)課程體系創新慢。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和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我國對外貿易體制的改革有一定影響,應該加入課程體系中。(5)總結實踐經驗不夠。我國對外貿易實踐步伐加快,對外服務貿易與市場準入、與投資有關的一些新措施不斷涌現,對新知識,新領域和新方法的出現都應該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體現。①因此對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對該課程的教材我們選用高教出版社黃建忠編著的《中國對外貿易概論》一書,較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本文主要對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和應用。
1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教學方法與課程性質
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大綱的范圍內,自行設計出一系列研究方向,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收集與該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整理數據,制作課件,進行講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過程中,最后,由教師總結各組課堂陳述,糾正錯誤,突出重點,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是國際貿易專業的重要選修課程之一。該課程一方面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發展戰略;另一方面結合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分析和探討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因此,該課程具有內容新、視角廣、實踐性鮮明、時代感強和綜合性好的特點。②
在講授“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的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投資學”、“國際商務管理”等必修課程,而該課程與上述的一些課程有重疊和趨同內容。學生是在學完國際貿易專業的基礎課之后,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來聽課的。如果在講授“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時,仍然遵循傳統的授課習慣,按照教材設計的章節進行講授,就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③基于本課程理論性較強,部分知識點重復率太高的現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過程,可以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有趣的動手動腦過程,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想,對該課程的課程設計、授課方法進行理性引導、④啟發式探索,希望對以后該課程的教與學都有所幫助。
2 啟發式教學法的設計
由于該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但屬于選修課一類,一般學生都會選修,因為是門專業性很強的選修課。
2.1 課程設置
該課程一般會講述以下內容:對外貿易理論依據、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對外貿易體制,對外貿易產業經營,對外貿易資本經營,對外貿易與利用外資,對外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對外貿易摩擦,對外貿易宏觀調控,對外貿易發展戰略,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等內容。由于該課程是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這些章節中,有部分內容與“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管理”,“國際投資學”等課程有部分重復之處,此時就有必要在其它課程已講授的基礎上,加深對理論部分的講解,挖掘以前沒有講授到的知識點或新出現的知識點。
2.2 講授方法
2.2.1 “比較優勢理論”的啟發
對于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我們都很熟悉,但我們都知道“絕對優勢理論”只是“比較優勢理論”的一個特例,因為它不能解釋當一個國家沒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它還能不能參與國際貿易。由此產生了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它解釋了“絕對優勢理論”不能回答的問題,從而使該理論具有普遍性。但是,“比較優勢理論”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是:當兩國比較優勢一致時,兩國間是否會發生相互貿易?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我們以前的理論直接就跳躍到赫-俄的“要素稟賦學說”中去了,從要素的角度去闡述大衛李嘉圖理論了。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和理解,我們應該引導和啟發學生運用綜合動態的思維考慮問題。首先,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其次,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究其原因是什么?最后,應用什么態度看待這樣的問題或如何處理這種有可能出現的狀況。通過這些方面的對學生進行啟發式引導,讓學生按小組進行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做PPT進行闡述。這一問題的解釋是:第一,當兩國間同一商品的比較利益相等時,這種相等只是暫時的、偶然的和隱形的。由于國別價值的動態性,兩國間的比較利益不可能長期固定在一種相等的水平上,這種暫時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交換即可產生。第二,即使兩國間比較利益一致,國際價格和價值的偏離性會掩蓋這一現象,國際價格的差異依然會進行交換。第三,國際間生產要素流動造成成本均等化,即“斯道爾伯-薩廖爾森定理”,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這個過程常被新要素的產生和作用所打斷,它不可能造成最終的、絕對的均等。所以,比較利益是存在差異的,相互貿易會在比較利益差異中產生和發展。通過這種啟發式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對以前學過的理論就會有個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把握,
2.2.2 “里昂惕夫之謎”新解的啟發
講到對外貿易理論部分中的“里昂惕夫之謎”,由于該部分內容在很多課程中都闡述了,因此,在講授此部分中,除了對“里昂惕夫之謎”的已有解釋講解外,還需要對目前對“里昂惕夫之謎”的新解進行講解,因此,要啟發式地引導學生用動態的思維去思考這一問題。我們會發現:進出口商品的要素依賴比例總是動態地發生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這就需要學生們閱讀相關文獻資料,老師可以進行引導,傳統三要素是:土地、勞動和資本。而這些生產要素活性不足狀況被理論界定義為“稟賦”固定下來,而不同的國家對這三要素的“稟賦”狀況是不同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要結合不同國家發展格局去解釋。通過這樣啟發,學生就可以按這一思路去尋找與此相關的新解了,而這些新解必須結合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狀況去解釋,這樣“里昂惕夫之謎”新解就比較豐富了。同時,對什么是“要素”需要進行內涵和外延的把握,比如可以把“信息”、“技術”,“組織”和“制度”都可以看成新“要素”。隨著時間推移,又有很多“元素”可以看成是“要素”。同樣將學生分成小組,再把查閱到的資料進行總結歸納,用自己的語言做成PPT,小組成員一一進行陳述,最后再由老師加以總結,這樣既加深了對“里昂惕夫之謎”已有的解釋,又增加了對以前沒有注意的方面內容的添加,這樣做既有針對性又有創造性,增加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對今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一定幫助。
2.2.3 “經濟一體化”的啟發
講到經濟一體化部分知識,我們都知道經濟一體化分為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和政治同盟幾個階段。這部分知識可以用現實案例講解,比如讓學生去查閱:目前國際和國內有哪些這樣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各處于什么階段?如何才能進一步實現更高階段?現在有哪些地方可以組成這樣的組織?組成這樣的組織有何要求?等等。讓學生利用他們對現有知識的了解和把握,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未來有哪些地區和國家有可能地實現這樣階段去思考。
2.2.4 “貿易摩擦”的啟發
對于“貿易摩擦”是國際貿易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首先啟發學生辨別:貿易摩擦與貿易爭端、貿易沖突⑤有什么區別呢?貿易摩擦的案件很多,絕大多數是發達國家針對于中國提出來的,這些案件有無相似之處呢?可以分為有哪些種類呢?是什么因素導致的呢?如何應對這些貿易摩擦案件呢?對于以上問題的解答,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網站,比如WTO網站,國家商務部網站,國際標準化組織網站,熟知“商檢法”“商品質量法”“貿易壁壘”等相關知識,讓學生對這些案件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知道如何處理和應對。使學生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思考以上問題,讓學生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上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全面了解貿易摩擦。
3 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幾個案例的啟發和分析,學生對“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甚至超過了學習其他專業課。通過啟發式教學,學生變的愛思考,愛發言,愛表現,愛提問題,愛動腦筋,愛辯論了,主動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此時應趁熱打鐵,及時讓學生動手寫一篇關于本課程某方面專題的課程論文。這樣做有的放矢,有可能激發學生對某一方面領域的研究興趣。其實,任何學生都有豐富的創造性和思考性,如果老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愛好因材施教,相信啟發式教學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造性和思考能力的學生。
注釋
① 黃建忠.中國對外貿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②③李輝.專題式教學模式在“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中的運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8(2).
④ 尹杞月.關于《國際貿易概論》授課中的理性引導[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0卷專輯.
⑤ 李碩.《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學習參考[J].甘肅理論學刊,2002.9(5)總第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