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靜
摘 要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轉型從未停歇,但個體底層的轉型卻逐漸陷入僵化。教育原本是實現向上流動的關鍵渠道,卻在當下社會成為了階層固化的助推器。“寒門貴子”的出現越來越具有偶然性,家庭社會資本和城鄉社會資本的不均衡使得他們的夢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這無疑是一個的教育與社會的雙重困境,如果我們不及時意識到這個情況的嚴重性,勢必會威脅到我國教育的公平問題。
關鍵詞 階層固化 寒門貴子 教育困境 社會困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70
Causes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It's Harder to have an
Outstanding Baby a in a Poor Family" Phenomenon
BI Jing
(College of Arts & Communi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ate transition never stop, but the underlying individual has gradually into a rigid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was originally a key channel to achieve upward mobility, but in the current social strata became solidified booster. "Poor family outstanding baby" appeared increasingly haphazard and uneven urban and rural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makes them vulnerable to dream in the face of reality. This is definitely a double dilemma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if we do not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in time, is bound to threaten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uring class; poor family outstanding baby; education dilemma; social dilemma
自古以來,有關“寒門貴子”的描述屢見不鮮,古語有云:“宰相出于青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成千上萬寒門學子對未來的殷殷期盼,也是流傳在坊間的笑聞美談。雖然自從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以來,踏入大學門檻的學生越來越多,農村里大學生的比例應該是上升了。但所謂“寒門貴子”, “貴”字所代表的并不僅僅是大學生這么簡單,而應該是精英學校里的佼佼者。從日常認知上來說,農村學生吃得了苦,下得了力,他們比城市孩子對成功的渴求更強烈,更需要借助于知識改變命運。可是幾年前一篇名為《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在網絡上迅速流傳,引來網友們的無限唏噓,這位農村學子無奈又不甘地表示:“當今社會,即使我吃得了苦中苦,也無法成為人上人。我奮斗了18年才能與城市的孩子們一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
1 “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成因
1.1 社會階層固化使得跨階層的流動越來越困難,馬太效應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階層固化”就代表著一個不公平的現象,是指在社會里上下階層的流動愈來愈緩慢甚至艱難,處于底層民眾難于向上層流動,而相對具有優勢的階層子弟則能十分輕易地停留在父輩們所創下的基業里。“累世公卿”,“簪纓世家”以新面目再度出現,套用當下十分流行的一句網絡語言來概括,就是“拼爹”。
越來越多的社會選拔不再看重被試者的“自致”能力和教育背景,重要的是來自“先賦”的實力,即:家庭背景和人脈關系。但是如此一來,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寒門家庭便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被無情地淘汰掉。而對于那些具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和廣闊的人際網的家庭來說,這種不公平甚至成為了一種“優勢”,于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在這個逐步走向富裕的社會中,“貧困”并不僅僅止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匱乏的絕對貧困,而應從“參與社會”的能力和機會來理解貧困。貧困在此應指“可行能力”的剝奪。打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十個人坐成一排向遠方眺望的時候,站起來的那個人會看得更遠;當所有人都站著的時候,墊腳才能看得更遠,當所有人都墊腳的時候呢?如果這時候有人有能力搬一個箱子墊腳恐怕就能“一覽眾山小”了。但誰有這個可行能力去搬一個箱子呢?
1.2 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大學生面臨就業困境,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
“蟻族”一詞的首創者廉思,以及他的研究團隊經過調查表明,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里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群體。他們的幾乎都上過大學,受過高等教育,但大多數都畢業于普通高校,大部分來自農村和小城鎮,家境貧寒。他們多數只能居住在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城鄉結合部或者城市的郊區,從事著簡單的技術類和服務類工作,月均收入不足2000元,這樣的團體被廉思稱為“蟻族”。只憑著個人微薄的力量,他們根本無法與城市里具有顯赫家世的同齡人競爭,向上流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將來也很難擺脫與父輩相同的階層地位。
加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情景,“大學生”這個響亮的“頭銜”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輝,成千上萬名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普通的城市子女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毫無背景可言的寒門學子?久而久之,“讀書無用論”重新在農村里泛濫開來,許多學生寧愿南下打工也不愿走進象牙塔,于是大學里的寒門學子日益減少,階級固化繼續加深,如此反復,陷入了一個走不出的惡性循環。
1.3 教育資源,尤其是基礎教育資源不公,教師流失現象嚴重
農村學生雖然大多數都具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可是仍然有一些東西是無法光憑努力就可以得來的。比如城市學生不足為奇的英語課、電腦課、音樂課、美術課,對他們而言也許就像天方夜譚一樣飄渺。
由于城鄉差距過大,農村的基礎條件設施落后,不少教師選擇去往更好的地區發展。沒有良好的教育硬件,也就沒有教學水平一流的老師作為引路人,這樣“雙無”的寒門學子究竟能拿什么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自古以來對“寒門出貴子”最通俗的理解是:“條件越差的家庭越容易出人才”,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對苦難的體會更深刻,更清晰。他們從小就被灌輸“知識改變命運”這句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學習上大多比城市學生具有更強的行動力。但是,在智力近似,努力相同的情況下,擁有良好師資力量和優異教學條件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幾率顯然會大于窮困學生。而自古以來,窮苦孩子要想實現“鯉魚跳龍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教育的公平和正義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這個實現成功唯一的憑借,在他們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2 改善“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建議
2.1 完善自主招生規則,在招生指標中規定農村學子的入學比例
近年來,關于“寒門難出貴子”的討論甚囂塵上,國內許多重點高校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北京大學的“校長實名推薦制”,清華大學的“自強計劃”以及人民大學的“圓夢計劃”。可是這些看似為寒門學子“量身打造”的成長計劃實際運行起來卻似乎違背了初衷。無論是北大進行的校長推薦制,還是清華大學的“自強計劃”,能取得有利條件的學生幾乎都集中在一些名校,從實際操作下來看只是一場“掐尖運動”。寒門學子們在基礎教育上已經輸了一步,讓他們與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城市孩子們競爭那寥寥無幾的深造機會,有失公允。
自主招生要兼顧公平,更要適當向農村孩子傾斜。各大高校應該有一個明顯的分區,以周邊的農村為自己的責任區域,高校里相關人員應該深入農村,調查探訪,挖掘出真正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減免學費,保證其能順利入學。我們可以學習西方高校的錄取方式,各大高校在招生錄取的時候能從招生指標中單獨留出一部分給予農村子弟、貧困學子,即使他們的成績并不如其他城市里的孩子理想,也要保證其能被順利錄取。因為他們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已經受到了不公的影響,在后期的學習中就更應該對他們加以扶持。
2.2 高校要積極做好貧困生入學后的保障工作,為農村學子安排就業
當下許多高校為寒門學子設立了助學金貸款,這個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沒有考慮到如今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越來越嚴重的階層固化。許多大學生依靠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后卻并不能找到一份得以維持生計的工作,時間一長,便會經受來自心理和物質的雙重壓力。既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口號,那么政府就應該將高校學費制定在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并對成績優異的貧困學子一些生活上的補助,而不是采取助學貸款的形式,將今天的“壓力”轉移到“明天”。
在高考剛剛恢復的那幾年,大學之所以成為莘莘學子向往的圣地,除了它濃厚的學術氛圍外,還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包分配”的政策。雖然這項政策在時代的發展下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若各大高校能為優秀的農村畢業生安排工作,尤其可以安排他們回到家鄉參與建設,一來沒有了“畢業就失業”的困擾,可以鼓勵寒門學子們對大學重新燃起希望;二來讓“寒門出貴子”,讓貴子改變寒門,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2.3 大學生提早做好職業規劃,適當調整擇業目標
現在許多高校會在畢業班中開設一門被稱為“職業規劃”的課程,但其實這門課程早在大一入學時就應該開設了。只有提早制定規劃,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興趣、自身優勢和綜合素質等,才能更加全面清晰地認識自身,設計出符合實際又具有可行性的職業規劃。農村學子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吃苦耐勞、勤勞勇敢的優異品質,在制定職業規劃的時候,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拋棄傳統陳舊的擇業觀,不盲目尋求傳統意義上的“好工作、鐵飯碗”,而做到因地制宜,深入基層,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此外,農村市場廣有作為,即使是農村出來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聚集在大都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地區及職業彌足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長江.寒門再難出貴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0):45.
[2] 劉堯.“圓夢計劃”圓了什么夢[J].中國電子教育,2012(2):1-3.
[3] 劉宏偉.高等教育助推階層固化的社會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4] 劉鵬.“寒門難出貴子”是個危險信號[J].教育時評,2011(1):82.
[5] 董云川.寒門子弟的“春天”在哪里[J].中小學管理,2011.9:60.
[6] 惠太望.寒門子弟高等教育邊緣化問題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115-116.
[7] 賈寶金.教育優勢資源的再分配[J].教育評論,2011(5):4-5.
[8] 郭文婧.名校“圓夢計劃”難圓社會之夢[J].教育研究,201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