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雅韻課堂由沙實幼教師賽課練兵活動演變而來,冠以“雅韻”的名,力圖賦予普通的賽課練兵活動園本文化的色彩,寄予常規的園本教研活動對教師專業成長更顯著的目標愿景。
“雅韻”賽制為什么變?
教師練兵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教師專業基本功打造的方式之一。這種常態的練兵活動至少給每位教師創造了三方面的學習效益,即搭建了展示平臺;創設了對話平臺;創建了學習平臺。然而,如何將教師個人學習引向共同體學習,讓學習效益更優化呢?
“雅韻”賽制一變
變任務式練兵為主體能動式練兵;變教師獨立的參賽為共同體合作的以賽促研,我們嘗試著改變賽制。
活動原則仍然是全員參與,全園分成五個組,分別是小、中、大三個年級組及兩所分園。賽課練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各組的組內練兵;第二階段由各組推選出2~3節最優秀的活動進行組內磨課;第三階段是全園的精品展評,各組將反復打磨后的活動推出,與全園教師分享。此階段,組內每一位教師組合承擔說、上、評的展示活動。
學習效益變化
共同體成員有事可做
第一階段每一位教師精心準備教學活動與組內教師分享;第二階段在年級組長、備課組長的帶領下,大家各抒己見,針對推選出的活動重審目標、剖析環節、調整方法、多次試講、反復磨課,每一位教師在過程中都“動”起來了。這一階段的主角不僅僅是被推選出的教師,更是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第三階段全園的精品展評將賽課練兵活動推向了高潮,被推選的精品活動執教者以最好的狀態將前期集合大家智慧“磨”出的好課與大家見面,組內其余教師此時并不是單純地欣賞活動,而是與執教者平分秋色。她們分別要向全園教師以“說”“評”的方式解析本年級所推精品活動的“精”;幾易其稿中的“磨”;智慧碰撞后的“悟”。
共同體組長有責可施
在以前的賽課練兵中,年級長只是賽課成員之一,與其他教師的角色任務沒有區別,年級長無責可施。而在“雅韻課堂”活動中,年級長的主體責任意識被推到了很高的平臺,她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充當著組織領導的角色。她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小團隊必須得形成合力,她們得想辦法讓每一位共同體成員的狀態保持到最好,她們需采取一些方式激勵每一位成員在活動過程中都“心動”起來,她們將“能在全園精品展評活動的舞臺上展現最好的團隊”作為了共同目標。
共同體團隊有力可合
“雅韻課堂”有效地將個體的力量進行了整合,強化了群體的合力。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團隊將每一個個體聚集,促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意識到自己身在團隊中,體驗著集體力量的存在。在“磨課”階段,圍繞一個活動,所有成員的思維集中在這個活動的預設中,大家建言獻策、對話質疑、共尋對策,有時會因為一個細小的環節爭論得面紅耳赤;有時會因為一個新的創意歡呼雀躍,在這樣的氛圍里,團隊的力量顯而易見。又如,在以前的賽課練兵中,說課是由上課教師自己說,評課是由骨干教師點評或大家議課。而現在將“說、上、評一體化”的方式突顯了團隊磨課的合力。說、上、評的教師共同經歷了磨課,她們對活動的展示更加顯現出整體性。即“說”是分享前期組內磨課的設想,為的是引出“上”;“上”是實踐前期組內磨課的結果;“評”是總結梳理組內磨課的收獲,為的是針對“上”拋出問題引發大家思考與共鳴。
“雅韻”賽制再變
“雅韻課堂”是一種教師專業學習的園本教研方式,如何在這樣的教研平臺中,激活教師共同體自主研修的需求和行動;提升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效益,我們再次嘗試改變賽制。
同樣經歷人人參與的組內賽課階段,變以往各組推選2節最優秀的活動為組內抽簽的方式確定2節參賽活動,避免機會總是集中于少數“精英”教師。同樣經歷組內磨課的過程,變組內確定說、上、評負責人為集中展示階段的現場團隊抽簽評課,每個團隊都要經歷“評”與“被評”。改變了以往教師在團隊磨課階段提前寫好活動評議內容的現象,評議方式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團隊評議,擬定了導向意義的十條團隊評價指標,引領團隊教師應具有合作意識、專業態度、有默契、有見解、有底氣、有質疑精神、有氣度、有高度、有專業內涵、有“小專家風范”。
“雅韻”變革基于內涵提升,還在活動結構上做了精心的調整,分為“雅韻精彩回眸”“雅韻課堂直播”“雅韻評議風采”“雅韻花絮”“雅韻微故事分享”“雅韻再接再厲”六大版塊。
學習效益的再變化
變園本教研的方式為共同體自主研修的平臺
“雅韻”的再次變革,將團隊的共同體自主研修推向了高潮,成員互相依賴、互相信任,深刻意識到自己不能拖團隊的后腿,強烈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對團隊取勝是關鍵因素。一個月的雅韻自主研修全過程讓大家看到了組內教師的差異互補,看到了齊心協力打造精品的狀態,看到了教師們磨課中越來越突顯的精氣神。有的組自發開起了臨時教研活動,討論聲此起彼伏;有的組深夜12點多還在QQ群里探討活動細節的改進;有的組教師反復試講精益求精地追求課的完美……管理者真正實現了做活動策劃人、主持人,把舞臺還給所有老師的退位。
變單向的活動評議為雙向互動的對話評議
佐藤學在他的《教師的挑戰》一書中提出: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種針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新理念也可以運用于指導教師的學習。“學習共同體”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習效率,而是為了讓個人的學習期望與集體的學習目標融為一體,對學什么、怎么學形成共識,成員分工合作、各抒己見、包容接納,在傾聽和對話中互動學習。
“雅韻”變革后,現場雙向互動對話評議的賽制,以及“前后發言有銜接、有補充”“配合具體真實的現場案例或片段實錄印證觀點”“能評點出關鍵問題,給出有效建議”等導向性的評價指標,促使教師高度注意地傾聽,理解對方發言的要點,針對對方質疑的解析,捕捉能引發思考的話題,保證了對話的質量。給予了教師充分的話語權,雙向互動對話中,教師都有話可說,想說敢說,且說得真實、具體。構建了相互傾聽的關系,明晰對話內容是由某個環節或某個片段或某句話語觸發的,鏈接對話中的某觀點某實例誘發了新的思考,串聯同伴對話中的見解積淀專業高度等。在傾聽基礎上以對話為媒介生發的對話,形成了高效對話的良性循環,教師的專業學習效益在傾聽與對話的基礎上得以優化。
變合作學習的要求為學習共同體專業成長的需求
“雅韻”變革,雖然強化了合作學習的要求,實際上更是激活了學習共同體專業成長的需求。共同體在觀課中專注學習,在看與思中去解讀執教者的設計意圖,在欣賞與學習中領悟同伴值得借鑒的做法;在記錄與觀測中了解幼兒的學習發展和需求。極高的專注度源于學習共同體的需求,成員明確專注觀課與后期的團隊評議有著正相關。有的組還采用了觀課前確定觀測點,成員分工承擔觀測任務的科學觀課方式,共同體將專業學習的方法內化成了自我需求。
合作學習的要求將共同體成員學習成長的目標更加明確化,自覺地對照學習《指南》,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反復地比對幼兒的學習及效果。“木桶效應”讓共同體堅定的是用專業來豐富內涵。
學習共同體的現場互議,更讓執教者受益。用“反饋效應”來理解,即執教者能及時獲取關于所執教活動的多維度評議,對其后續學習能起強化作用,激勵其專業成長的內需。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