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辦學不能總在名字上做文章
據(jù)統(tǒng)計,從2008年至2014年間,全國共有380所大學集中更名,創(chuàng)造了我國高等教育史上最大一波“更名潮”。其實,高校辦學不能總在名字上做文章。高等教育要追求的不是校名的“高大上”,而是教育質量和科研實力的“高大上”。這需要每所高校明確自身定位,摒棄急功近利、華而不實,積極修煉內(nèi)功、發(fā)展內(nèi)涵。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任,也是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
(晏 揚)
學生午休矛盾誰該擔起責任
學生托管現(xiàn)象的背后,不變的是家長對公立學校非商業(yè)化和全心負責的期待。正如公校教師不可能算著工資來決定給孩子講多少知識,關乎學生健康安全的托管,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代替的外賣。一個真心希望學生健全成長的學校,是不會只把精力放在提高分數(shù)上的,更不會對課堂之外的學生生理需求一概不管。作為政府部門,有政策和財政作為后盾,那保障下一代的權益也是應該堅守的,不能再猶豫退讓了。(耀 琪)
高考統(tǒng)卷是教育公平邁開第一步
各省統(tǒng)一試卷似乎回應了人們對于教育公平的期待。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同考一張卷,即便是不同地方的考生,誰的考分更高也一目了然。但仔細分析又不是那么回事,同一所高校在各省的分數(shù)線不同,相同的考分,在北京能上得了北大,在云南未必。僅“試卷公平”,分數(shù)線各異,仍然不能算全面的“高考公平”。通過這一舉措,高考東西部之間的區(qū)域錄取率將縮小1%。1%很少,卻是“看得見”的公平舉措,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教育公平的全面實現(xiàn)還任重道遠。(郝 也)
學生缺乏孝敬之心不能拿理工科說事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發(fā)現(xiàn)很多理工科學生沒有情感,連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沒有,這是很恐怖的。教育回歸常態(tài),就是讓人回歸人樣。我國的大學生,確實有不少缺乏感恩之情,因此很多大學都開展感恩教育,但是,卻沒有資料顯示,只有理工科學生沒有情感,而文科學生就有情感。這是一種比較直接地對理工科學生的歧視,這種言論有些偏頗和以偏概全。(艾萍嬌)
看待招聘“神提問”當有換位角度
招聘是門學問。大學生求職遇“神提問”,恰好說明用人招聘更為專業(yè),也更加理智,并由此釋放出積極的用人導向。由此不難看出,用人單位更注重于考察的針對性,以力求達到人盡其才的層次,并由此帶來用人方式和選擇原則的改變??创衅浮吧裉釂枴碑斢袚Q位角度。需求更有質量和水平,對供給層面也提出了挑戰(zhàn)。一方面要求各人才培養(yǎng)機構要做好與市場的對接,達到供需的一體化;另一方面則要求求職者,應認真研究和分析市場,以更加負責的態(tài)度,精心準備去應對各種挑戰(zhàn),主動適應形勢的變化才能占據(jù)主動、獲得先機。(堂吉偉德)
職業(yè)要求不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標準
北京城市學院公共管理學部教師劉金菊最近提出了一個大家都較陌生的概念:“教育過度”,指個體所擁有的受教育程度超過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培訓勞動技能是教育的重要職能,但不是唯一職能,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一個生命充盈的個體。衡量教育是否過度,不是單純地以工作技能為標準,而是要全面地考察。如果其他方面的培訓是必要的,那么即便“受教育程度超過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那也是值得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教育過度。如果教育過度這一概念成為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則日后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很有可能被擠壓,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空間必定也會日益逼仄。
(周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