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彬
【關鍵詞】 早期閱讀;開放;設計;提問;拓寬;渠道;建構;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6—0114—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使集體教學中的早期閱讀活動走向開放,發揮最大的價值,已進入幼教工作者的研究視野。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設計開放性提問
在傳統的閱讀活動中,教師愛提的問題通常是:“這是什么地方?有誰?他們在干什么?”“后來又發生了什么事?”等。我們認為這樣的提問使幼兒總是離不開教師預先設置好的“套子”,提問直接指向教師預期的目標——能說出故事情節,學習的自主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上的,幼兒只需要說出角色及動作,就能獲得教師的認可。
在反思了這樣的提問方式后,我們開始思考怎樣的提問才能更適應幼兒自主發展的需要,并注意設計各種開放式的提問,如,“你看懂了嗎?”“你哪里看不懂”等,然后先請看懂的幼兒幫助解答。這樣的提問,真正使教學的本質由封閉引向開放,引向幼兒自主學習。在這樣的提問設計背后隱含了三層含義:
1.尊重幼兒的學習過程。尊重每個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認可不同幼兒有屬于自己的學習經驗。對于同一個閱讀材料,教師允許并認可幼兒有自己的關注角度與思考空間。
2.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當幼兒具備了問題意識后,他們就會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發現并提出問題,這正是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
3.注重師幼、同伴學習共同體間的對話。幼兒站在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立場上提出的問題,很容易在同伴中引起共鳴,同伴之間的問題解答也最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幼兒在提問和同伴回答過程中學習同伴提問、回答的技巧,也分享著同伴的經驗,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二、拓寬信息傳遞渠道
在傳統的閱讀活動中,我們傳遞信息的通道相對是比較單一的,主要是通過教師語言引導與觀察圖片來完成。這樣的閱讀活動忽略了閱讀材料既是幼兒學習的對象,也是幼兒的學習工具,把幼兒閱讀活動變為一種封閉的、僵化的學習,幼兒也往往會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分析幼兒,就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獨特的智力組合,因此,每個人獲得信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單一的信息傳遞方式只會使少部分幼兒高效地使用該信息。所以,在閱讀活動中,教師的信息傳遞應該是多通道的,這樣的方式才會有助于幼兒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接受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閱讀活動《奇怪的洞》中,教師有意識地設計了“對話框”,在這個材料的提示下,幼兒理解了怎樣可以把圖片中的角色心理活動表達得更加生動、豐富。同時教師還用動作、文字、圖文卡、符號等多種形式介入閱讀活動,這樣的方式使幼兒在情境中解讀教師傳遞的各種信息,使幼兒以直覺的、隱喻的、完整的方式感知閱讀材料,創造性地表達對材料的理解,使閱讀活動成為幼兒的需要。
三、建構師幼互動平臺
幼兒的發展需要成人給予有效地幫助和支持。因此,在閱讀活動中,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教師是否能意識到幼兒所需要、所關心的東西;是否能引導幼兒高度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是否能引導幼兒反省自己的學習策略;是否能意識到讓幼兒進行自我評價。
如,在閱讀活動《森林快車》中,教師首先讓幼兒根據自己平時的閱讀經驗自由表達對圖片的理解,恢復并調動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避免教學活動成為空中樓閣而孤立存在,同時教師可以了解幼兒的已有水平及對圖片的理解程度,隨后教師重復個別幼兒講述的故事內容并讓幼兒做出評價。當幼兒對自己的講述不太滿意并不知該如何豐富情節時,教師再逐步幫助幼兒認識到可以從圖片中找出幫助自己講述的線索。此時教師又讓幼兒把現在的表達與前一次的表述比一比,這樣對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幫助幼兒反省的過程。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是在幼兒出現困難時給予適度幫助,并在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引導幼兒反省,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更加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此時就真正發揮了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也正是這種和諧的師幼關系,使得早期閱讀教學活動更具開放性,最終幼兒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圖片內容的理解,雖然他們表達的各不相同,但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追求“更好”的表達效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