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宏推薦:“洞穴奇案”是一個虛構的“人吃人”的案件,但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類似的真實案件,比如19世紀在一艘救生艇上發生的“杜德利案件”。先是著名法學家富勒稍稍改變條件虛構了這個在洞穴中發生的悲劇,旨在聚焦五種主要的法學觀點將會對之做出怎樣的判決。近半個世紀之后,薩伯又根據新發展的法學觀點,增加了九份法官的判決。然而,有罪還是無罪的判決基本還是相持不下。作為一本書,《洞穴奇案》重要的不是列舉各種案件,或變換地虛構一些條件以得出某個結論,而是試圖引出各種已經存在的不同的法學理論與觀點來進行比較驗證。在富勒的版本中,主張尊重法律條文和維持法治傳統的兩位法官認為食人者有罪,探究立法精神和主張以常識來判斷的兩位法官認為無罪,而深感法律與道德兩難的一位法官則選擇棄權。而在薩伯的“九位法官,九個延伸觀點”的設計中,主張判案的酌情權、強調實際結果是一命換了多命、動機與選擇的難以避免和可理解性,以及盡量對當事人的處境設身處地的四位法官認為無罪,而主張撇開己見、每一生命都具有絕對價值、強調契約與認可、判決的道德示范效應的四位法官則認為有罪,還有一位法官則覺得還是擺脫不了種種沖突而選擇回避。也許,強調普遍性和義務論的法官會較為傾向于判決有罪,但即便是他們,也常常不反對行政赦免。最后,我們也許還可以考慮針對不同國情將強調的觀點將對判決帶來的影響。所以,如果有法律思想者繼續設計有其他非西方或中國的法官的介入而帶來新的觀點,或許會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