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戈婷,麥順和,蘭 一
顱腦外傷綜合征是指顱腦外傷3個月后,病人所出現的一個較大的不同癥候群,如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抑郁、焦慮、淡漠等,神經系統體征及頭顱CT掃描未見異常。它的發病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與病人身心因素、社會影響及生活工作是否安定有密切關系[1]。國外報道約有35%的腦損傷病人出現腦外傷后綜合征,所造成的影響可為慢性甚至持續[2]。由于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的癥狀不像其他疾病表現得較為直觀,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對噪音敏感、抑郁、焦慮、疲勞、記憶減退、精神活動減弱、嘔吐、心悸等這些無運動功能障礙的癥候群,往往得不到家人的重視,甚至被家人埋怨。而且出院后沒有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有癥狀病人也只能默默忍受,很大程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導致個別內向和情緒不穩定的病人產生抑郁障礙。為進一步提高對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的護理質量,我科對部分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5月經我科醫生確診為顱腦外傷后綜合征病人200例,均符合診斷標準[3]:有輕中型顱腦外傷史;外傷后持續3個月以上的頭痛、頭暈、疲倦、失眠以及其他自主神經系統癥狀;體格檢查、CT、MR、腦電圖、蛛網膜下隙穿刺、經顱多普勒超聲等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活動性病理生理變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18歲~67歲,平均40.8歲。首診時病人主訴的癥狀有頭痛(155例)、頭痛頭暈(102例)、疲倦乏力(72例)、睡眠障礙(92 例)、惡心 (56例)、嘔吐(34例)、心悸(14例)。首診時顱腦外傷的類型有腦震蕩(112例)、腦挫裂傷(76例)、顱骨骨折(12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腫(6例)。兩組病人主要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在住院期間遵醫囑執行常規治療和護理,出院后除定期給予調查了解情況外不采取其他特殊治療護理措施。觀察組病人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后均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
1.2.1.1 家庭方面 ①健康指導。生活規律:保證睡眠安靜、充足,每日生活安逸平靜。鼓勵病人別總在室內躺著休養,而是應當在夜間、下午休息好后,可適當去公園等安靜的環境活動。對于已出院者,多外出活動,鍛煉身體,可常散步、打太極拳、做體操,還可從事半日工作或輕體力工作開始逐漸適應生活。②膳食調理。在日常的飲食中,多攝入富含卵磷脂、鎂的食品如蛋黃、豆制品、動物肝臟、堅果、蕎麥等,對大腦記憶功能有很好的維持作用;平時多吃海魚及貝殼類食物,因貝殼類食物和海魚中含有豐富的脂肪酸,有益于腦細胞的恢復。多進食如黑豆活血粥、桑葚貞子粥、參杞核桃粥、黃芪白芷雞、桂圓肉煮雞蛋、山藥杞棗鴿子肉湯、冬瓜草魚湯、紅棗白果湯、天麻煲雞湯等對營養腦神經有幫助的食物。不宜喝咖啡、深茶和含咖啡因的飲料,也不宜飲酒和食用易過敏的食物。并注意飲食有規律,營養平衡。③環境。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病人處于一個布局合理、空氣新鮮、安靜、整潔舒適、文明和諧的環境中,同時了解其家庭情況,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其康復極其重要,由于疾病及經濟方面原因常導致家庭不和,應向其家屬說明,使其理解,努力改善其家庭環境。④調動病人社會積極性,多結識朋友和參加社交活動中,使病人充分融入社會中,讓病人感受到社會溫暖以減輕其心理壓力。⑤松弛療法。松弛療法之前,可先用黃芪、艾葉、川芎、紅花、牛膝、桂枝、秦艽、荊芥、川烏、草烏煎煮,熏洗手足30min,然后邊聽輕音樂邊進行松弛療法。a)按摩頭皮。先用雙手熱搓、按摩面部,再從前額發際處頭皮摩向顳部。b)做深呼吸。讓病人用鼻子吸氣,盡最大力吸氣,然后均勻從嘴唇緩慢呼出。c)提眉皺眉。讓病人盡最大力提眉,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和眼裂增寬,接著皺眉、緊閉雙眼30s,然后放松。d)用力咬緊牙關30s,然后放松。e)低頭和仰頭。將下頜抵住胸口,然后放松;將頭盡量向后仰,然后放松。f)縮肩和聳肩。先將雙肩向胸部盡量縮攏,然后放松;再將雙肩向后用力挺胸,然后放松。g)握緊雙拳30s,然后放松。h)提肋。向上提雙肋,使胸腔擴大,呼吸放松。i)收腹。收腹30s,然后放松。j)足踝腳趾運動。用力繃緊雙腿,足尖盡量下壓30s,放松。整個過程重復做5次或6次,時間約20min。上述放松療法經護理人員指導病人掌握后,讓病人自行練習,在每天晚上入睡前進行。
1.2.1.2 社區方面 社區護士每周上門查房家訪1次,為病人的康復提供針對性的家庭護理指導,電話聯系,經常提醒和督促病人遵守執行護理方案的情況。回訪時,護士應耐心細致,主動幫助病人,使其經常生活于輕松、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中,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護士應使用訓練有素的語言,如安慰性、鼓勵性、勸說性、積極暗示性語言。并根據病人的年齡、性格、知識層次及所處的家庭、社會環境不同給予個性化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工作。
1.2.1.3 醫院方面 住院期間采取有利于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恢復的護理措施,如松弛療法、心理指導等。出院后繼續要求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定期到中心醫院進行檢查,了解病人精神癥狀、睡眠情況等,針對病人的癥狀,實施個性化護理指導,對個別有抑郁傾向的病人,還可讓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輔導。
1.2.2 評價 護理干預3個月~12個月(平均9.02個月),進行追蹤隨訪,對兩組進行臨床觀察指標、臨床療效、病人滿意度比較。
1.2.2.1 臨床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對研究對象進行生活質量調查,該量表由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組成,有20個因子共74個條目組成,每個因子反映受測試者生活質量的某一方面,每個條目評分為1分~5分,因子分由條目分相加或加權而來,每個因子的粗分最高為20分,最低為4分。問卷中每個維度每個因子均包括主觀滿意度和客觀狀態2類條目,最高分均為10分。因子分累加成維度粗分,再運用轉換公式使每個因子和維度分轉化為0分~100分的標準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水平就越好。實施護理干預前,先采用GQOLI-74對兩組病人進行生活質量調查,實施護理干預結束后對兩組病人均再次進行生活質量調查。
1.2.2.2 臨床效果判斷標準 病人的治療療效結果以治愈、好轉、未愈及加重來表示。治愈:各種癥狀消失連續2個月以上;好轉:癥狀的種類較治療前少1/3以上,或癥狀每周持續時間較前減少1/3以上,持續3周以上;未愈:癥狀的種類減少小于1/3,并且癥狀每周持續時間較前減少小于1/3,持續3周以上;加重:癥狀的種類較治療前增加1/3以上,或癥狀每周持續的時間較前增加1/3以上,持續6周以上。
1.2.2.3 病人滿意度 采用統一設計的調查表,測定兩組病人的滿意程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1.2.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程序分析。
2.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病人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病人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s) 分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病人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s) 分
時間 組別 例干預前 觀察組 100 42.97±4.96 38.32±7.29 47.73±9.91 46.86±5.47 38.25±7.39對照組 100 43.12±3.31 37.92±7.12 48.12±5.06 47.55±2.45 39.36±6.23 P>0.05 >0.05 >0.05 >0.05 >0.05干預后 觀察組 100 49.93±2.31 38.72±6.31 54.26±7.35 52.33±5.26 49.14±3.24對照組 100 42.08±8.31 37.18±6.42 49.67±10.12 36.91±12.71 36.10±8.99 P<0.05 >0.05 <0.05 <0.01 <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護理干預后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見表3)

表3 護理干預后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 例(%)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增長,車輛數量劇增,交通事故發生率也急劇增高,導致顱腦外傷綜合征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很多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受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表現出的癥狀多種多樣,主要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不能耐受噪聲、耳鳴、眼花、步伐不穩、疲乏、無力、食欲缺乏、人格改變、消極悲觀、抑郁寡歡、頸項酸痛或出現斜頸等,往往一人具有多種癥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傳統的護理方法緊緊圍繞病人臨床癥狀實行對癥式的經驗性護理,已經不能夠適應新形勢下病人多層次的護理需求,對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以多方面對病人進行有效的護理,具有較好的護理效果。
3.1 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改善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的生活質量 ①總標準分評價:總標準轉換分基本反映了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在護理干預前后的總體生活質量水平。從表1可以看出,兩組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在干預前整體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顱腦外傷綜合病人的整體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②物質生活:從表1可以看出,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在護理干預前后的物質生活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護理干預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病人的住房、社區服務、生活環境和經濟狀況。③軀體功能:觀察組軀體功能維度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對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改善了病人的睡眠狀況,使病人頭痛、胃腸不適、四肢乏力、腰背痛等軀體癥狀減輕,而且食欲增加,睡眠質量好,聽力、視力和自理能力等運動和感覺功能加強,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④心理功能:目前認為,顱腦外傷綜合征與原有外傷的輕重程度并無相應關系[4]。顱腦外傷綜合征靠單純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都不能收到很好的療效[5,6]。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在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后心理功能維度標準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所含因子包括精神緊張度、認知功能、自尊、負性情感和正性情感等干預后的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從病人的家庭開始對病人實施全方位的護理,病人可以從家庭支持中、醫務人員的關心中,緩解病人焦慮情緒和抑郁狀態,提高病人的認知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其能保持健康、開朗的心態,對疾病的治愈充滿信心,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⑤社會功能:觀察組社會功能維度標準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病人有醫務人員的幫助、工作中朋友的支持、家庭中配偶的關懷,都使其社會支持、工作與學習、婚姻與家庭等因子的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3.2 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改善病人的顱腦外傷綜合征癥狀 由于顱腦外傷綜合征的病程長,且癥候表現不一,醫護人員通過對家庭、社區、醫院方面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加強與病人家屬溝通,在家屬的配合下,從基本的飲食開始,全方位改善病人的心理、生理狀況,減輕了病人癥候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有明顯改善,治愈、好轉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而未愈、加重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3個月~12個月后,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改善顱腦外傷癥狀,促進了病人的治愈和好轉。
3.3 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提高病人滿意度 醫護人員從家庭、社區、醫院方面對病人進行系統護理干預,病人能感受到醫務人員的關心,自然會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提高。從表3可以看出觀察組對醫務人員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較長時間對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實施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可改善顱腦外傷后癥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應用家庭-社區-醫院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對顱腦外傷綜合征病人進行護理,可以提高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高效性,突出專科護理質量,從而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值得我們在臨床推廣。但在實踐中一定要注意干預形式,既要提高病人家庭支持度,又要充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和醫院治療,制訂干預計劃,多管齊下,方能達到最終目的。
[1] 曹學成,韓懷忠,王玉華.腦外傷后綜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療[J].中國民間療法,2003,11(8):56.
[2] 農玉白,鄺群笑,于金梅.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外傷患者治療療效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9):90-91.
[3] 周良輔.現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89-292.
[4] Chan RC.Atten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ing post-concussive complaints:A general deficit or specific component deficit?[J].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2,24:1081-1093.
[5] Mittenberg W,Caynoc EM,Condit D,etal.Treatment of post concussion syndrome following mild head injury[J].J Clin Exp Neurepsychol,2001,23:829-836.
[6] 劉詩翔,劉波,梁燕,等.腦外傷后綜合征與重型顱腦外傷的腦血流和血液流變學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5):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