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民 陳 石 盧紅艷(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臺站連續重力信號的差分方法原理及理論驗證
徐偉民 陳 石 盧紅艷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連續重力記錄是包含高頻微波、地球構造活動、潮汐分量、極移等多尺度多頻段復雜信號的數據,通過對重力監測網中鄰近臺站的連續重力觀測結果進行“差分”,可削弱日、月引潮力等遠場信號影響,提高與臺站區域構造運動等相關的近場信號信噪比,得到重力臺站間連續重力的“段差”變化,獲取區域重力場連續變化特征。
(1)數據預處理。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潮汐分量是連續重力信號的主要成分,同時觀測數據中包含尖峰、突跳、階躍及震動等干擾信號,采用ICET推薦標準潮汐預處理軟件Tsoft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連續的重力固體潮觀測數據。“漂移”是彈簧型重力儀數據記錄中最為復雜的影響因素之一,由于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只采用線性擬合其趨勢性,盡可能保留觀測數據中的信息。
(2)理論潮汐分量計算。潮汐分量通過理論潮汐模型精確確定,首先基于臺站經緯度采用Wparicet計算各站點潮汐參數,在此參數基礎上通過MT80TW模型計算重力固體潮理論潮汐分量。該潮汐理論模型計算基于Xi Qinwen潮汐合成方法,可精確至3070階,海潮模型計算提供tam1200和cet505等模型,并考慮極移等長周期因素影響,可得到精確的理論潮汐分量。
(3)氣壓負荷等影響改正。氣壓負荷影響的計算,可通過大氣重力格林函數用離散褶積方法求得,亦可采用單負荷大氣重力導納值計算。
(4)“差分”連續重力變化。以鄰近臺站(通常300 km以內)同時段的連續重力非潮汐量為基礎,對臺站間時變重力信號進行“差分”,獲取臺站區域近場連續重力“段差”結果。
以川滇交界地區的昭通臺和南山臺兩個臺站為例(2012年1月1日至12月30日,hour值采樣)進行理論驗證和結果檢驗。首先,根據兩個臺站經緯度計算潮汐參數獲得各自理論潮汐值,“差分”得到理論潮汐信號的連續重力變化段差(圖1)。其次,以昭通臺和南山臺同時段同采樣率的實測數據為基礎,依次進行預處理、理論潮汐擬合、氣壓負荷改正,然后“差分”獲得實測數據的連續重力變化段差。

圖1 理論潮汐信號和實測數據的“差分”結果對比
理論潮汐信號的結果表明,“差分”方法能極大壓制遠場信號;實測數據的結果表明,“差分”方法能有效提高近場信號的信噪比。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連續重力原始數據預處理,對“漂移”進行線性擬合,并顧及大氣負荷效應,同時基于高精度理論潮汐模型的理論值計算,是得到連續時變重力信號的必要步驟。
(2)鄰近臺站數據“差分”得到重力臺站間連續重力變化段差,能有效提高近場信號的信噪比,得到臺站區域重力場連續變化特征。
(3)“差分”得到臺站間連續重力段差,一方面與區域相對重力網內臺站段差進行聯合解算,另一方面基于臺站站點絕對重力結果控制。不同測量方法的重力數據融合,可得到區域重力場連續變化,進一步分析區域構造運動等地球活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