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優勢意味著什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它意味著一切。
任何一位體育專家都無法否認主場優勢的存在,它覆蓋了所有的體育項目,坐鎮主場的球隊總是更容易取勝。NBA就是一個主場優勢非常明顯的聯盟,讓我們直接用數據說明這點。從1975年至今,主場勝率的平均值為61.2%,在1988-89賽季,主場勝率達到了歷史最高的67.9%。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常規賽戰績靠前的球隊得到的獎賞是季后賽主場優勢——聯盟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各支球隊在漫長的常規賽中打起精神。刺激球隊在主場獲勝的還有經濟誘因:你的主場戰績越好,球迷就越愿意掏錢買球票以及紀念品,贊助商越愿意砸出大額合同,電視臺也越愿意出高價購買轉播權。
然而,主場球隊的勝率在過去幾年中呈現出下降趨勢。截止到4月6日,本賽季常規賽主場球隊的勝率只有57.2%,對比一下2013-14賽季的58.0%和2012-13賽季的61.2%,下降得不算太多,卻值得注意。要知道,如果用全明星周末為節點,當時主場球隊的勝率只有53.7%,當時甚至有十支球隊的客場戰績好于主場戰績。雖然之后的情況變得正常了(目前只剩下籃網是客場戰績要于主場),但人們仍然有這樣一個疑問,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本賽季NBA的主隊勝率創下歷史新低呢?
你或許想像不到,這或許和如今聯盟的“三分球狂熱癥”有一定的聯系。
今年一月的常規賽曾創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壯舉:三分球出手數大于罰球出手數。以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如今的NBA比賽上,兩隊加一起的三分出手數比罰球數多已經是普遍現象了。
顯而易見,當球隊的外線投籃增多了,造犯規的次數就少了,而作為第三方因素,裁判的影響力就小了很多——比賽的勝負更多取決于球員的發揮,而不是裁判的判罰。
注重投三分球的另一個影響是,球隊在比分膠著的比賽中有了更多選擇。如果落后的一方(通常是客隊)想要贏球的話,風險最高的三分球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三分球可能不像兩分球和罰球那樣有把握,但是風險越大,回報越大。
那么在比賽的關鍵時刻,主場優勢有沒有起到作用?
何為“關鍵時刻”?NBA的官方定義如下:在比賽的最后五分鐘時,雙方的分差不超過五分。此時,主場優勢會起到更大的作用,至少至今為止是這樣的。
從1996-97賽季至今,主場球隊在關鍵時刻贏下了54.8%的比賽。這很好解釋,假設所有客觀條件完全相同,每一方都應有五成的幾率贏下比賽,就跟拋硬幣那樣。但是,主場優勢造成了客觀條件的差異。不過,本賽季主隊在關鍵時刻的勝率卻真的接近于五成。所謂的“關鍵時刻”主場優勢變得無影無蹤了。
既然在常規賽上,主場球隊的優勢已經不甚明顯了,那么在季后賽中,主場優勢有沒有強勢反彈?畢竟大家打了82場比賽,到頭來就是為了在季后賽上能比對手多一個主場。
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在季后賽中,主場優勢同樣消失殆盡。上賽季所有季后賽,主場球隊的戰績是50勝39負,勝率為56.2%。這個勝率看起來很正常,不過放眼之前的所有賽季,從1997年到現在,主場球隊勝率的平均值為65.1%。
這項數據告訴我們,通常主場優勢在季后賽中會得到增強,但是上賽季的季后賽中,主場優勢反而減弱了。在2008年的季后賽中,主場球隊的勝率達到了驚人的74.4%,按照進攻節奏換算一下的話,主場球隊每一百回合能夠獲得9.3分的優勢,而上賽季,這個優勢只剩下3分了。短短六年時間,主場凈勝分竟然下降了三分之二。
盡管聽上去有些瘋狂,但NBA主隊在勝率上的下降已經影響到了博彩業,因為他們已經不能按照過去的經驗開盤口了。沒錯,從賽季開始到現在,主場球隊的表現一直沒有達到拉斯維加斯莊家開出的賠率的期望。根據博彩網站covers.com的數據,讓分盤中客場球隊的贏面是54.7%。如果拉斯維加斯的博彩公司開出的賠率100%精確的話,主客雙方的贏盤率應該各有50%。顯然,他們低估了客場球隊的實力。
綜上所述,既然主場球隊的勝率下降了,那是不是說所謂的“主場哨”也不存在了呢?兩者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
為了研究“主場哨”的現象,我們看一下來自NBAsavant.com數據庫的權威專家,達蘭·威爾曼關于犯規吹罰的數據報告(從2010-11賽季開始統計)。他專門研究了“投籃犯規”這一項數據。本賽季,客隊被吹罰的投籃犯規比主隊多3.5%,比起2013-14賽季的4.9%和2012-13賽季的5.4%有所下降。主客雙方差距的縮小說明,目前裁判對于投籃犯規的吹罰更加平衡。然而,個人犯規(除投籃犯規之外)的吹罰并沒有遵循上面的原則。事實上,客隊被吹罰個人犯規的次數不減反增。2012-13賽季,在一場比賽中,主隊和客隊的個人犯規次數幾乎相同。上賽季,客隊比主隊的犯規次數多0.5%,這個賽季,這個數字飆升到3.8%。就個人犯規而言,主隊似乎有那么一點點受到了裁判的照顧。當我們忽略投籃犯規,只看個人犯規數時,“主場哨”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主隊在蓋帽次數上的優勢不像以前那么巨大了。2010-11賽季,主隊平均每場比賽的蓋帽次數比客隊多出0.81次,本賽季,這個數字縮小到0.43。當主客雙方的投籃犯規次數的差距縮小時,蓋帽次數差距的縮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顯然,“主場哨”的現象仍然是存在的,但它已經有所減弱。這里要聲明:沒有證據表明裁判被授意偏向主隊。我們相信,絕大部分裁判有良好的職業精神,總是盡力做到公平公正。然而,裁判無法做到與外界壓力徹底絕緣。
歸根結底,裁判也是人。經過反復測試,心理學家發現社會環境對人類的行為和決策存在巨大影響,盡管人們自己往往沒有知覺。這種現象被定義為“從眾”。換句話說,當人類面對巨大壓力,比如瘋狂的主場球迷在幾米外狂喊,你卻要硬著頭皮做出關鍵判罰時,自然會希望通過某種方式減輕壓力。而順著球迷的意愿武斷做出有利于主隊的判罰,正是最好的方法。
在“從眾”理論的基礎之上,心理學家進一步推斷:球迷數量越大、情緒越高、需要判的行為越模棱兩可,裁判就越容易受到影響,主場優勢也就越為明顯。很多體育項目都改變了規則,但是裁判所扮演的角色并未改變。裁判仍然要吹犯規,他們仍然是人,仍然無法逃脫人類的心理模式。
有了上述原因,主場優勢永遠都會存在,而且它真的消失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通常來說,主隊的球迷來到球館看球,當然希望他們支持的球隊取得勝利。想想3月26日這天,聯盟中進行了13場比賽,結果12支主場球隊輸掉了比賽。想想這12支球隊的球迷們,他們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這對聯盟來說是好消息嗎?
不過,如果你去問問火箭隊總經理達雷爾·莫雷的話,他會告訴你,主場優勢的消失是一件好事情。從他的角度來說,比賽的結果越難以預測,就越是精彩。他說,球迷喜歡意想不到的驚喜,跌宕起伏的比賽過程牢牢地吸引著我們,這才是我們喜歡看球的原因。如果主場優勢使得比賽結果更容易預測,比賽就沒那么緊張刺激了。
如果主場優勢沒那么大意義的話,為什么球隊還要在漫長的常規賽季里爭得你死我活呢?
這根本不用擔心,球隊沒有理由為了準備季后賽而讓他們的主力球員休息,除非他們認為主場優勢一點也不重要。再者說NBA是商業聯盟,每支球隊都想讓系列賽可能出現的第七場比賽在自家門口進行,這樣就可以賺到更多的收入了。
再者,所有人仍然會相信主場是個巨大的“優勢”。所以在常規賽還有十天結束的時候,西部第二到第六名球隊之間戰績非常接近,但大家都會為了季后賽首輪主場優勢(前四)而爭個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