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
摘 要:公共圖書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為市民提供非專業的圖書、公共信息、互聯網的連接及圖書館教育的陣地。圖書館的發展應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匹配.這樣才能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章闡述了我市圖書館基本情況后,提出了基層圖書館發展的舉措。
關鍵詞:圖書館;發展
公共圖書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 其主要職能是社會文獻信息流整序、傳遞文獻信息、開發智力資源和進行社會教育、搜集和保存文化遺產、滿足社會成員文化欣賞、娛樂消遣。我市圖書館經過歲月的變遷, 其硬件設施與我市文化經濟發展及城市整體面貌已極不適應,主要表現在:
一、館舍資源不足
我市圖書館始建于1991年,因多年運轉,其硬件設施與我市文化經濟發展及城市整體面貌已極不適應。從現在的實際需求看,基礎設施、文獻資源都無法滿足讀者需要。雖然2012年以來進行了幾次維修改造,但無法從根本解決設施設備陳舊的問題。
二、經費短缺,館藏文獻資源不足
文獻資源是圖書館的主體信息資源,也是讀者閱讀的主要載體。但由于缺乏文獻資源購置經費,我館圖書陳舊,部分圖書基本失去流通價值,館藏文獻資源質量無法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根據國家有關政策,人均購書經費不低于0.5元,我市40萬人口,圖書購置經費不應少于20萬元,但每年下撥的圖書、報刊購置經費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由于資金的匱乏使圖書館新增圖書量、報紙期刊訂閱達不到讀者需求;必備的設施得不到配置、更新,圖書館的辦公自動化圖書資源數字化建設無法實現。經費的嚴重短缺,制約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三、技術設備落后,服務方式單一
文獻信息管理的自動化、網絡化,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和服務工作的現代化發展滯后。電子閱覽室缺少必備的現代化設施,電子文獻及視聽文獻數量偏少。讀者服務簡單單一,僅限于傳統的借閱。
四、人員結構參差不齊,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我市圖書館現有在編人員64人,在現有工作人員中,最高學歷為本科,最低為初中學歷。其中原始學歷為本科的只有4個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51人,占總人數76%,而中專以下文化程度占總人數25%以上。從知識結構上看,人員學歷尚可,但專業技術人才奇缺,特別是圖書館專業和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因而整體業務能力,業務水平不高。
結合我市圖書館的實際,筆者認為基層圖書館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創新辦館理念和服務方式。
一、提高認識,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公共圖書館是公益事業,一經啟動,就需要持續投資,圖書館要發展壯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市委市政府應真正認識到圖書館是提高市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傳播知識信息的重要社會工具。有關部門應負起辦好圖書館的責任,在館舍、設備、人員等方面給予保證,市委市政府應將圖書館硬件設施建設、文獻資源購置費及日常業務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只有配套資金跟得上,圖書館才能在硬件建設上不落伍。
二、積極探索發展途徑,突出館藏特色
韓城是是司馬遷的故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圖書館應該加強對這些文化遺產的搜尋和保存,加快優秀地方文化資源的建設。組織人力在全市征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要改變藏書結構,調整藏書比例,開展特色館藏建設。圖書館應多方爭取資金,擴大館藏量,實現人均購書經費不低于0.5元的標準,圖書館的藏書要著眼于的讀者需求,要立足于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同時,要加強館際協作聯盟,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三、拓寬業務,開創新的服務方式
圖書館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實現業務辦公自動化。要改變單一的文獻資源借閱方式,從而形成拓展為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包括文獻資源借閱、信息檢索、遠程教育、電話咨詢和資源共享等多種服務方式。要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要走出圖書館發展讀者,通過深入宣傳、閱讀推廣,使更多市民認識圖書館。為青少年的服務可以采用一些與青少年喜愛的活動場所類似的擺設,擺放兒童專用書架書柜、兒童座椅等,還可以開設親子閱讀區,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針對老年人,可以適當放寬制度,增加他們的外借冊次、延長借閱時間,并提供代借、代還、上門服務等,在老年人相對集中的地方社區建立社區流通服務點。對于殘障人士,可以建立館外流通服務點。同時,要積極探索免費開放服務項目的內容和方法,將現在正在開辦的司馬大講堂做大做強。
四、加強培訓,規范管理,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著眼于培養專業人才。特別要加強對圖書館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通過在職培訓研修、參加省圖聯盟培訓、遠程教育培訓等方式,全面提高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同時,要規范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管理人員隊伍,才能為圖書館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曉東.信息革命與世界信息化[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4)
[2]劉云龍.全球行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J].外向經濟,2011,(6)
[3] 《繼承與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圖書館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