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彩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一個部分。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課件”是對教學資源的呈現(xiàn)方式,把課件的設計當作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實驗的一個“細胞”,一個起點,制作優(yōu)良的教學課件,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關鍵。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這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有什么優(yōu)勢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學思路。老師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思路清晰時,課就上得很順暢,整節(jié)課顯得張弛有度,詳略得當;當思路不清晰時,就會覺得重難點把握不了。雖然也認真地備了課,也考慮了學生實際,但仍然可能出現(xiàn)上課時無所適從的情況。有了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運用,我們制作好課件再去上課,就能避免以上情況的發(fā)生。因為我們是按照備課教案做好課件,所以就能把無所適從的情況消滅在準備階段。對于青年教師,課件則是教學過程的預演,教師根據(jù)課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了。
(二) 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點。在課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決教學難點,教學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 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利用網(wǎng)絡中的信息資源,調(diào)用素材庫中現(xiàn)存的資料(有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幫助我們解決教學難點。例如初一語文第二冊中的《陋室銘》,考慮到學生比較難理解文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庫中選取了若干幅中國國畫作為課件的背景或插圖;還有對“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的理解,就在素材庫中調(diào)用了中國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畫面的轉(zhuǎn)換間隙播放。這樣既營造了課堂氛圍,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
(三)有利于發(fā)揮教學個性。我們既要講求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活動,就必須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內(nèi)容制作出有個性的教學課件。如有的班的學生好動,坐不住,我們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一些特殊的的音響效果,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若某一課所涉及的內(nèi)容趨向?qū)I(yè)性,我們就可以調(diào)用一批符合教材內(nèi)容的素材充實進去,使這一課件具有它的獨特風格,那么這一節(jié)課也肯定是別具一格了。沒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縛的就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自己。
既然,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有這么大的優(yōu)勢,那么我們?nèi)绾螌烧呓Y合起來呢?那就要談一談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整合問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個意思:① 信息技術是“整合”起來的課程的有機構成要素。② 要用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即它同時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進一步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它的初始階段,似乎看不出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多大區(qū)別,但實質(zhì)上,它與過去大家所熟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很不相同。它表明,信息技術不再是一般的“輔助”工具了。——在一定時期里把它當作某種輔助工具,固然也并非無關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實現(xiàn)面向未來的“跨越式”發(fā)展。
怎樣開展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實驗呢?萬丈高樓平地起。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全方位著眼,又要一磚一瓦,從點點滴滴的實驗做起。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繼續(xù)教育、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語文學習、語文考試評價,這方方面面都可以實驗,而且都不可或缺。試想:如果是沒有充分體現(xiàn)“整合”觀念的課程標準,能不能指導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的語文教材的編寫?如果沒有充分體現(xiàn)“整合”的教材和教師培訓,能不能使學科教學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當然,沒有大量充分體現(xiàn)“整合”精神的課堂教學實踐,要產(chǎn)生充分體現(xiàn)“整合”觀念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須進行“實驗”。每個方面值得實驗的項目都很多。比如,消滅錯別字、掌握普通話讀音,一直是老大難問題,那么能不能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解決得好些?比如,學生作文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如果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會有怎樣的進展?比如,作為提高語文能力重要基礎的誦讀,多年來一直很容易被忽視,那么能不能應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誦讀質(zhì)量來一個大提高?比如,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與廣泛的語文資源和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得最為密切,那么能不能憑借網(wǎng)絡條件有效增強這方面聯(lián)系,從而為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創(chuàng)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語文能力是一種多維的能力,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趨向差異很大,這一直是語文教學難以因材施教的難題,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術使學生的個性差異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發(fā)展?這些都是“教”和“學”方面專題性的、很值得實驗的項目。
可是在課件的設計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近些年出現(xiàn)了相當一批語文學科的軟件,篳路藍縷,反映了設計者和制作者們十分可貴的探索,從中可以找到許多有益借鑒。最值得借鑒的,是關于“整合”的意識。近些年的課件中也有許多問題,我覺得其中最大的問題,也還是在“整合”上。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不足”。 一是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運用不足:或僅是“板書”搬家,把寫在小黑板上的內(nèi)容挪到幻燈片上;或僅是書本搬家,把學生讀紙制品的書、作紙制品的練習篇子,變成從計算機屏幕上讀書、作篇子。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的直觀、形象、立體等綜合效應還遠沒有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作用;信息技術在交互性、智能化、網(wǎng)絡化等方面的強大功能開發(fā)得很不夠。 二是對課堂教學需要考慮不足:目前與語文學科有關的軟件,開發(fā)的不算太少,檢索功能也相當完備,要想從一套大書里把用了某個字的例句通通調(diào)出來,也并非難事。但這種具有資料室搬家性質(zhì)的軟件,在“整合”思想上較多考慮的是怎樣方便教師占有文字材料,較少或并沒有考慮怎樣進入課堂,因此還很難對課程整合發(fā)揮顯著作用。 三是對語文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義是憑借一切可能興利除弊,實現(xiàn)教學優(yōu)化。那么,教學中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憑借信息技術能把哪些問題解決得好些?例如:怎樣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良好習慣?怎樣進一步體現(xiàn)因材施教?怎樣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怎樣開展“探究式”教學?一般說來,信息技術在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課件設計時并沒有讓信息技術在這方面發(fā)揮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當然還有別的不足。但“三不足”是“整合”工夫不夠的主要表現(xiàn)。
語文,是學生個性差異表現(xiàn)最突出的學科,也是資源極為豐富的科目。在語文學習上不該、也不能“一刀切”。歷來語文教材爭議大,篇目的選擇總是批評的“靶子”,也是緣于眾口難調(diào)。自從信息技術強大的存儲與檢索功能受到青睞,把超量資料推給學生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應當說,擴展學生視野,是絕對必要的。但問題在于是不是多多益善。一股腦兒塞,或任憑學生生吞活剝,都無濟于事。也許在大撒手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幾個天才,但那絕不應歸功于“大撒手”,而且若以犧牲多數(shù)為代價也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