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敏?賴水芬



摘 要:本文從新課標的角度提出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英語鄉土課程資源的基本涵義,并對桂林市三所普通中學的228名學生和40名教師做了問卷調查研究,通過收集、整理、輸入及分析數據,著重探討了英語鄉土課程資源在桂林市初中課堂的利用現狀問題。從中我們發現該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與教材選擇、學校管理、教師自身因素、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差異等方面息息相關?;谏鲜鲅芯拷Y論并根據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一些如何將英語鄉土課程資源融入初中教學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英語鄉土課程資源;鄉土文化;課程資源利用
“課程資源”一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第一次提出“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課程資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逐步引起了課程理論界的重視。特別是對于英語學科來說,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十分重要,正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倡導的基本理念一樣“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要‘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地區鄉土文化是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鄉土課程資源是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朱慕菊,2002)。
綜上所述,立足于前人研究,筆者認為英語鄉土課程資源是指存在于本地區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等能被英語課程所利用的事物及一切有利于實現英語課程目標的英語教育資源。
1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頒布實施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豐富課程資源?!碑斍俺踔杏⒄Z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英語鄉土課程資源匱乏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從整體上看,目前還存在著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中所涉及的鄉土課程資源模塊較少,鄉土課程資源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利用等問題,這導致了中學生普遍存在本土文化失語癥現象。本文以桂林市三所普通初中為例,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去研究對將鄉土課程資源融入英語教學的看法與實踐,并就如何將該資源充分利用為英語教學服務提出一些建議。
2 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桂林市三所普通初中,并對初中學生用英語表達鄉土文化內容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七、八年級的學生和全校英語教師。學生問卷共發放250份,回收228份合格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2%;教師問卷共發放40分,回收40份合格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問卷統一采用五級量表形式,選項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學生問卷有37個項目,教師問卷有15個項目。
3 問卷信度效度研究
筆者用SPSS軟件分別對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檢測,信度結果顯示學生問卷三個量表的α系數都介于.765至.940之間,且整個量表信度系數達到.837,表明學生問卷具有較高可信度;教師問卷三個量表的α系數都介于.710至.752之間,且整個量表的信度系數達到.735,表明教師問卷具有較高可信度。效度結果顯示學生問卷三個量表的特征值都介于2.262至5.158之間,且量表中各因子的項目負荷量在.358和.806之間,說明學生問卷有較好的結果效度;教師問卷三個量表的特征值都介于2.018至3.657之間,且量表中各因子的項目負荷量在.494至.902之間,說明教師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筆者在問卷的第一部分中,用五級量表的形式對各選項分別定義為:1:完全不能表達,2:只能表達英文名稱,3:只能用一句話描述,4:能用兩句以上的話描述,5:完全能熟練自如地描述。最后用SPSS的描述性統計方法對228名學生在1-5選項上各選項的總數進行統計,最終計算出每項總數占全部選項總數的百分比。
為了調查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熟練程度,筆者在量表的第一部分羅列了十五個桂林本土地方名詞,它們分別是兩江四湖、劉三姐、七星公園、陽朔西街、桂林米粉、龍脊梯田、漓江、象鼻山、靈渠、桂花、民歌、解放橋、微笑堂、靖江王府和伏波山,試圖以此來考察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內容的熟悉程度。
從上述數據得知,42.7%的學生都表示自己對于這些桂林地方名詞的英文名稱不太熟悉,以至于無法說出他們相應的英文名稱,甚至完全不能用英文去描述它們。而49.3%的學生只能用英文說出某些名詞的名稱或者用一兩句英文對其進行簡單的描述。僅有7.9%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完全熟練自如地說出所有名詞相應的英文名稱或用英文對其進行完整的描述??偟膩碚f,這一結果反映了桂林市初中生用英文表達本土文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的現狀。
從上述數據可知,有78%的學生認為英語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它可以同時傳輸英語國家本土文化及桂林本土文化。因此,通過對英美文化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并將其與英美文化形成對比,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再者,大多數學生反映道:無論是在英語課內還是課外,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本土文化,都會忍不住地想用英文去描述,特別是如果在教科書中涉及本土文化內容(如陽朔西街的描寫等)時,都會有種親近感,覺得英語離自己很近,特想背兩句。由此看來,學生能用英語描述本土文化的內容越豐富,學習英語的興趣就越發濃厚,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就越增強。但是事實上,我們無法回避的一點在于真正能讓學生接觸到國外文化的機會很少,僅靠課堂活動的訓練是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英文表達,更別提將這些英文表達運用在本土文化的描述上了。最后,仍有22%的學生不同意上述觀點,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學英語沒有多大用處,因此他們在對用英文表達本土文化內容及在多國間交流傳播各國文化這一論題上持否定態度。
從上述所知,我們了解到有高達74.7%的學生對英語教學中傳輸桂林本土文化內容這一觀點持肯定態度。一方面,他們認為學習英美文化與鄉土文化有密切聯系,當地的英語教科書中應設置更多關于桂林民俗、服飾、餐飲和名人軼事等本土文化內容的單元模塊。這些親近生活、反映家鄉文化特色的題材能引起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讓他們在一個充滿交際任務的真實語言環境中了解到更多日常生活中吃住行等必要的英文表達,以便日后更好地用英文與伙伴交流;掌握更多關于傳統節日和名勝古跡等方面的桂林本土文化相關英文表達,以便積累豐富的外語文化知識,爭取日后游刃有余地把家鄉文化介紹給外國友人。另一方面,他們承認要學好英語就必須熟知英美國家文化,不過總感覺西方文化不如本土文化親切實用,固有種疏離感。然而,仍有25.3%的學生對英語教學中傳輸本土文化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即不認為在英語課本中加入本土文化元素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英語,反而會增添他們的學習壓力;英語課堂掌握各種詞匯、語法、句型和表達就足夠了,而在教學中傳輸家鄉本土文化沒有意義。
4.2 教師問卷結果與分析
筆者用SPSS的描述性統計方法對40名教師在1-5選項上各選項的總數進行統計,最終計算出每項總數占全部選項總數的百分比。
從上述表格可知,超過60%的教師認為在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桂林本土文化都不可或缺,但英語教材中并沒有涵蓋足夠的文化模塊,因此很有必要將其融入英語教學當中;而仍有29.2%的教師對以上觀點持否定態度。綜上可知,英語教材中鄉土文化內容的部分缺失可能會使教師不能將優秀的鄉土文化傳授給學生,達不到熏陶學生和培養學生形成高尚情操的目的;同時學生也不能深入了解和學習更多的鄉土文化,致使學生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將其傳播出去,致使學生中文化失語癥現象的逐漸增多。如今,桂林是一個國際旅游城市,教師希望在教材中加入鄉土文化內容,說明教師希望學生把與家鄉文化相關的外語知識掌握下來并運用到實際當中,通過對外交流,把鄉土文化傳播出去。
從上述所知,90%的教師承認用教科書進行教授的方式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來源,他們很少向學生推薦有關鄉土文化的書籍,更別提為學生設計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作業。這說明教師一般注重的是課內知識要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將鄉土文化知識融入英語課堂并將其傳授給學生這一教學問題。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的熏陶,要想讓學生學好英語,就應該讓他們在英語課堂上多接觸些文化知識,而鄉土文化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如果僅是單一地傳授語言知識要點,學生會因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逐漸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情緒,甚至也會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然而,我們了解到仍有30%的教師能經常向學生補充與英美國家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背景知識??傃灾?,教師要明確培養學生用英文傳播鄉土文化的意識和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因此鄉土文化的學習不僅要在漢語教學中進行,更要在英語課堂中得到傳承。英語課堂應成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及傳播鄉土文化的知識平臺,這樣才能滿足學生語言學習的需求。
從上述數據可知,所有教師都認為對鄉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學習目的語文化,當與外國人交流時,對外傳播鄉土文化的多樣性是必要的。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超過90%的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鄉土文化,因為他們認為找到與鄉土文化內容有關的教學素材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把過多精力放在目的語文化教學上,這說明大多數教師對鄉土文化缺乏關注和了解。因此,教師應通過實地考察或者網絡搜索的方式收集各種相關的鄉土文化內容來豐富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識,同時進一步了解其相應的英文表達,并在課堂上及時給學生補充相關的文化知識及其對應的英文表達,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
5 歸因分析
5.1 學生問卷歸因分析
從學生問卷分析得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興趣的濃厚程度
對于英語能力強的尖子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給予他們濃厚的學習欲望,因此他們很渴望教科書能涉及多一些關于英美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知識,這有助于他們在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兩國間文化的異同,最終能更好地理解及用英文表達本土文化。對于一些自暴自棄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對英語學習完全沒有興趣,越學越覺得吃力,久而久之便喪失學習自信心。
2、學生自身學習水平的差異性
學生自身學習水平存在差異造成了他們英文表達能力的差異。一方面,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認為學好語言的前提是先對文化有比較系統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因此不管是英美文化還是本土文化,他們都想主動去學習并且積累其相關的英文表達。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不僅能拓展中英文知識面,還能鍛煉自身的英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固然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他們的能力僅限于學習書本的基礎知識之上,而過多的語言文化表達,將會成為他們的學習負擔,同時要想積累更多的本土文化英文表達,就要有深厚的語言基礎功底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3、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所占比例
為了迎合應試教育的需要,教科書中大多數內容被各種為了考試而設置的語言知識及閱讀文章所占據,文化主題的單元所占比例較少。雖然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總目標突出強調了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這一問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2:8),因此涵蓋中西文化差異的模塊單元就應運而生了。但是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文化模塊的內容大多都是涉及西方傳統佳節、禮儀習俗、著名城市及寓言故事等宏觀方面內容,而像鄉土文化這樣的微觀內容真正占到的比例是比較少的。因此,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本土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意境深遠,很有必要將其融入英語課堂當中,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資源,彌補教材缺失部分。
5.2 教師問卷歸因分析
從教師問卷結果分析得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學校忽視當地鄉土文化教學
某些中學的英語教學觀念還比較落后,沒有適應《英語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缺乏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知識素養。為了鞏固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學校大多都在題海戰術方面下功夫而投入鄉土文化教學方面的時間、精力都比較少,一方面,這將不利于學校的鄉土文化教學;另一方面,學生無法在校園中得到文化的熏陶致使其在對外交流中造成文化失語。由于文化的多樣性,國家統一的教材中無法涉及所有城市的鄉土文化,導致各地學校容易忽視當地的鄉土文化教學,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涉及到關于鄉土文化的內容就更少了。總的來說,學校忽視了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以人為本”的理念。
2、教師的授課方式單一
在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內容主要來自于課本,而沒有較多的輔助資料,造成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來源比較單一。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多數時間花費在課后知識的講解上,卻較少拓展當地的鄉土文化知識,也很少向學生推薦有關鄉土文化的書籍等課外閱讀材料,這使學生不能積累到相關的英文表達,致使其在對外交流上加重文化失語癥現象。此外,現代初中的教學設備都比較齊全,配備有電腦和投影器等多媒體設備,但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懂得充分利用這些設備為學生展現更多英語鄉土課程知識,致使學生無法從圖片或視頻當中領略當地特色的鄉土文化景觀,這將不利于學生對教材當中文化模塊的學習。如果一味地堅持按部就班的方式教學,很可能會讓學生逐漸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
3、教師對鄉土文化知識缺乏關注和了解
桂林作為一個國際旅游城市,具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市區的許多景區一般都會附有介紹景點的中英文小木牌,相關部門將其豎在顯眼的地方,以便于國內外游客對景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雖然大多教師對其已相當熟悉,但很少能夠動手把他們的中英文簡介記錄下來。對于英語教師而言,他們大多只關注如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而忽略了自身在鄉土文化知識方面的培養(蓋婷婷,2011),更忽視了英語教學要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充分接觸自然,了解更多的鄉土文化這一教學問題。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之間是相通的,教師缺乏對鄉土文化知識的關注不利于學生學習英美文化,更不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導致學生當中普遍存在“文化失語癥”現象,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需求。
6 利用英語鄉土課程資源的建議
6.1 將桂林本土文化內容編制成冊,輔助英語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教科書中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英語教學的需要,尤其是對于桂林的學生來說,掌握必要的本土文化英文知識有助于其向外國友人介紹鄉土文化,同時為桂林鄉土文化走向世界創造更多的機會。因此,將鄉土文化內容編制成冊輔助英語教學這一建議定會為英語教師創造出新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將桂林的歷史由來、時代變遷、民俗風情及特色資源如兩江四湖、劉三姐等鄉土文化以中英文簡介、故事性描述、畫圖說明、議論性評價等方式納入鄉土文化集合的小冊子中成為英語教學的第二本教科書。此外,關于桂林鄉土文化課堂教學的實例可以以不同的微課形式呈現在鄉土文化的小冊子中,英語教師可以在每堂課上抽出10分鐘來選取一個鄉土文化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如課件展示與點評、故事描述與感悟、討論與交流等,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感受到形式多樣的英語教學,從而做到樂于探究、勤于交流、寓樂于學。
6.2 調整學校教師培養方案,加強教師對鄉土文化知識的學習
學校注重培養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忽略了對教師自身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學校應該調整教師培養方案,不僅培養教師的先進教學理念、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模式,還應加強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定期學習和培訓。具體來說,學校應該要求教師不僅要鞏固教材上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對鄉土文化知識有更多的關注和了解。此外,還應為教師開展更多關于鄉土文化知識的培訓活動,比如舉辦“文化月活動”、外出觀察學習等活動。學校要落實好這些任務,通過學習,補充教師自身鄉土文化知識的不足之處,提高教師的文化內涵素養。
6.3 提高教師自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時代在發展,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一方面,為了與時俱進,教師要創新教學,提高自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到桂林各景點收集各種鄉土文化資源,包括一些民情風俗、人文景觀等相關英文表達,而后在課堂上拓展這些鄉土文化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可以滿足學生用英語與外國友人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說,在課后要求學生去尋找有關桂林鄉土文化的書籍及為學生設計以桂林鄉土文化為題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去收集這些鄉土文化資源,經過小組討論和處理,把收集的資料做成課件展示給其他小組看,與其交流經驗并分享成果。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強團結合作精神。
6.4 集合多方力量利用好英語鄉土課程資源
對于桂林地區的學校來說,鄉土文化是今后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很有必要集合多方力量利用好這一資源。要想將這一資源利用好,就必須得到學校、社會的廣泛支持。首先要爭取來自校方的支持,因為這會給教師們提供一些便利條件,如解決經費及制定相關章程等問題,這有助于英語教師專心研究如何將本土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入教學實踐當中。最后來自社會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是至關重要的。相關部門應在市區各個旅游景區中增設能夠反映景區文化底蘊的中英文木牌簡介、標志性建筑或播放歷史由來的影廳等,或舉辦富有桂林特色的“中英雙語文化活動節”,讓學生在“戶外課堂”感受外語文化氛圍。
7 結語
近些年來,英語學科課程改革關注的焦點是如何積極利用英語課程資源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針對桂林地區的中學,英語課程資源利用的關鍵是將英語鄉土課程資源融入教學實踐中,而學校和英語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探究如何將鄉土資源轉變為英語教學的輔助材料。因此,本文對桂林市初中英語課堂中鄉土課程資源的利用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試圖探討其是否被有效利用來提高教學質量,并依據研究的結論提出了有效利用英語鄉土課程資源的四點建議。筆者對日后英語鄉土課程資源真正融入教學實踐充滿信心,并希望引起學校、教師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關注,同時為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蓋婷婷. 鄉土教材研究文獻綜述[J]. 華章,2011: 2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6.
[4] 鐘啟泉, 崔允潡, 張華.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02-403.
[5] 朱慕菊 . 走進新課程 : 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M]. 北京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陳詩敏,女,壯族,廣西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學科教學(英語)
賴水芬,女,漢族,廣西玉林,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學科教學(英語)
注: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 YCSW201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