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化學這門學科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啟迪學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學會用化學知識來解讀日常生活,并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化學知識回歸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化學;社會生活;聯系
我國目前正在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是學生們正式開始學習化學知識的起點,初中階段化學知識的學習對其以后化學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是以后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授初中化學時,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將化學知識傳授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興趣。這樣一方面貫徹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學的教學效率。
1 生活中的化學知識與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學現象隨處可見,化學知識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會出現。因此,教師在教授初中生化學時,要培養他們養成觀察的習慣。例如,在廚房中,我們可以發現切過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別容易生銹,放在潮濕處的鋤頭比放在干燥處的鋤頭容易生銹,這是為什么呢?剛燒出來的石灰放在水中為什么會冒泡?做豆腐時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證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鐵生銹呢?我們身邊的環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師應該把課堂的范圍擴大,擺脫教室空間的局限,將學生帶出課堂,去自然中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讓初中生親身接觸自然,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些在日常生活經常出現的、比較直觀而具體的化學現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化學知識的興趣,使其養成用化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學現象的習慣,從而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化學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中的抽象知識如元素、原子和化學反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我在教授學生在實驗室中如何制作氫氣之前,都會交給學生一個實驗前準備作業,即讓學生從家中搜集廢舊電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鋅片,在實驗前給學生介紹廢舊電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環保意識。在講如何制作CO2這一課時,我會讓學生從周圍環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給學生布置家庭小試驗,即將雞蛋殼與醋酸放在一起,使其發生化學反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一現象并將其記錄下來。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收集實驗材料和做小實驗,能夠形象直觀地了解到蛋殼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進一步了解碳酸鹽的化學性質。
2 用化學知識解讀日常生活
新課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學課教學必須要為學生未來生活做準備。但是學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學校內,這是很有限的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壓力,初中生往往只關注初中化學課本知識的學習。誠然通過初中化學課本,學生能夠學到前人對化學知識的總結,但是化學課本上的知識是理論性的,與實際生活及應用相距甚遠,并且課本知識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學教師不能只重視化學知識的傳授,更應該關注學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識獲得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學會用化學知識來解讀日常生活現象就顯得特別重要。
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用化學知識來解讀現實生活,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筆者利用人們經常使用的“維多C”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維多C”與其所釋放的氣體能夠增加人體抵抗力,幫助人們消化食品。把“維多C”置于水中時,它會立即釋放出很多氣體,直到藥片溶解完。“維多C”置于水中釋放出的氣體來自何處呢?然后讓同學們展開討論。討論完后教師告訴同學們答案:“維多C” 置于水中釋放的氣體為CO2,而這些CO2的產生是因為“維多C”的主要成分為檸檬酸和碳酸氫鹽,二者在水中產生反應從而形成CO2。與其他酸相同,檸檬酸在固態的時是無法釋放氫離子的,因此無法和碳酸氫鹽發生化學反應。當我們把“維多C”置于水中時,檸檬酸就溶解成液態,從而釋放出氫離子與碳酸氫鹽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CO2這一氣體。透過這一案例,初中生不僅能學習到有價值的化學反應知識,同時同學們也對經常使用的“維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化學知識回歸生活的教學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如課堂討論、分組設計及探究實驗等。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向探究式、從個體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從而將課本中死的知識轉變成生活中真實的活的知識。采用組織探究、討論教學策略,能夠為學生設置一種真實問題情境,例如,“如何檢測家中花園土壤的酸堿性,如果酸堿度不適宜,應該如何改良呢?”這能夠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小組討論,通過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新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學會提問。
加強實驗設計是化學知識回歸生活的基本教學策略。化學這門學科的基本特點即以實驗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化學素材,設計出應用性的化學實驗。例如,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中溶液的酸堿性”“XX 河水的污染狀況測定”“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等實驗。通過實驗來促進學生解釋和解決實際社會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初中化學與社會生活存在諸多的聯系,教師一定要重視這種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將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系,提高化學知識對初中生的吸引力,進而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真正發揮化學知識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我對初中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進行了粗淺了探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對進一步改進初中化學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徐西湘.初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07(11):26-27.
[2] 王潤芳.中學化學教學與生活科學[J].教學與管理,2004(1):73.
[3] 辛淑華.淺析STS教育思想對化學教學回歸生活的啟示[J].科技創新導報,2010(1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