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依樂
摘 要:教育事業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廣東抗日根據地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文化事業的社會教育作用等內容進行社會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抗日根據地;教育建設
廣東各地特委和華南縱隊軍政合一指導廣東抗日根據地,在這些根據地一邊頑強的對抗國民黨頑軍和日偽軍,一邊對根據地進行文化教育建設等各方面的建設,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1 學校教育
廣東抗日根據地在抗戰期間建了一批中小學。如博羅縣的三鄉中學、石壩中學、羅浮中學等,惠陽縣的象山中學和河源城下小學。紫金建立了一些私人小學和地方籌資建筑的中學。 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之后曇花庵復辦崇雅小學。在1944年,東江東寶行政督導處在安寶縣創辦了東寶學校,“惠東行政督導處召開中小學會議,重新制訂教學大綱,修改教材”。瓊崖學校教育,“抗戰爆發后十多間中學停辦,幾百間高級小學,開課的不到百分之五。幾千間初級小學,現在開課的也不到百分之十。”
這些學校非常重視體育。學校體育為分小學和初中,在前者課程里體育稱作唱游課,課上一般捉迷藏和大杖子游戲。初中體育,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之一,包括打籃球、排球、足球等。學校里會舉辦運動會,一般是田徑賽(短跑和接力賽)和球類賽。
2 社會教育
廣東抗日根據地社會教育發展較好。各抗日根據地廣泛辦民眾夜校、民眾學校、識字班,東江抗日根據地比其他根據地辦的要好。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之后不僅復辦了崇雅小學并在“農村辦了夜校和識字班”。到1940年2月份東江抗日根據地已經辦了“辦平民夜校、識字班,目前統計:一百零七班,人數五千七百以上,百分九十以上是成年人,半分二十五是成年婦女。”還辦了“文化俱樂部、民眾教育館、流動圖書館,大約有二十間左右,河源、龍川最有成績”。“中山:五十人辦夜校,校數及人數不詳。”“中區因文化發達,民眾識字的多,因此,辦民校識字班少,群眾要求辦研究班是中區的特點。”瓊崖社會教育發展不是很理想,全島只有瓊山、文昌黨幫助建立的平民校(義務教育)、閱報社、識字班和二、三個時事討論。
1944年1月21日,東江縱隊林平指出“使所有兒童、青年農民、青年婦女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實行普及教育”。在各根據地都有婦女識字班和婦女夜校,因為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生產過程中教婦女進行有關生產方面的知識和字。在兒童教育方面“恢復與健全農村小學”,使兒童均有入學機會。
1945年2月15日,東江縱隊第1支隊政治處公布《擁政愛民注意事項》。第8條是出門要宣傳解釋,幫助民眾讀書,認真辦學。1945年4月25日,東江縱隊政治部發布《對于建立惠(州)東(蕪)寶(安)路東(廣九路東)區的施政綱領》。
3 報刊、話劇運動
根據毛澤東的“每一較大的根據地上應開辦一個完全的印刷廠”并發行報紙刊物書籍及運輸等的指示,廣東抗日根據地新聞出版業迅速發展。東江有老隆“工合”印刷社。活動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的廣東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1941年1月創辦了《大家團結》報。東江根據地除了創辦合并《大家團結》和《新百姓》后為《前進報》報等。這些報刊不同程度地位華南抗戰輿論宣傳做出了貢獻。瓊崖特委創辦的《抗日新聞》,鑒于廣大讀者群眾文化水平不高,在文字上通俗化、大眾化。還出版《新瓊崖報》、《大家看》等報刊。開辟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之后把《抗戰旬刊》改為《正義報》,規模擴大。珠江三角洲抗戰報刊中,中山縣出版報刊在數量最為廣。有《別動隊》、《五桂山》、《婦協》等刊物。
在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根據地話劇運動,發展最好。如東江流動劇團、“拖拉機”政工隊、“鐵流”、“捷克”、“星火”、“海燕”和博羅縣的開拓劇團。東江流動劇團演出過《打倒日本仔》等劇目。開拓劇團到博羅縣各鄉鎮去演出抗日救亡話劇,街頭劇等。中共創立的東寶中學的學生創辦了“五四劇團”,演《奴隸養成所》等劇。瓊崖的歌劇運動,只有一些服務團或工作隊有時表演戲劇而已。
這些報刊和話劇運動,首先宣傳抗日主張,對青年和廣大民眾起到了宣傳抗日思想和愛國主義,同時出版書籍和舉辦壁報對民眾的文化水平提高提供了一個條件。話劇運動的舉辦給民眾更直接更形象的傳達出了愛國主義,使民眾的抗日熱情高漲并投入到抗日行動中來。
參考文獻
[1] 《東江縱隊史》編寫組.《東江縱隊史》[Z].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108頁
[2] 《李吉明關于抗戰情況的報告——瓊崖的一般情況和黨的組織、宣傳教育、青年及婦女工作概況(1940年4月10日)》,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Z].廣東省供銷學校印刷廠出版,1983年。77頁
[3] 《東江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惠陽縣第二區政委員會》,中共惠陽地委黨史研究小組和黨史資料征集小組辦公室編.《東江黨史資料匯編(第一輯)》[Z].46頁。
[4] 《中共廣東省委報告——關于八個月來宣傳文化教育的工作總結(1940年3月)》,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9.7--1940.2)》[Z].廣東省供銷學校印刷廠出版,1983年。62頁。
[5] 《關于中國共產黨在東江敵后前線地區實施各項政策問題的談話》,皇甫束玉等編:《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Z].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261頁。
[6] 《東江縱隊政治部對于建設惠東寶路東區的施政綱領》,中共惠陽縣委黨史研究小組辦公室編:《惠陽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一集)》[Z].中共惠陽縣委黨史研究小組辦公室,1983年。49頁。
[7] 《中央關于發展文化運動的指示》,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十二冊)[Z].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8月。4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