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鵬?曾嘉亮
摘 要:小微企業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但它們大多數都面臨著貸款難和貸款渠道單一的問題,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一直制約著小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浦發銀行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大數據,努力打破傳統小微信貸模式的窠臼,打造大數據時代小微金融的全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小微企業貸款“成本高、風險大”的傳統難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微企業貸款面臨的困境,然后剖析了浦發銀行運用大數據給小微企業帶來的變化,最后探討了大數據應用實施小微金融貸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小微企業;網貸通
1 引言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2014年小微企業發展報告》中顯示,小微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4%,創造全國GDP的65%,提供了全國城鎮就業崗位的85%,上繳利稅占60%,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生力軍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就業崗位,而且在活躍市場和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微信貸曾經被銀行認為是有著巨大資金需求的“藍海”,特別是在近兩年,多家銀行盲目進軍小微金融業務,卻因不良貸款增加而紛紛無功而返。相反,近年來浦發銀行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卻不斷增加資源投入,轉變經營體制,構建大零售經營格局,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大數據,努力打破傳統小微信貸模式的窠臼,打造大數據時代小微金融的全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小微企業貸款“成本高、風險大”的傳統難題。
2 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面臨的困境
在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下行影響,小微企業負債經營比例持續增加,貸款需求更加強烈,表現出貸款需求急、周期短、金額小、頻率高的特點。雖然在新一輪金融改革中,小微企業開始成為政府的重點扶持對象,然而大多數金融機構不會給予太多的支持,貸款難度不斷上升,這既有內部(小微企業自身)原因,也有外部(銀行以及相關體制不健全)原因。
1、內部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的經營規模小、無形資產難以量化,導致大多數小微企業缺乏足夠的抵押和擔保。特別是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有效把控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不敢向其發放貸款。
2、外部原因分析
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首先,小微企業信息披露少,可信度低,信息審核困難,財務報表不健全,沒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其次,小微企業的社會信用體系仍然沒有完成建立,在對小微企業進行信息評估時經常遇到公開信息不足的困境。
風險管理上的激勵不相容。由于小微企業數量龐大,管理不規范,使得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放貸時普遍強化信用風險約束,例如實行貸款質量終身追究制、貸款“零風險”原則等,導致銀行客戶經理的責任與收益嚴重不對稱,從而出現“惜貸”心理。對于已放出的貸款,由于貸后監督的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來控制風險,導致貸款違約時有發生,銀行不得不收緊小微企業的信貸供給,造成小微貸款供不應求。
直接融資市欠發達。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夠完善,主板上市條件過高,使得小微企業無法進入主板市場進行融資。雖然創業板和新三板的創立為小微企業上市融資降低了門檻,但是依舊有相當大一部分小微企業不具備上市條件,無法進入市場融資。
3 大數據對小微企業貸款帶來的改變
浦發銀行一直秉承“積小善而臻大成”的小微金融服務理念,致力于小微企業創新服務,打破傳統小微信貸的思維制約,率先將思維轉向大數據應用。充分利用了第三方平臺數據優勢,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展小微信貸服務,為小微信貸業務開展帶來了新的改變:
1、通過大數據的信用評價機制,破解了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用第三方平臺數據優勢,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關聯分析,可以得到更貼近企業實際情況的數據,使得對客戶的信用管理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實現,例如,浦發銀行與第三方平臺(第三方收單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電商企業)進行合作,推出小微“網貸通”平臺,該平臺通過分析收單商戶的交易情況,包括商戶基本信息、商戶交易信息、商戶信用信息、商戶行為信息,以此來辨析企業經營狀況、反應企業未來償債能力,從而高效地解決了傳統金融行業針小微企業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建立貸款流水線,降低管理成本,解決因交易成本高導致的貸款貴問題。浦發小微“網貸通”平臺,利用第三方平臺獲取商戶信用數據的便利性,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持,通過對小微信貸服務流程的梳理和歸納,建立標準化的小微企業“貸款流水線”,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全流程在線、全自動化審批、全數據化管理”的服務模式,可快速批量開發同一類小微企業,與銀行通過信貸員“掃樓”方式開拓小微信貸相比,大大提高了貸款調查、審查審批和放款的效率,極大提升了客戶體驗,有效地降低了商業銀行運營成本,同時運用循環貸款技術,隨借隨還,大幅降低了企業貸款成本,解決小微企業貸款貴、貸款慢等難題。
3、通過大數據支撐,改變風險管理上的激勵不相容。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結構的改變,直接驅動風險控制理念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來要求補償覆蓋風險損失,變為持續考核與監控企業穩健經營、創造現金及還款的能力。浦發小微“網貸通”業務的核心理念在于輕抵押、重現金流和實時信用管理,該業務充分體現了大數據、平臺化、自動化的特點。利用信息平臺、外部征信、銀行內部數據以及其他外部信息,對借款企業進行綜合信用評價,由系統在線自動審批,形成了風險管理與激勵相容的良性機制。
4、大數據應用符合小微企業貸款的特點。基于大數據挖掘提取 與在線實時處理相結合,使業務流程處理時間顯著縮短,提升了信貸業務效率,結合小微企業貸款需求特點,浦發小微“網貸通”業務推出的“按日計息、隨借隨還”的信貸產品,該業務模式是對傳統小微信貸業務模式的重大創新,極大地滿足了小微客戶“短、小、頻、急”的貸款需求特點,既解決了客戶的短期資金需求,又大幅降低了客戶貸款成本,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慢”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緩解。
5、依托大數據應用,做好貸后監管。由于銀行傳統小額貸款貸后管理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引起貸后管理過程中持續性監管能力不足。浦發小微“網貸通”平臺借助第三方平臺擁有客戶的交易數據,實現小微企業貸前、貸中、貸后環環相扣的閉環管理,通過對企業信息的交易狀況和現金流進行分析、挖掘,可以監控企業經營行為,準確及時把控企業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對可能影響正常履約行為的企業進行預警;配套相關監控措施,提高客戶違約成本,有效控制貸款風險。實踐證明,依托大數據進行貸后管理是有效的,與銀行傳統小額貸款2.4%的不良率相比,目前浦發小微“網貸通”信用貸款不良率僅為0.95%。
4 大數據應用實施小微金融貸款存在問題及對策
1、大數據的真實性與可得性之間的矛盾。銀行在數據實施應用前必須了解其真實數據的產生機制,數據是否真實直接影響到銀行實施小微金融貸款業務成敗的關鍵。浦發小微“網貸通”業務在開展時,通過利潤互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有效地解決了數據真實性與可得性之間的矛盾。通過銀行讓利,獲取第三方平臺積累的大數據資源,為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的小微信貸服務。第三方平臺通過收取小微企業貸款通道費,為銀行提供小微企業真實的交易數據,并承擔小微企業貸款的部分風險責任,同時為小微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吸引更多的小微企業到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最終實現三方共贏。因此,創建一個有利于企業生產真實數據的生態環境,對于小微企業貸款狀況的改善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從政府層面來看,減輕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屬當務之急,以政府帶動市場,建立真實數據生產的機制,將是大數據時代里促進小微企業貸款的必經路徑。
2、開展依賴于大數據的擔保服務。浦發小微“網貸通”對企業發放信用貸款時,為了盡可能降低信貸風險,需要企業提供可靠的擔保來保證貸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在缺乏財產擔保的情況下,可由第三方平臺法人通過成立擔保公司來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服務,該模式是解決擔保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第三方平臺掌握了企業的經營信息,對企業的信用情況比較了解,從而使擔保風險降到最低。
5 結語
浦發小微“網貸通”業務可解小微客戶貸款難的燃眉之急,是對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的有利補充,浦發小微金融全新模式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首先,通過對商戶行為信息、經營信息、信用信息進行全方位分析,建立小微商戶貸款模型,形成一套金融服務供需匹配系統。小微商戶只需在所屬的第三方平臺上錄入貸款需求,通過小微客戶在線授權實時獲取其相關信息和數據,以申請人交易流水、個人征信等信息為依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申請人的綜合信用評價與差異化風險定價。同時,實行個性服務,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小微企業的個性化貸款需求,配備了專業的客服人員為其制定最合適、最高效的貸款方案,通過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擴大雙方收益。再次,基于對大數據挖掘創新征信手段,通過網絡數據征信,打造貸前、貸中、貸后的封閉資金鏈條,最大限度降低銀行篩選優質企業的成本。
參考文獻
[1]彭凱、向宇. 我國銀行開展小微企業貸款的困難和對策 [J].西南金融,2010(06).
[2]巴曙松.大數據可解小微企業融資瓶頸 [J].中國經濟報告,2013(6).
[3]田志鵬 、張歡 . 美國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J]. 甘肅金融 ,2012(03).
[4]汪渝.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影響研究 [J].企業研究,2013(11)
[5]胡熠 . 技術脫媒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J].新金融,2012(03).
作者簡介
黃偉鵬(1978-),男,廣東揭陽人,工學學土學位,技術專員(副經理),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