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正在逐步實現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轉變,城市化是近代各國現代化進程的標志,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矛盾,一味的圈地建房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應實現由主要依靠第一產業轉化為依靠第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經濟發展,使人民在滿足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做到老有所依,病有所靠,集聚農村生產要素,規模化農業,養殖業等相關產業,不僅要注重數量,規模,速度的發展,更要注重其質量的提升以及人口、生態、經濟的和諧發展。城鎮化效率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本文從市民化成本與收益量的角度,分析2007年—2011江西省新型城鎮化的效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的效率;市民化成本;市民化收益
1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的中心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要讓農村人口進入到城鎮后更好地生產生活,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城市,享受與城鎮市民同等的權益,要讓青少年、老年各個年齡層的人群都在城鎮中找到生存空間。然而要讓農村人口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需要對城市建設,農村人口的各方面進行完善。本文擬從市民化成本收益率角度分析市民化與城鎮化水平的關系,繼而分析江西省城鎮化的效率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 市民化成本與收益
農民工市民化是指農民工在成功的進入到城鎮工作,獲得與城鎮市民同等的待遇的基礎上,獲得與城鎮居民一致得社會認可及權利,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保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方面都享有同等權利。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的過程。
2.1 市民化成本
本文考慮的市民化成本并不是單純的農民工轉移到城市所需的短期成本,而是以城市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基點,包括住房、醫療、教育、社保多個層次的成本分析。
2.1.1生活成本
生活成本是人民生活所必須的物質精神活動所需的成本,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娛樂性支出各方便,本文中用每年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來描述農村居民進入到城鎮后生活所需要的成本,在統計年鑒中,居民消費性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交通、教育、醫療保健等,不僅包括了生活成本,并且將教育及保健統計在內,因此我們用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來體現生活成本,智力成本以及自我保障成本。同時由于農村人口在農村生活也需要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因此定義市民化基本生活的成本即用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減去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并統稱之為生活成本。
計算公式為:
其中,為市民化的生活成本;為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為農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
2.1.2 住房成本
農民工進入到城市生活之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住房問題。住房成本為農民市民化后為了獲得人均標準住房面積而支付的人均支出。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步實施,住房的不斷增多,農民工逐步進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積也在不斷變化,由于本文研究的對象是江西省2006-2011年間新型城鎮化的人均成本收益,因此住房成本的計算為每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的成本,由于人進入到城鎮后生活,住房是一次性投資,因此計算出人均居住面積對應成本后,應除以工作年限,男性為40年,女性為35年,因此平均年限為37.5年。
計算過程中,以2011年單位面積造價為基準,公式如下:
其中為第年人均居住面積;為第年單位面積建造成本;為第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第年的住房成本。
2.2 市民化收益
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從家庭角度分析,實質上是家庭義務勞動的貨幣化,
市民化農民成本收益除了農民工進入城鎮工作所得到的收入的增加以外, 還有農村改建而形成的產業集聚較之舊農村時代增加的收益。由于本文所分析的都是基于市民角度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其收益可以僅用農民工在進入到城鎮后所獲得收益減去農民工在農村生活的收益來體現。
現定義市民化收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2.3 市民化成本收益率
成本收益率=市民化收益/市民化成本
表3所得到的的成本收益率都是大于1的,由此可見,從長遠角度來看,城鎮化的建設是收益顯著大于成本的投資,當然,未來為了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會需要更多的成本,屆時我國的經濟也會得到充分發展,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城鎮。
3 總結
城鎮化建設的效率的高低主要由城鎮化所投入的成本以及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效益綜合決定的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的改變,也不僅僅是城鎮規模的擴大,而是強調在各產業協調發展,人民物質精神生活各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突破,從市民化成本與收益的角度看,一個真正高效率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高成本收益率并且高質量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蔡禾、劉林平、萬向東.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來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J]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1).
[2]蔡慧敏.新型城鎮化引領新鄉市“三化”協調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
[3]程俊杰、唐德才.“蘇南”城市化歷史進程及其動力機制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8,(11).
[4]陳廣桂,孟令杰.農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與城市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N].江西農業學報.2008 (9):169-171
[5]陳柳欽.輪城市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從產業結構轉移與發展的視角來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5,1.
[6]方亮.中國城鎮化概念與水平測度研究綜述[N].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7]高宜程,王茂軍.區域城鎮化水平預測一種方法的討論基于晉城市的個案[N].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92-97.
[8]辜勝阻.非農化及城鎮化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9]胡日東,蘇芳.中國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關系的動態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7,(5).
[10]姜愛林.論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J].社會科學研究,2002(6):27-30.
作者簡介
羅璐,江西財經大學統計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