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等
摘 要: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青藏高原的一條重要地質界限,正確認識班-怒帶的演化對認識整個青藏高原的演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地質意義,近些年對班—怒帶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進展,對班—怒帶的閉合時間、拼合時限都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但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卻存在不同的認識,對班—怒帶的洋盆性質、俯沖極性、演化階段及時限、拼貼模式及對青藏高原的隆升意義以及班—怒帶是否作為岡瓦納大陸的北界的認識還不統一。提供正確的研究思路是解決班公湖—怒江縫合帶關鍵問題的所在。
關鍵詞: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構造演化;洋盆;俯沖極性;時限;拼貼模式;高原隆升;研究思路
1 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眾多國內外地質學者對青藏高原的構造演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是(1)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閉合是自東向西由早到晚的閉合方式;(2)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大致是在中、晚白堊世完成了拼合。(3)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是分割羌塘地體與拉薩地體的一條重要縫合帶。但是到目前為止一些重要的問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還存在一些爭議問題。如(1)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是否作為岡瓦納大陸的北界;(2)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洋盆性質、俯沖極性、演化階段及時限、拼貼模式及對青藏高原隆升的意義等,仍存在激烈爭論;(3)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構造演化是否經歷了洋盆裂谷階段、初始洋盆和成熟大洋階段、洋內俯沖階段、殘余洋盆階段、洋盆閉合消亡階段的完整威爾遜旋回階段。
2 班公湖一怒江縫合帶構造演化的關鍵問題
(1)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性質和規模。目前爭論較大,即使對同一蛇綠巖剖面認識也不同。有認為是弧后盆地(如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如劉訓等,1990;2003)或者雅魯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如王希斌等,1987);是主特提斯域并且是一種多島弧盆格局,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界(如潘桂棠等,2004b);不是一個廣闊的大洋盆(估算的寬度為930一 1290km,形成環境具有多樣性,鮑佩聲和王軍,2000;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以及中生代印度大陸和亞洲大陸之間不存在廣闊深邃的特提斯洋,肖序常,2000);余光明和王成善 (1990)認為班公湖一怒江斷裂帶為走滑斷裂帶,盆地為走滑拉分性質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當時認識的局限性或者資料片面性所致,沒能考察班公湖一怒江洋盆是否經歷初始裂谷一大洋盆地一洋內俯沖一殘留洋盆一碰撞造山一造山帶準平原化的完整威爾遜旋回.。
(2)班公湖一怒江洋盆俯沖對應的巖漿巖帶和雙變質帶。目前對班公湖一怒江洋的俯沖極性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存在洋內俯沖階段(丁青蛇綠巖,張旗,1985;
藏北湖區蛇綠巖,中一英青藏高原聯合科學考察隊,1990;班公湖蛇綠巖,史仁登等,2005)。有認為班戈帶火山巖是南向俯沖的島弧(如2006;朱弟成等,2006b)或者存在雙向俯沖(如潘桂棠等),但是主流觀點認為班公湖一怒江洋盆向北俯沖(如2007d;及其引用文獻)。對于洋一陸俯沖形成的島弧類巖石資料還比較缺乏,有認為可能由于俯沖階段溫和而又緩慢,所以巖漿巖帶不明顯(如Yin&Harrison,2000),或者消失于上地殼構造擠壓帶或者可能被晚侏羅世以來的沉積地層或者上地殼構造擠壓帶覆蓋,或者持續深俯沖到了羌塘地體下面等等.
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是否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界,目前存在兩種觀點,(潘桂棠等.2004,地學前緣)從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出發,重點介紹了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南北兩側地質與地球物理特征差異,認為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界。(李才等,2006a,2007b,c)龍木錯—雙湖板塊縫合帶閉合時,班公湖—怒江洋(海)開始擴張,正是班公湖—怒江洋的打開,進一步促進了龍木錯—雙湖板塊縫合帶的閉合。晚三疊世以前不存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所以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不具備構成岡瓦納大陸北界的基本要素。根據對青藏高原主要構造單元和晚三疊世板塊縫合帶的分析認為龍木錯—雙湖—瀾滄江縫合帶作為岡瓦納大陸的北界和古特提斯洋主域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不可否認,對岡瓦納大陸北界的位置仍會存在激烈爭論,隨著青藏高原空白區基礎地質調查持續開展以及地質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不斷積累新的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基礎上,在認識岡瓦納大陸北界和評價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這一重大科學問題上,必將涌現出許多更新的篇章。對正確認識岡瓦納大陸的北界一定會最終形成統一的認識。
3 總結
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構造演化是青藏高原眾多縫合帶的一條重要界限,正確認識它的演化歷史,對認識整個青藏高原的演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發,雖然在一些關鍵問題是還存在著一些分歧,但是正是由于百家爭鳴才會有地質學的蓬勃發展,同樣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爭議雖然很多,但是這些問題隨著不斷的研究,許多問題也越來越清晰,對岡瓦納大陸的北界的認識現在越來越傾向于把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它的北界,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技術手段綜合應用,定量化解決這些問題指日可待,現在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要解決其俯沖極性,這對認識這個青藏高原的演化順序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俯沖是向北俯沖還是雙向俯沖的認識由來已久,但是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以及個人的認識,筆者更傾向于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俯沖極性是雙向的,單一的俯沖極性已不能解釋很多關鍵的問題。雙向俯沖的許多學者已經給出了經典的模式,但是如何解釋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俯沖為何由原來的北向俯沖轉換成南向俯沖,目前比較合理的解釋認為是洋島隨著俯沖消減到達海溝附近,導致了俯沖極性發生了改變。
參考文獻
[1]鮑佩聲,王軍,2000,青藏高原縫合帶的巖石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意義.見:肖序常,李廷棟,青藏高原的構造演化與隆升機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39一189
[2]鮑佩聲,王希斌,1984,藏北蛇綠巖的堆積巖.喜馬拉雅地質(II),北京:地質出版社,149一166
[3]鮑佩聲,肖序常,王軍,19%,西藏洞錯蛇綠巖的地球化學及其生因,見:張旗主編.蛇綠巖與地球動力學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90一194
[4]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青藏高原地質演化.北京:科學出版社,175一241
[5]李才,1987,龍木錯一雙湖一斕滄江板塊縫合帶與石炭一二疊紀岡瓦納北界.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7(2):155一166
[6]潘桂棠,陳智梁,李興振等,1997,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71一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