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經濟實力增強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人民生活的穩定與健康,衛生事業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對我國的衛生事業進行討論,主要探討一下我國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公益性的缺失及對這些問題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衛生事業;公立醫院;公益性
1 我國衛生事業的公益性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規定“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這表明我國衛生事業有其公益性。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在衛生機構中的表現為醫療設施及醫療服務的提供是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共同需要,由廣大人民共同受益。
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近30年間,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廣大群眾不斷反映“看病難、看病貴”的今天,世界銀行批評我國公立醫院“名義上是公立機構,行動上則是完全的私立機構”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正視我國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在不斷淡化的問題。那么為什么我國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會逐漸淡化呢?下面將主要討論一下我國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及相應對策。
2 我國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原因
2.1 政府投入不夠
我國用于衛生的財政支出占我國GDP的總量不到1%,公共財政中的給予衛生的投入比例逐年縮減。如果沒有政府充足的資金補償作支撐,公立醫院在提供公益性醫療服務時其服務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補償,醫院就沒有了繼續經營和發展的可能。作為一個要不斷發展的機構,在政府投入不足以及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公立醫院既要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又要保證自身的不斷發展,公立醫院只能走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道路,背棄了其公益性的屬性。
2.2 運行機制不合理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為了醫院自身的建設與發展,醫院內部的運行機制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忽視了其本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醫院內部的激勵機制更是加重了其公益性的淡化,現在醫院內部的績效考核機制主要還是經濟激勵的機制。隨著經濟利益誘導作用的不斷強化,創收已逐步演變為醫務人員的主動行為。這種以經濟激勵為主的內部考核和激勵機制,加劇了公立醫院醫療行為的趨利現象,對醫院公益性的淡化也產生了協同作用。
2.3 體制改革的影響
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衛生政策有較大的福利性與公益性,當時公立醫院的日常運行經費基本是由國家投入,因此醫院在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等社會公益性事業方面做得很充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在當時基本是不存在的。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開展,為了保證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減少了包括對公立醫院投入在內的公共投入,在制定衛生經濟政策時,過度依賴市場的作用,采取市場調節的方式由公立醫院替代了政府承擔衛生福利責任,這從根本上削弱了公立醫院實現公益性能力。
2.4 政府及社會監管不夠
我國目前對醫療機構應承擔的必要社會責任和義務還沒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約束,對于醫療衛生的監管也分散在多個部門,這使得各項措施不配套, 致使監管效果不理想。政府職責的實現機制不健全,投入方向與投入水平缺乏明確的法律程序保障,對政策的執行也有較大的干擾,不利于政府的監管。對公立醫院的行為也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無法及時對醫院的一些不合理行為進行監督。
3 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相關建議
3.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健全公立醫院補償機制。財政部門和衛生部門可以調一致,完善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的基本措施,明確政府對衛生事業應承擔的經濟責任,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應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共衛生等應給予足夠的財政支持,對于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創造公平合理的外部環境,只有這樣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才能發揮最大的公益性效應。
3.2 完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
完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優化綜合目標管理,弱化經濟指標的考核,將醫院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提高技術和改善服務上來。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制度,實行以服務質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評制度,加大對醫療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醫德醫風的教育,對于行業內的不正之風要及時予以處罰。
3.3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
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機制,加大政府的扶持,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應提供較現代的醫療工具,并鼓勵優秀的醫療工作者到基層服務,對于愿意到基層服務的醫療工作者可以在經濟或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獎勵,真正實現全民都能享有公平的醫療保障,逐步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制度。
3.4 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和衛生監督管理體制,建立部門間的聯動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還要實施嚴格的財務監管制度,制定相關的財務管理辦法,明確收入和支出的范圍及標準等,對重大支出進行審批等。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社會民主的監督制度,對醫院進行監督,一旦醫院有不合理或違規行為要及時進行揭露或舉報,完善對醫療機構的監督機制
3.5 加強公益性理念的樹立
首先公立醫院應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確定自己的公益性目標,要把群眾的利益與醫院的利益緊密的結合起來。其次要提高醫護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強對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從業理念,規范執業行為。還可以設立患者對醫護人員行為的監督機制和對公立醫院公益性的考核機制,構建公立醫院公益性的評價體系以督促醫院及醫護人員公益性理念的樹立。
4 結語
發展衛生事業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的需要,保護廣大群眾的健康,在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做到堅持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堅持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正是社會公平在衛生事業領域的表現,所以我們要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關注財政衛生支出及衛生公益性等問題。本文只是很淺層次的討論了一下我國衛生事業公益性的問題,談了一點自己對于衛生事業發展的建議,相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公眾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國的衛生事業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注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1997年1月15日.
于保榮.《正確認識公立醫院與公益性的關系》[J].衛生經濟研究.2011(4):21-24.
王燦.《公共衛生經費投入是疾病防治的保障》[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6(3):157-158.
龔向光,楊閩紅.《公立醫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中醫藥報.2004(11).
姚嵐,舒展,陳子敏等.《我國財政體制對公共衛生補償政策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1):3-4.
參考文獻
[1]黃恒學.《公共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黃小平,方齊云,《我國財政衛生支出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8(4):20-23.
[3]李玲.《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軌道》[J].求是雜志.2008(7):56-58.
[4]李燕.公共支出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楊玲.《我國公共衛生支出問題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0(1):99-103.生保健,2004(11):3-4.
[6]張紅妹.《淺析公共衛生財政投入的現狀與對策》[J].衛生經濟研究.2006(9):ll—12.
作者簡介
吳迪(1990-)漢族,湖北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