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紅
摘 要:社會公共道德,是指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準則。公共道德是人類千百年來逐步積累起來的,當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形成,公共道德就產生了。所以說,公共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社會公共道德構筑了人們的行為框架。
本文將論述社會公共道德的作用和促進社會公共道德發展的途徑兩個問題。旨在說明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提高本國社會公共道德水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社會公德就是一面能照出社會文明程度的鏡子。
關鍵詞: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道德
1.社會公共道德的作用
1.1 社會公共道德對于培養公眾的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它能形成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道德氛圍對于他的民眾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就像發酵一樣,使一項良好的社會公德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在德國,只要亮起紅燈即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德國人也絕不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道德。還有著名的LONDON QUEUE(倫敦式排隊)。匈牙利作家喬治.麥克斯有句名言:“英國人就算獨自一人,也會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個人的隊伍。”相似的,還有日本人的排隊文化。只要在地上劃一條線,或拉上一條繩,日本人就會按照劃的線排隊。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亞洲的日本,隨著幾百年資本主義的發展,自覺遵守社會公共道德的道德氛圍,也發展的比較成熟。它對社會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魔力,讓公眾在無監管的前提下,仍能履行社會公共道德。國家的良好的道德氛圍一旦形成,每一個人沐浴其中,一個人從小道德習慣也逐漸穩定、形成。在美德的感召下,人人遵守社會公德,不會輕易破壞這種和諧?,F在,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在物質越來越富裕的同時,我們也應同步努力建造一個社會公共道德水平高的社會,讓人民物質與精神都達到富足。我們不愿意看到中國人在最不受歡迎的外國游客名單上,名列第二,泰國白廟一度禁止向中國游客開放。類似父子開豪車互撞,影響公共安全的事件我們也不希望再發生。至于中國似過馬路、擠公交不知道何時消失。實際上,當人們喪失正當的公共生活,他們也喪失了正常的個人生活。正像崔衛平在《迷人的謊言》中說:“當公共道德遭到壓抑和萎縮,個人道德也會遭到貶損和消弱”。
1.2 社會公共道德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失去社會公德的約束力,社會生活、社會秩序就會混亂。社會公德源于社會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它的制定能夠輕易被人接受。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主要內容和要求做了明確規定。這其中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遵守公共道德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中生存,公共秩序越好,人們的生活就越方便。反之,社會發展就將失衡,陷入混亂。社會公共道德使人們認識善與惡、榮與辱、美與丑等現象,讓人們做出正確判斷,保障社會正常生活秩序。國家往往通過制作一些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公益廣告,向人們宣傳社會公德。廣告中在電影院大聲講電話的人,乘車妨礙公共交通的人被處理成原始人的形象。通過對比,讓人們知道公德衰退就是人的退化。
1.3 社會公共道德就是一面能照出社會文明程度的鏡子,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仿佛露珠,它能折射出道德的光芒。任何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一旦進入公共場所,都要自覺遵守公共道德。他的行為方式不只是個人所作所為,還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建設。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一國的公共道德水平應是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經濟在發展,那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范疇的道德也應同步發展。這樣才能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和諧。
2 促進社會公共道德發展的途徑
2.1 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個人道德修養
公共道德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完善個人道德修養是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法國人文主義教育家拉伯雷認為“有知識而無道德便是靈魂的死亡”,他特別重視對公眾進行道德教育。在美國,人被認為不僅是“知”的存在,而且是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存在,因而教育應當促進“真正的人的形成”。中國宋代的理學家朱熹認為,道德教育是使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力量。同樣,在德國,道德教育被視為塑造國民愛國心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工程??梢钥吹?,古往今來,無論哪個國家民族,對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個人道德水平都有著驚人一致的觀點看法。因為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格高尚的民眾。提高個人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一個哲人所說:“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道德的修養,你將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公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并非一定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只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除此,實踐社會公共道德要從“知行合一”做起,“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2 用道德和法律維護社會公共道德
《孟子》中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光有善德或者光有法律都是不夠的。只有兼用道德與法律這兩種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維護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道德比法律發揮作用的范疇廣泛,法律以其強制力通過制定規章來保障公眾更嚴格的遵守公德。在新加坡,隨地吐痰,將被罰1000新加坡元,約合5000多元人民幣。日本有更為嚴苛的法律來規范國民行為,僅排隊插隊就將被處以100萬日元以下罰款,并拘留24小時。日本讓世人贊譽的良好國民素質與如此嚴苛的法律不無關系。在中國,目前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成本不高。類似中國似過馬路幾乎沒有違法成本。中國一些公德差的人出國后,將不文明行為也帶出了國門外。隨地亂扔垃圾,在景點洗臉池洗腳,甚至出現在航班上,用方便面潑空姐的惡劣事件。這些行為雖說個別,或者稱之為中國某些公德素質低的人的行為,但這些事件也恰似冰山一角,說明中國在加強公共道德建設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要解決,現代化社會公共道德建設仍任重道遠,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維護公共秩序也需加強。道德發揮作用深入到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還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社會上,絕大多數民眾具有良好社會公德意識,國家道德氛圍好,對民眾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就會產生影響。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道德的種子,如何讓它們生根發芽,我們需要不懈地努力。
提高國家社會公共道德水平成為比其它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更為重要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社會公共道德建設需要個人、社會、國家三方協調發展,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為社會公共道德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