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宜林
摘 要:國家主權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也是國際關系中的最基本原則,國家主權對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產生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以及影響作用,是國際關系順利實踐的基本原則。遵循國家法上的國家主權為基本原則進行國際交往對發展國際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國際社會環境的發展,國際關系發展中國際干涉和國家主權也出現了矛盾。本文主要從國家主權理論的變遷出發,討論國際法上國際干涉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與國家主權的沖突,進而分析國家主權和國際干涉的契合點,實現國際關系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國際法;國家主權;國際干涉;理論變遷;合理性;沖突;契合點
國家主權是近代西方政治學家提出來的,主要是用來表示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國家主權的概念越來越完善,已經成為現代國際法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時,也是國際關系中的最基本原則,在不同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會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國家主權的順利行使可以維護國家獨立和國際社會秩序,但是,國家主權的行使必須通過國際法。隨著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國際社會相互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國家主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在國家交往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例如,違法國際規范和違背國際社會共同意愿,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國際干涉維持良好的交往秩序。所以,在國際法中國家主權和國際干涉同時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國家主權理論的發展現狀
在國際法上,絕大多數人都對絕對國家主權是肯定態度。國家主權的概念起源于近代歐洲,是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產物。第一次對主權概念進行明確定義并對國家主權理論進行系統論述的人是法國學者博丹,他對絕對國家主權持肯定態度,認為主權是君主不受法律限制對臣民的最高權力,在對國家主權進行定義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國家主權原則和指出了主權的具體內容,認為主權是主權者對居民的最高權力,也是最高的原是權力,這種權力除自我意識的限制外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和約束。主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具有不可剝奪性、完整性、平等性以及獨立性等特點。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國家主權就已經成為國際法的核心內容,而且絕對主權理論一直在國際交往中占據著統治地位。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最終得出了否定國際法的結論,但這種結論遭到了非常強烈的反對,眾多國際法學者對絕對國家主權理論提出了質疑,這些學者認為現實中國際法應該與國家主權并存,認為絕對國家主權不利于國際法和國家主權的實踐,絕對國家主權理論只有超國家和世界國家才能充分實現,但是,現實國際社會中這樣的國家是不存在的。所以,這些國際學者堅持認為絕對國家主權理論不具備實踐性,無法真正在國家交往中實現其重要作用。
隨著冷戰結束,國際社會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全球化理論的出現,國際干涉逐漸增多,國際學者再次對絕對國家主權理論提出質疑,國際社會中弱化和消除絕對國家主權理論成為重要趨勢,國際干涉在這種背景中應運而生。新國際干涉理論的出現使得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即國家主權由主權者專屬變為國家人民做主,自決權的內容進一步擴展,已經由民族國家的獨立自主權拓展到個人自決權。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發展,其國家內部沖突與國際安全問題有直接關系。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維護國際交往的正常秩序,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大力倡導國家干涉理論。在這種理論下,對需要被干預的政府按照相關規則進行控制,可以最大限度達到尊重和維護人權的標準,促進國家之間的正常交往,保證國際社會可以在有秩序的環境下發展。因此,國際法中應該禁止絕對國家主權理論,對國家主權進行正常的干涉,這也是國家主權從絕對論到否定論的變遷。
2 國際法中國際干涉存在的合理性
2.1 國家主權的相對性
國際法中的國家主權應該具有相對性,絕對國家主權概念不應該存在。博丹將國家主權作為最高權力的同時,也承認主權者受神法和萬國公法的約束,意思就是說國家主權并不是絕對主權。另一位學者格勞秀斯也認為應該充分利用國際法對國家主權進行限制,一個國家在行使國家主權的時候必須受到國際法的約束,而不是不負責任、無節制的強權。而且在國際交往中,只有通過國際法,才能充分實現國家主權的重要作用,從而維護國家獨立和國際社會秩序。所以,國家享有主權的前提是各國均接受國際法約束規則,只有國際法充分發揮作用,才能維護正常的秩序,避免出現國際秩序混亂的情況,從而使各國都可以享有國家主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交流逐漸頻繁,國際社會相互依賴程度逐漸加深,國家主權在國際交往中受到的限制也在逐漸增加。國際交往會出現一些違反國際規范或者違背國際社會共同意愿的行為,這些行為的產生對國家發展極為不利,為解決這些國際交往中產生的問題,就必須充分發揮國際干涉的作用。這一現象也說明國家主權并不是絕對的,它是具有條件和范圍限制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2.2 憲法沒有禁止國際干涉
一方面,聯合國憲章沒有并沒有涉及禁止國際干涉的內容,除集體安全維護內容外,聯合國憲章對各個會員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即要求會員國之間必須和平共處,采用和平方法解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爭端,并主張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但憲章也在第六章也描述到安理會應該根據國際摩擦或爭端情勢進行調查,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必須在堅持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調整、解決破壞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爭端和情勢。由此可見,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的內容中就包含國際干涉的內容。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就是在安理會的授權下通過武力干涉來維護集體安全。從此次國際干涉事件中可以發現,在國際交往中實施干涉必須依據國際法的相關內容,只有符合國際法規定才能被認為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除單獨行使自衛權外,聯合國憲章規定在會員國遭到武力侵略的時候,在安理會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之前具有單獨行使自衛權維護自身的國家主權。當然,會員國在行使自衛權的時候,必須向安理會作出相應的報告,而且會員國的自衛措施不可以影響安理會隨時采取維持或者恢復國際交往正常秩序。會員國采取的自衛行為本身是國際不法行為,但是,由于這些行為是用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制止不法行為而采取的相當措施,所以,這種自衛行為是例外得到允許的。最重要的是,其中“針對本國的攻擊”必須是現實發生的而不是假設發生,推斷上的“威脅”并不能構成自衛的理由,將這種“威脅”當做條件對他國進行打擊是自衛權的濫用。總之,除維護集體安全和依法行使自衛權維護自身國家主權外,國際社會交往中不能隨意使用國際干涉。
3 國際法上國家主權與國際干涉的沖突和契合
3.1 國家主權與國際干涉的沖突
國際干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主權平等的原則,這對國家主權造成了侵害。主權平等原則是國際交往中的重要基本原則。在國際法中,每一個國家無論經濟情況如何,都應該平等的享受國際法授予的權利,當然,國際法的原則也應該平等、公正地使用于一切國家,國際法中的其他相關內容都應該與主權平等這一基本原則保持一致。一國針對另一國采取國際干涉,干涉內容針對的是另一國家的主權和獨立,這就極大程度低破壞國際法中的主權平等原則。同時,國際干涉也違背了國際法中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干涉內政是國際法中的重要原則,國際社會交往中將這種原則列為國家關系、交往的準則,而國際干涉內容明顯與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想違背。
3.2 國際干涉與國家主權的契合
首先,國際干涉應該充分遵循憲章中所確定的原則,憲章是聯合國的組織法,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它制定出了相應法律義務和行為準則。所以,主權國家在進行國際活動的時候,必須遵循憲章所規定的原則。其次,國際法應該根據國際社會環境進一步健全國際干涉的決策機制,使得國際干涉內容能夠更加適用于國際社會交往,在維護主權安全與和平的基礎上,進行國際干涉。最后,應該加強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聯合國的權威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等機構在維護國際安全與和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備獨有職能,這些對解決國際爭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國際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要維護正常的國際交往秩序,就必須遵循憲章中規定的相應規則,不斷完善國際干涉的決策機制,增強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憲章相關原則和聯合國的權威解決國際爭端,這也是未來國際干涉發展中與國家主權契合的必要條件。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中要維護國家主權,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解決國際爭端和違背憲章規范,就必須合理采用國際干涉,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處理這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維護各國的國家主權,使經濟、文化貿易活動能夠在正常的秩序中進行,促進國際社會健康發展。所以,隨著國際社會的不斷發展,必須依據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合法行使國際干涉維護國家主權,依據社會環境和實際國際爭端,不斷優化國際法的內容,使得國際法能夠更加適用于國際社會。在未來國際秩序的發展中,國家主權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國家干涉理論的存在具有積極意義,國際法上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干涉具有非常重要的聯系。
參考文獻
[1]何蓓.從利比亞模式看國際法上的人道主義干涉[D].上海師范大學,2013.DOI:10.7666/d.Y2284419.
[2]姜世波.國際救災法中的人道主義與主權原則之沖突及協調[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3):126-132.
[3]武磊.論國家主權的限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4]蔣圣力.“人道主義干涉”與相關國際法原則的比較研究[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3,(4):47-48,50.
[5]歐陽茫.論國際法上保護的責任[D].南昌大學,2010.DOI:10.7666/d.y1849940.
[6]唐志華,張力文.論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干涉[J].魅力中國,2011,(14):92-93.
[7]方麗娟.評“人道主義干涉”——以馬克思的人道主義觀為視角[D].浙江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