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迪慶藏區地處滇藏交界之處,向來是云南的“販商”與西北大寶法王(指達賴喇嘛)往來之道。又是青藏高原同云南內地接觸的前沿,為滇藏貿易的必經之地和交易場所;更是滇藏間茶馬交易的必經之地。茶馬交易的蓬勃發展促使迪慶藏區出現了一批城鎮。隨著這些城鎮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興的經商人和商業組織——房東。房東制度建立在屬卡制度以及這種制度下的門戶制度的基礎上,在屬卡制度下,外人不能隨便住入,更不能隨便頂立門戶,須經屬卡批準。一些外地商人在得不到批準頂立門戶的情況下,需要到中甸等地從事既為社會所必須、又對屬卡的頭人和有門戶的成員有利可圖的貿易,于是由有門戶的成員所經營的房東制就營運而生了。
房東可以說是迪慶藏區的歷史上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商人或是商業經紀組織,最初出現于明朝。在清朝,特別是迪慶歸滇后,迅速發展起來。房東最早是本地的藏族,立有門戶。后來,隨改土歸流的推行,越來越多的移民來到中甸,居住在城鎮中,成為城鎮中的一份子,也有了可以經營房東的權利。
房東經營的機構類似于唐朝時的“邸店”,既是客棧又是貨棧,同時還兼有商業服務。每年開春道路通行后,四川、云南和西藏的商人將鹽,茶,布匹,糖、毛皮、藥材等運來后,就住在房東的店里,貨存房東的庫房。然后由房東出面向所在地方報到,充保,保內寫明商人姓名、來去時間,事由,保證“不敢滋生事端”等,有時需要幾個人一起聯保,這都是通過房東來進行的。此后的衣食住行,辦理保務,人貨安全,概由房東免費提供。由房東出面來往于店內客商或店外其他房東之間,負責談判購銷貨物的品種,數量和價錢。這種談判不是在街上,而是在店內。所以市上并無熙熙攘攘之感。一旦交易成功,貨物過手時,房東要收取牙用錢。根據商品的成交額來收,客商成交的貨額越多,房東得到的牙用錢就越多,房租,飯費,保費也從中得到補償。由于牙錢是由買方出,貨物成交才能收取所以如客商賣了又買,房東則又可以獲得一份牙錢。客商早完成買賣任務,房東不僅能省去不必要的食住開銷,而且能在客商中贏得名聲,爭來更多的來客。所以房東都千方百計地為客商活動,以求把銷購業務早日辦好。根據王恒杰教授對當地進行的調查和訪問得知,牙用錢的抽取,通常是以物品的單位,價值以及貨物的包裝單位來進行計算的。如衣服以件,糖以整盒,蟲草、貝母等藥材以斤來計算,麝香以個計算,皮以張計算,布以件計算,黃金以兩計算,牲畜以頭計算,茶以馱計算,如果相同的貨質量好的話,價錢高,牙用錢還能加收一倍;有時物品珍貴,可以加收,如果生意順利,還可以加吃十分之一。這樣,客商可以給房東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這筆收入主要是在入秋、冬月和臘月時獲得,所以房東竭力照顧客商,有時要為客商墊付款項,遇病要為之護理,遇到敲詐或搶匪等,則負有保護之責。各房東都以照顧好自己的各戶為榮,加上藏族本有的熱情好客的傳統,故而形成一種特殊的關系有些客商和房東會結成固定的合作關系??蜕虂頃r歡迎,走時歡送??蜕淘賮頃r,也會給房東帶禮物。
由于房東需要保護客商,所以單單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資本、條件和相當的政治勢力。例如,從元代起就被任命為中甸第哇的松家,經明代,包括在麗江木氏土司勢力控制迪慶地區之時,都能頂住各種勢力,對客商進行保護。故曾一度占據迪慶的納西族土司被趕走后,西藏的達賴喇嘛和青海的和碩特部頭領,亦為此頒發過嘉獎令。
土官的特權不僅包括免除賦稅權,也包括可免支門戶差役的特權。而且,不僅土官子女和親屬,甚至分家出去,另立門戶者,仍享有特權。所謂門戶差役,實際是指松杰所占有土地上的農奴只能給松杰服務,不給其他地方或其他部門服役。松杰家是土官也是莊主和農奴主,其財產和特權三令五申加以保護,足見其在地區地區的權勢。
改土歸流以后,隨著迪慶地區同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商業貿易愈發繁榮,商人逐漸增多,過去那種以傳統習慣和口頭契約的辦法辦事的方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所以,房東和客商們已經開始訂立合同,并寫成文字,要求共同遵守合同上議定的條文,以保障商業貿易活動的順利進行。227
到了清朝后期,在商業發展的沖擊下,房東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道光年間,房東這一古老的傳統商業交易方式,已開始受到破壞,被新出現的自由經營方式所代替。
最初,迪慶古老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所有關系開始受到沖擊。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外來勢力的不斷擴大,打破了屬卡原有的界限。這一系列的變化最早是從城區屬卡開始的。按照屬卡的傳統規矩,無門戶的外地人是不能夠任意住入屬卡所屬地區,不能任意頂立門戶和占有地皮,更不能營建房舍開店。但改土歸流之后,隨著清朝官兵和家屬的住入,破壞了屬卡制度。而隨之而來的商人,身懷重貨,帶著五光十色的商品源源不斷的進入。231而原來屬卡上層的一些人,政治上頂不住清政府的壓力,經濟上看到了巨大的利益,逐漸允許一些涉及政界或軍界的外地人和這些軍政界有背景的權勢比較大的商人居住、營店,設立商號。最初解禁是以頂立門戶開始的。我們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涉及外地商人在中甸頂立門戶的文書,是嘉慶十年五月十九日中甸縣中心鎮民安動初嫫和她的兒媳初結、孫子正泰把自己的土地、房屋賣給鶴慶商人呂道祥的杜賣契。227
在此之后,各種商號接踵而至,于是買賣不僅涉及了門戶權,更發展到涉及其他權利,參與的人員也逐漸擴大,到后期一些老民和土司也參與其中。外地商人在不斷的獲得各種權利的過程中充實了自己的力量,慢慢從商號發展到會館。各個地區的商行會館為了增大自己的勢力,采取了跨區域聯合行動的措施。這樣的商會組織在光緒年間就已經出現,并逐漸發展成政治性的組織。這樣一來,外地來的富商們便不需要再投保,就直接能夠在迪慶藏區落腳。
盡管如此,房東制仍然頑固地保存下來,直到解放前一直同各獨立商號并存。這是因為清末到民國年間,迪慶地區土匪橫行,一些較小的商人投到房東門下后,交一些牙用,求得安全,人、財都能受到一定的保護。
總之,房東制度雖然到后期逐漸被沖擊,但我們應當看到,房東的沒落不是當地社會經濟的退步,而是經濟本身發展所產生的結果。房東在商品經濟初步發展的時候應運而生,又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下逐漸沒落。房東在迪慶地區的商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房東是西藏對迪慶藏區進行管理的協助者,是外地商人在迪慶地區進行貿易的保護者。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房東通過自身的努力,將不同的文化,語言,風俗及行業規則進行融合,不僅在交易的過程中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換,還為貿易雙方建立了溝通的橋梁。房東和客商友好的關系也是民族和諧交往的見證。
參考文獻
[1]王恒杰,《迪慶藏族社會史》,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王恒杰,《解放前云南藏區的商業》,中國藏學,1990年第3期。
[3]王恒杰,張雪惠,《從幾份檔案中看滇藏經濟貿易》,中國藏學,1989年1期。
[4]吳吉遠,《川藏貿易重鎮——清代打箭爐的產生和發展》,西藏研究,1995年02期。
[5]彭措卓瑪,《康定鍋莊經濟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