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目前情況可以看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在分析滯后原因的同時,建設農村文化的緊迫性也凸顯出來。探討建設農村文化的途徑非常有必要,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農村文化;途徑 ;科技文化
近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村的文化建設卻依然相對滯后,這不僅阻礙了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也制約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因此,全面深刻的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實質,用科學發展的內涵,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1 農村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
1.1 政府重視不夠,基層政府缺乏正確的領導
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基層領導,由于缺乏深入的學習和調研,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 認為農村文化建設是經濟負擔,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了中心” 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黨的富民政策,不僅是指經濟上的富裕, 還包括文化上的富裕,更沒有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的反動作用。在對農村干部考核的時候,經濟的發展程度才作為干部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這在造成了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的原因。
1.2 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服務手段落后
由于鄉級財政不足,農村文化設施落后,難以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鄉鎮圖書館都是老面孔,沒有新書的增加。農民文化活動也難以開展,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近年來, 各地雖然開展了文化下鄉活動, 對農村文化市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滿足不了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文化的現狀。
1.3 基層文化隊伍素質不高,文化服務水平較低
農村文化專業干部隊伍與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極不適應,具體表現在:1.老齡化。因編制問題,農村文化干部出現老齡化現象,這些干部觀念守舊,致使文化活動開展缺乏動力。2.業務不專。農村文化干部絕大部分是非專業人員,不懂文化管理。3.工資福利待遇差。一些鄉鎮不能按時發放文化專干的工資和保險,這些都傷害了干部的積極性,造成文化人才流失。
1.4 農民文化素質較低,還沒有形成參加文體活動的習慣
我國農村國民教育整體水平較低,文盲和半文盲數量較多,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農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農民接受新鮮的文化知識有較大難度。農村文化社會教育欠缺,也造成了農村文化建設缺乏正確引導的現象。
2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農村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著力解決農村社會矛盾,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方面要搞好農村經濟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通過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使農村生活安定有序。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礎,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是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
3 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
3.1 堅持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
1996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接見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代表時講到:“我們不僅要靠科學技術提高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的社會風氣和民族精神,創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精神風貌。”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無論是全面、協調還是可持續,都要落腳到發展上。只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才能正確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社會其他各個領域共同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發展。
3.2 政府要確定目標,落實責任
確定目標,落實責任是確保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提。推進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重視村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各地不同實際,具體的目標要求是實施“十個一”文明創建工程,抓好“三支隊伍”建設。總之,新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共同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創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3.3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1、加大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村文化建設應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示范戶。
2、開展多種形式群眾文化活動。新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形式多樣、健康長效的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3、著力創建農村特色文化。新農村要積極挖掘本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各級政府要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為“民間藝術大師”等稱號,開展“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文化特色村”創建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外,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機制。
3.4 上下聯動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注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各級政府要把新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農村社會總體發展規劃,注重體現文化建設的大眾情懷,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重心下移,眼光向下。充分發揮宣傳部門協調,定期召開新農村文化建設聯席會議,總結經驗,加強指導,做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
3.5 充分發揮傳統民間文化的作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強調“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在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文化中,我們應該在深入挖掘傳統民間文化豐富資源和深刻內涵的基礎上,引進、容納、消化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方面,不斷加以創新,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的文化產品,打造出中國農村新文化的精品。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積累,各地農村蘊藏著許多閃光的、優秀的文化資源。
4 總結
農村建設,涉及農村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文化進步問題。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主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對提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自覺性,對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求促進農村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農村文化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證,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它具有凝聚、整合、規范和同化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素質的功能,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發揮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因此,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 要高度重視并突出抓好農村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文興吾.論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A].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一期.
[2]王海玲.如何以科學發展觀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群文論壇.
[3]劉永生.略論我國北方落后地區農村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A]
作者簡介
朱琳(1989-),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發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