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仁臺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前進發展,有大量贗品與復制品充斥著整個文物市場,擾亂著人們視線,魚目混珠,真假難辨,使得許多珍貴文物明珠蒙塵。要想正確全面的認識文物,文物鑒定是首要任務,鑒定可以幫助人們更為深刻準確的理解文物,揭示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所隱藏的價值。本文主要對文物的鑒定與鑒賞進行敘述與討論。
關鍵詞:文物鑒定;鑒賞;研究
文物作為一種歷史遺存具有重要的藝術、歷史與科學價值,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于歷代傳承中所積淀下的精華,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記憶,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基因與國家身份的象征,彰顯著國家特色。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物逐漸走進普通人的視野。特別是近年來越炒越熱的鑒寶欄目,吸引著眾多人眼球,然而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謂“文物”通常魚龍混雜,真假相間,人們難以準確認出。因此,在文物應用前,鑒定是必不可少的。
1 文物鑒定
1.1 分類
分類是指將相間混合的文物分為互不相容且相互排斥的類別,以在實際中方便保管與研究。文物的具體分類通常同文物定義聯系密切,例如玉石或者青銅器都有特殊定義,與此定義特征相符合的就表明是這類文物。定義公式一般為:屬、種差相加等于定義。所以,我們定義陶器就應為:主要原料為粘土,經600℃左右的溫度燒制而成具有較強吸水性的全新器具。相應的,瓷器定義為:主要原料為高嶺土,通過1200℃左右溫度燒制所成的不具吸水性的制品。采用定義分類的方法認識文物是鑒定的特定方法之一,換言之,文物的整個分類過程就是某些方面對文物鑒定的過程。將所有出土器物與陶器和瓷器的構成條件分別進行比較,得知此類青釉器物同瓷器接近,所以文物分類中將其歸為瓷器,然而青釉質瓷又不像標準瓷器一般工藝成熟,因此將其稱為原始瓷。
1.2 比較
文物鑒定中也常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又可稱之為類比,主要是指文物間雖各有不同,但要于不同中尋找相同。利用比較方法,可依據兩件文物于某些方面上具備的相似點而得出這兩件文物其他特征也具有相似性的結論。比如文物中的紋飾、墨跡、造型或者銘文等方面往往可以找到相似之處。一般做法為,根據標準物,將存在關聯的文物進行對照,確定兩者異同,進而多角度的比較研究鑒定對象的內部聯系與矛盾,做出最終的定性判斷。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經轟動一時的曹雪芹畫像真偽事件就采用了比較鑒定法,河南省博物館曾經收藏過一幅所謂的曹雪芹畫像,通過報刊介紹在當時社會被廣泛使用,學術界對畫像真偽問題眾說紛紜,這場真偽論戰轟動一時,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徐邦達于《悼紅影議》中寫道他當時看過畫像之后產生的懷疑點:①畫像上的書體同乾隆時代的書體風格比較有所不同,因而推斷其上的五行敘文并非當時所寫。②題字落款上行款并不得體,特別是每行下端幾乎要接觸到畫像,顯得迫塞難看,由此表明所作者題畫常識明顯欠缺,若真是畫家自行提款,不會如此外行。這是通過與畫家常規落款方式對比而推斷出的作畫者與題記者不是一人。③明清小像畫中,通常畫家所作題跋僅為寥寥數字的上下款,并不擅長行題跋的創作,而此幅畫像中卻洋洋灑灑五行小敘,是出格的。這是同常規的明清小像畫款識對比而推斷出此畫款識不符合時代習俗。④像中的“艮生”一印,所表現出的刀法與篆法很有乾隆末期時代的浙派之人趙之琛與陳鴻壽的風格,而曹雪芹生于乾隆中期之前,怎可有之。印章時代與畫者生前時代不符,因而得出此畫印章不對的結論。通過以上四點推斷,加上對畫像墨跡、印色、用紙與裝潢方面進行鑒定,最終得出此畫為偽作。
1.3 辨識
辨識是指分析并綜合文物,在擁有豐富的實際經驗前提下,通過調查、考證以及科學檢驗的方法,根據鑒別對象的規律,對文物本質進行考察,并在理論思維作用下針對此類文物形成一種普遍概念。例如鑒定古瓷,通過瓷器的釉色、紋飾以及造型就可推斷出瓷器年代與所屬窯系。這種只可過觀看實物并且只可意會的感覺就是抽象。反之,概括就是指凡是具備此類特點的,均是這個時期或這個窯系的瓷器。例如,曾經有一件署名為謝靈運的古代墨寶引發一起筆墨公案,這件作品的真偽問題一直有不同爭論。由于此墨跡上書四首詩,“北闕臨丹水,南宮生絳云。”為其中的兩句。啟功先生認為,根據五行方位,南方為赤色、北方為黑色,此詩原為庾信所作,詩中的原句為“北闕覽玄水”,玄即黑色,而絳則是指紅色,南為紅云而北為黑水是相對應的。而宋真宗曾將自己改名為“玄朗”,因此天下都需諱“玄”字與“朗”字,由此看出此詩中以“丹水”代替“玄水”分明是避改,因此此詩所書時間不會超過宣和年間,由此推斷出這件古代墨寶的大致時間。啟功先生正是通過這種精湛考證而辨識出文物時間。一般而言,文物鑒定旨在:一、辨偽;二,斷代;三、評價。辨偽是文物流通并使用的基本前提,而只有明晰文物時代,才會于特定歷史環境下研究文物,進而揭示其內在價值與歷史地位。
2 鑒賞
鑒賞表現為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一種美德追求,包括想象、情感與理解等心理功能,最終轉化為評價。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鑒賞家在對人們細致鑒賞時,總會以贊嘆來表達內心滿足之情,此種現象就是文物評價的外在表現形式。文物鑒賞具有如此獨特魅力,可以使人感到愉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是由于鑒賞的根本在于求知。從業務角度來說,一般人們參與鑒賞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兩條:一是希望以一種全新認識取代傳統認知,以實現知識的豐富與更新。二是,期望自己可以挖掘出尚未被人們揭示的文物價值,求得全新發現。文物鑒賞總是需要進行是非、真偽與檔次價值的判斷,這種過程仿佛是參與智力競賽,于文化享受的過程中真實檢測自身的文物鑒賞水平。文物鑒賞從表面來看屬于個體活動,但是實際中卻融匯現實且豐富的社會性及歷史性內容,人們發表的見解具有主觀性,但其中也寄寓強烈的客觀性,因而諸多鑒賞家對于某個具體文物的鑒別可以達成共識,雖然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所提看法也是在共識標準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絕對的共識,相對的差異,因此文物鑒賞中強調“求同存異”。啟功先生認為,文物鑒賞存在“模糊度”,這種說法是科學的。模糊思維具有豐富內涵,其機制同樣多層次而且多方面,顯著特點為鑒賞可以培養隨機反應能力。文物鑒定時,我們可以通過零碎信息做出相對正確的推斷,而在文物鑒賞中,形象思維則是主要特征,一般多數文物都不可能采用定量分析來對其定性,而只是于模糊思維中尋求相對準確明晰的結論。文物鑒賞可以幫助人們修身養性,凈化人們精神世界,明代高濂曾經所作的《燕閑清賞》就是專門討論文物鑒賞的文章,他將文物鑒賞視作一種養生之道也并非是沒有道理的。
3 總結
六朝文物 千年陳跡,文物貯存并且攜帶著人們的智慧結晶,蘊含豐富的政治、文化、經濟、科學與社會價值。本文主要通過描述文物的鑒定與鑒賞,表達出人們生活中文物鑒定的重要性。文物的鑒定與鑒賞過程中,我們應以正確態度與健全心態來欣賞、鑒別、利用和保護文物,以幫助人們更為深刻的了解并保護歷史,保證中華民族之魂與文明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