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是一個不太快而非常莊嚴地快板,采用了奏鳴曲式形式,奏鳴曲式包括引子、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主題、結束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本文從主題、調性布局,結構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主題;調性布局;結構特征
1 主題分析
1.1 序奏部分(引子)
從序奏部分的主旋律發展來看,首先,降b小調開始,緊接著轉入降D大調,鋼琴以柱式和弦的織體進入,降b小調的旋律預示著降D大調的旋律發展,第7—8小節是弱起、旋律方向向下進行,將其為嘆息式的動機,以嘆息式的動機為主,旋律的動機材料連續發展了三次,旋律方向向下進行。從旋律發展的動態來看,我們可以視引子為一個單三部的曲式結構,第4小節至第6小節,是一個低音線性進行,這是一個小引子。第一部分和聲上一開始就在Ⅰ、Ⅱ、Ⅴ級上發展,他的旋律柔美,一直在bD主音上持續著,直到第14小節。第20小節由幾個副屬和弦的連鎖進行:Ⅴ/Ⅵ—Ⅴ/Ⅱ—Ⅴ/Ⅴ,并且用琶音演奏。
第25小節開始是中間部分,這一段的節奏型加入了附點節奏,一開始也是在Ⅰ、Ⅱ、Ⅴ級上發展,并且運用了許多輔助音、跳輔音和經過音等。第41小節處為一段華彩,在第48小節力度上突然變為ff。第50—54小節運用的是同一個和弦:降b小調的的導七和弦。
第61—77小節是再現部分,它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鋼琴伴奏加入了附點,它的旋律形態與第一部分相同,在再現部分的一開始出現了fff,此處為高潮,這種力度是第一次出現。為了過渡到主部主題,柴可夫斯基運用和聲將主部主題引出來。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分是運用一種對答的方式而進行發展的,你問我答,逐漸引出主部主題。這個過渡段一開始就采用了低音線性進行(第87—90小節),迎合了前面的小引子。第102—107小節和聲過渡到了降b小調的屬和弦,為主部主題做了鋪墊。
1.2 主部主題
第108—178小節是主部主題的內容,前6小節是引子,由鋼琴八度奏起,接著進入了主題旋律,主題旋律來源于烏克蘭民歌(第114—115小節),樂隊慢慢的間插進入,旋律重復了一次,之后以主題旋律的某個材料為動機(第116小節),旋律又連續重復了4次,并且每一旋律重復都使用了不同的樂器進行演奏。再次,以主題旋律為動機,旋律一直在發展,接著,鋼琴以十六分音符的八度奏出,在第179小節和第181小節,出現了形似副部Ⅰ的主題材料(第179小節),引出副部主題。下面將對主部主題進行細部分析。
前六小節是由相同的節奏型組成,并且在降b小調的屬和弦進行分解后又加入了上、下鄰音(第108—110小節),這六小節先現了主題的節奏型,從第110小節還可以看出它的音型是主題的先現,從而把真正的主題引出來。第114—133小節是主題部分,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六個小樂句。并且柴可夫斯基還在主題部分采用了烏克蘭民歌,他在這段民歌中添加了休止符,第134—167小節它用了一段分解和弦的華彩片斷,其材料都來源于主部主題,第168—178小節是主部主題的再現,體現了主題一直在穩定發展。
1.3 副部主題
副部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一進入就是降A大調的Ⅱ2,它有兩個主題,分別用了不同的旋律材料,副部Ⅰ旋律先是由木管組奏起,鋼琴變化重復一次。副部Ⅱ由弦樂組奏起,在第211小節鋼琴奏出旋律,很快就結束了。接著,鋼琴又回到了副部Ⅰ主題,旋律繼續發展,副部Ⅱ主題在樂隊中再次出現,最后,鋼琴的華彩樂段進行發展。以下將對副部主題進行細部分析。
第184—266小節是副部主題,第184—204小節是副部Ⅰ,第205—217小節是副部Ⅱ。副部Ⅰ一開始是在降A大調上陳述的,前5小節是連續下行三度和弦且由降A大調的屬和弦解決到降A大調的主和弦(第184—188小節),到副部Ⅰ結束時,轉到了C小調,在C小調的屬和弦到主和弦結束副部Ⅰ。副部Ⅱ又回到了降A大調 ,低音一直是主屬持續,副部Ⅱ的旋律發展形態與副部Ⅰ不一樣,副部Ⅱ的旋律發展趨于平穩,它與副部Ⅰ所要表達的感覺完全不同,副部Ⅰ是一種遲疑的想法,副部Ⅱ是一種典雅的意境,這兩個副部主題形成對比。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在調性上形成對比,副部主題使用了主部主題的屬方向調,符合奏鳴曲式的原則。
2 調性布局
調性是一個作品的基礎,它是多聲部音樂的一個重要的靈魂,有它的存在,音樂的基本框架就得以確立,而調性布局要根據每個作曲家的創作方法而異。
調性布局:T―D―S―D―T―S―T―。整個樂章的調性大致是:bb-bD-bb-bA-C-bA-bb-C-bB。第一樂章的調性布局趨于穩定,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的調性與副部主題的調性形成對比,而展開部又主要展開副部主題的材料,在調性上沒有發生變化,再現部的副部主題的調性回歸到主部主題同主音大調上,這也是奏鳴曲式的典型特點:調性回歸。
3 結構特征
第一樂章由107小節的引子開始,這個部分有點像單三部曲式。呈示部(第108—291小節)。第108—133小節是主部主題,這段旋律來源于烏克蘭民歌,被柴可夫斯基引用,從這里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在創作時注重民族風格,加入一些民族的特色,是他的創作方法之一。第134—178小節是主部主題的補充材料,第179—183小節是連接部,顯而易見,連接部的材料預示了副部主題即將出現,這也是連接部的作用,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副部主題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是第184—204小節,第二主題是第205—217小節,前者是一種帶有顧慮的的神情,后者是一種毫無雜念的神情,第218—266小節是副部主題的擴充再現,將副部主題再次演繹,第267—291是結束部,呈示部陳述結束,結束在降A大調上。
展開部(第292—450小節)是呈示部材料的發展、變化或新的主題。第292—415小節是基本展開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展開部主要發展了呈示部的副部主題,音樂發展得更加激烈,變得嚴峻,鋼琴的雙八度像急流一樣,第416—450小節是屬準備部分,它的材料是主部主題的屬再現,屬準備的作用是引出再現部,為再現部做準備。
再現部。第451—466小節是主部主題的再現,中間有四小節的連接,再出現副部主題的再現(第471—537小節),副部主題的再現落在降B大調上,我們可以看出,主部主題是降b小調,副部主題的調性正好是降B大調,這說明調性回歸了。接著,鋼琴的演奏技巧給整個樂章的發展帶來了一種堅定,這段鋼琴華彩段(第537—601小節)為第一樂章做了一定的結論,需要高超的鋼琴技藝。結束部在第602—656小節,采用了副部主題的第二主題開始進入,最后,尾聲(第657—665小節)充滿了活力,鋼琴的音響效果更強烈。
參考文獻
[1] 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可夫斯基[M].第一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34.
[2] 唐永葆.經典曲式與民間思維曲式的有機結合[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4):28.
作者簡介
許麗,曲阜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